章宏偉
乾隆帝將編纂《四庫全書》與翻譯滿文《大藏經》等同,視為其六旬后辦的兩件大事,并在其御制《清文翻譯全藏經序》中不無得意地說:“……若夫訂四庫全書,及以國語譯漢全藏經二事,胥舉于癸巳年六旬之后,既而悔之,恐難觀其成,越十余載而全書成,茲未逮二十載而所譯漢全藏經又畢蕆。”
《四庫全書》的開館修纂濫觴于《永樂大典》的輯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四日乾隆帝下詔曰:“今內府藏書,插架不為不富。然古今來著作之豐,無慮數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收集,匯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撫會同學政等,通飭所屬,加意購訪……庶幾副在石渠,用儲乙覽。”督促訪書的詔令甫一發布,安徽學政朱筠在當年隆冬之際即提出了搜訪校錄書籍的四點條陳:第一,“舊本鈔本,尤當急搜也”;第二,“中秘書籍,當標舉現有者以補其余也”,特別強調“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內多古書,請開館校輯”;第三,“著錄校讎,當并重也”;第四,“金石之刻、圖譜之學,在所必錄也”。乾隆帝十分欣賞朱筠的奏章,命朝中重臣妥議奏陳,闡發觀點。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于敏中贊襄圣謀,力挺朱筠,搜書集典的意見終占上風,并以朱筠的四點條陳為基礎擬定了詳盡的實行辦法。朱筠的建言以及軍機大臣草擬的措施不僅適應了乾隆帝在全國大規模搜訪書籍的宏大設想,而且也順應了乾隆帝“稽古右文”的思想追求。次年二月,乾隆帝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官,開館校勘《永樂大典》,并命以《圖書集成》與《永樂大典》“互為校覈”,“擇其醇備者付梓流傳,余亦錄存匯輯,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統按經史子集編定目錄,命為《四庫全書》,俾古今圖籍薈萃無遺,永昭藝林盛軌。”未幾,四庫全書館在翰林院內宣告成立,修書工程遂肇始。
依清代定例,凡由朝廷纂修內容宏富的書籍,都要開館設官,集中人力專門從事,修書館分隸不同的中央衙門。然而,四庫全書館并不屬于某一衙門,而由朝廷直接掌控,足見乾隆帝對其的重視非比尋常。為保證修書工程的順利進展,四庫全書館擁有一套嚴密完整的組織體系和纂修制度,部門組織設置龐大,運轉起來卻是有條不紊。館臣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上下統屬,互相配合。同時,乾隆帝親自過問重大事務,“每進一編,必經親覽。宏綱巨目,悉稟天裁。定千載之是非,決百家之疑似”,嚴厲督課修書進度。《四庫全書》從正式開修到第一部全書告成,前后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
根據《四庫全書總目》卷首開列的館臣題名錄,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館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部全書完成,四庫館共任命正式館員三百六十人。與其他文獻相印證,事實上還有不少曾經在四庫館供職的人員未見題名。館臣大都是學識淵博的文人名士,有經學家、史學家、天文算學家、金石學家……人才濟濟,文脈鼎盛,可謂“賢俊蔚興,人文郁茂,鴻才碩學,肩比踵接”。于敏中、王際華、金簡、紀昀、陸錫熊、陸費墀、戴震、邵晉涵、周永年、蔡新、任大椿、王念孫、朱筠、朱硅、翁方綱、程晉芳、姚鼐、陳際新、郭長發、門兆應、王燕緒、王太岳、曹錫寶、侍朝、彭元瑞等人,尤為其中翹楚。他們薈萃一堂,以其學識專長,領袖于各自的職任上,為《四庫全書》的編纂作出了貢獻。
《四庫全書》是一部叢書,集各種單獨流行的著作而成一部大書,再以總書名而名之。此種總聚群書的形式,《四庫全書》可謂到了“窮搜博采”的地步。在36078冊的規模中,收集著錄之書3459種,79309卷,是古代圖書前所未有的大結集,成為集中國古代典籍之大成的一部規模空前的巨大叢書。
為保障編纂《四庫全書》選用的書籍之來源和質量,清廷動員各方力量,采取多種途徑。除迭下詔諭,在全國搜訪圖書、獎勵獻書、采輯《永樂大典》外,還將搜書范圍擴大至宮廷書籍、皇帝敕撰本,并遍求坊間,遂有“敕撰本”、“內府本”、“永樂大典本”、“各省采進本”、“私人進獻本”以及“通行本”的不同稱謂。書籍來源中,尤以后三種為多。自發布征書詔旨后的十年間,從各地征集的圖書大約有33000多種。綜觀匯聚于四庫館中的公私藏書,真可謂“集中外之秘藏,萃古今之著述,搜羅大備,裒輯靡遺”。為表彰進書,推動搜求,清廷專門制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征集圖書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整理征集來的圖書。各地采集的圖書匯總送到京師后,由四庫館予以初評分檔處理,“擇其中罕見之書,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壽之梨棗,以廣流傳。余則選派謄錄,匯繕成編,陳之冊府。其有俚淺訛謬者,止存書名,匯入總目,以彰右文之盛”。評定時,先由各纂修官比勘每一種書不同版本之間的異同,擇其質量最優者以為底本,校訂后寫出本書的有關考證,并撰寫一篇提要,臚陳作者的生平事跡、本書簡明的要點及在學術上的是非得失等附在書前,然后注明應刻、應抄或應存的處理意見(在處理所謂違礙書籍工作中,還有應全毀、應抽毀兩類),送給總纂官修改審定,改定后,呈皇帝御覽圣裁。例如《樂府雜錄》有國子監學正汪如藻藏本和編修程晉芳藏本兩種,但汪本經“分校牛稔文”校讀后,發現訛字如林,因而未獲采用,《四庫全書》所據者乃為程本。
第三步是抄寫底本。經皇帝審閱,決定收錄的圖書(應抄書籍)即交武英殿繕書處抄寫。抄寫人員初由保薦而來,再改為考察錄用,最后又改為從鄉試落第者中選取。繕寫《四庫全書》既要求“字畫工整”,又必須“如期畢役”,為此規定了詳細的繕寫章程及考成方法。由于任務明確,考成嚴格,《四庫全書》總體繕寫質量上乘。
第四步是校訂。此為《四庫全書》編纂中最后的關鍵環節。《四庫全書》的修纂質量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校訂的優劣,為此特別制定了《功過處分條例》。各冊之后一律開列校訂人員銜名,以明其責。往往“每書一冊寫就正本之后”,歷經分校校訂、總校復勘、總裁抽閱、“數次發出收回”,始成定本。
依靠四庫全書館眾多名人學士及謄錄人員的共同努力,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六日,首部《四庫全書》告成,隨即庋藏于宮中的文淵閣。頒書之日,乾隆帝大宴群臣,予四庫館的總裁、總纂、總校、分校、提調等官分別敘功和獎賞。為加強全書貯藏事務的管理,皇帝任命紀昀、陸錫熊等為文淵閣直閣事,率其他翰林院官員與內務府官員一道負責:文淵閣全書的典藏、檢校和曝曬等工作,辟文淵閣后東直房為辦事之所。
“四庫”的稱謂是延續古代的傳統。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在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各建了一座“集賢書院”,貯藏從各地征集來的典籍。當時用甲、乙、丙、丁為序,分放經、史、子、集四庫,稱為“四庫
書”。自此以降,人們沿用“四庫”指稱儒家經典、歷史著作、諸子百家著作和詩文集這四部分書籍。《四庫全書》沿襲傳統,按四部分類,沿用了唐代四庫的名稱,又因這部大叢書收書極多,包容四部,內容完備,乾隆帝親自為之定名《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的纂修是對整理和保存古代文化遺產的巨大貢獻。我國古代的圖書經過明末清初的兵火,散失嚴重。修纂《四庫全書》動用政府的力量,耗費十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大力采集圖書,由許多著名學者加以整理,對歷代學術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總結,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著作。《四庫全書圳女錄了我國有文字以來歷代各家的著作,內容宏富。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哲學思想,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都離不開這些資料。《四庫全書》所依憑的底本,有很多是珍貴的善本書,尤其是宋、元時代的刻本和舊抄本,有的甚至是從古書內輯錄而出,如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而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三百八十五種,很多已經失傳的書籍因此得以保存下來。《四庫全書》的編纂在整理古籍的方法上創新迭出,在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面都澤被后來的學術界。其典籍的裝幀,包括書夾、書匣等,構思精巧,工藝絕倫,堪稱圖書中之珍寶,工藝中之極品,體現了清代在書籍裝幀方面的出色技能。
早在四庫開館的次年(即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就開始籌劃《四庫全書》的貯藏。他意識到要妥善完整地保存這部卷帙浩大的巨型叢書,必須構筑專用的藏書樓。這年六月,他給杭州織造寅著下了一道諭旨,命其親自前往寧波,考察明代藏書大家范欽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的建筑結構和書架款式,“燙成準樣,開明丈尺”,繪圖呈覽,以便效仿。天一閣建于明嘉靖年間,由于其構造設計獨具匠心,又有嚴格的保護措施,使得這座藏書樓經自明至清長達200余年的時間,始終安然無損,因而引起乾隆帝的屬意。
當初乾隆皇帝設想繕寫四份《四庫全書》,因而就有了北四閣的建造。數月后,承德的文津閣和北京圓明園內的文源閣首先動工,一年后告竣。接著,又用約一年的時間修建了皇宮內的文淵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沈陽的文溯閣也宣告竣工。這四座皇家藏書樓的建筑形式和結構大體仿照范氏天一閣,但又略有變化。
北京宮中文華殿后的文淵閣,整座建筑為面闊六間、重檐八角的硬山式樓房,氣宇軒昂,高暢疏朗。樓房外觀與天一閣相似,為兩層,但實際為三層。上層貫通陳列書櫥,上下層之間有暗層,使陽光無法直射,這是天一閣所沒有的。閣頂覆蓋綠剪邊黑琉璃瓦,屋脊用綠、紫、白三色琉璃瓦裝飾,浮雕波濤游龍,于陽光之下熠熠生輝,栩栩如生。閣前設一蓄水方池,引內金水河水蓄灌其中,池上石橋拱跨,閣后假山疊翠,閣東建碑亭一座,碑上鐫刻乾隆帝親筆題寫的《文淵閣記》。在四周松柏的掩映下,藏書樓顯得格外富麗典雅、清靜幽邃。閣外部色灰,以寒色為主,是文淵閣的特征。閣內的柱子是深綠色,楹窗為褐黑色橘扇,而檐額枋畫、檐椽、楣子、欄桿等則多為白色。這與整個紫禁城皇家風格之吉祥喜氣大為不同,乃因文淵閣是藏書的地方,書最懼火,所以一絲紅不得現,統飾水色(寒色)以鎮之,以求免被火災。
北“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義”,也就是在“以水喻文”。繁富的文化典籍如江河之水,水由源頭流出,百川匯合而成淵,但若無源,也就無可為淵,這就是“淵”與“源”的關系,若要尋找源頭,必須了解“窮源之徑”,找到渡口,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達到目的地。總之,用“淵”、“源”、“津”、“溯”命名四閣,意在提醒人們時時不忘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豐富博大,掌握尋本溯源的方法。
裝幀后入藏文淵閣的《四庫全書》堪稱書中極品。全書有統一的抄寫格式,書頁為直行紅格,也稱“朱絲欄”,每頁兩面,每面八行,行二十一字,用端楷抄寫。如有注文,則在豎行里寫雙排小字。書面寫《欽定四庫全書》、部類和本書書名,扉頁下綴有詳校官和復校官姓名,首頁寫提要,提要之后是正文。襯頁右下角寫總校官、校對官和謄錄生姓名。通書工整規范,字跡清楚美觀。而且用紙考究,均為浙江開化的上等開化榜紙,質地潔白堅韌,是紙中上品。
《四庫全書》的裝幀采用的是絹面包背裝。包背裝是一種中縫向外、不用線而用紙捻裝訂成冊、書的封皮包住書脊、用糨糊粘連的書籍裝訂方法。由于《四庫全書》部頭碩大,裝幀時特意對經、史、子、集四部采用不同顏色的絹面,以便辨識類別。乾隆帝在一首詩里洋洋稱道:“浩如慮其迷五色,挈領提綱分四季。經誠元矣標以青,赤哉亨哉史之類。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文淵閣《四庫全書》的裝幀正是用象征四季的顏色來標志書的部類,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淺藍色,集部灰色。另外,目錄用明黃色絹面包裝,匠心獨具。
書籍經過裝幀,每若干冊裝進一個精致的楠木匣貯放,叫做一函。木匣的一端可以開閉,書放在木匣內不易損傷。函內襯有樟木夾板,收儲時用夾板把書冊上下夾起來,再用綢帶束住。插架時,每種書籍都排有固定的位置,函面刻寫書名,還編制序號,以便查找。同時,對照插架陳列的位置,分部畫出圖樣,名為《四庫全書排架圖》。取書時,先在該部排架圖上查出書籍所在的架次函號,再按圖索驥,于是乎得心應手,取之即來。
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前面冠以該閣頭銜,稱“文淵閣四庫全書”。全書中每冊書的首頁和末頁尾均鈐蓋乾隆帝的印璽,冊首鈐“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
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是正本。隨著江浙三閣的建成開放,清廷考慮到北方士子的讀書要求,決定將翰林院存放的一部全書底本,也就是繕寫時所參照的原書和手稿也對外開放,準許在京的官員和讀書人至,到翰林院查閱抄錄。大臣官員在閱讀底本時遇到疑點,需要對照正本,經領閣事批準,還可以進文淵閣查對。
然而,時過境遷,到清代末年,七部《四庫全書》已毀殘過半,只有文淵、文津、文溯三閣書尚稱完整。辛亥革命后,原藏在文淵閣的《四庫全書》移交故宮博物院保管。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華北形勢危急,國民黨政府把文淵閣《四庫全書》裝箱運到上海,存儲在天主堂街的中央銀行內。四年后,抗日戰爭爆發,又由上海輾轉運到重慶。1948年國民黨政府逃離大陸前,將這部書再次轉運到臺灣,現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自從《四庫全書》遷出,文淵閣亦不復藏書。解放后,文淵閣作為與《四庫全書》有關的古建筑受到國家的精心保護。今天,當我們走進文淵閣瞻仰藏書古樓的風采時,便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四庫回樓的企盼。
(作者單位:紫禁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