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新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外事部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對外友好合作關系,廣泛開展對外經貿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加入WTO以后,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地方經濟建設要求外事工作為其服務的主題更加突出,但服務的方式和手段與過去大不相同,在這種形勢下,地方外事工作如何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已成為我們外事工作者關注和探索的焦點問題。
適應經濟發展
實現四個轉變
外事部門要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首先要適應形勢的要求,要轉變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不斷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對外事工作的要求。在實施“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要求按照WTO 的規則和方式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下,地方外事部門如果沿襲過去那種一般化牽線搭橋、配合經濟部門開展招商引資的方式為經濟建設服務,已不能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對外事工作的要求,必須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我們經過深入調研和工作實踐,深感外事工作若更好的為經濟建設服務,就必需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由主要為政府對外交往服務轉變到既要為政府對外交往服務又要為企業開展經貿合作提供外事服務上來,突出為企業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提供外事服務;二是要把對外事價值的認識由外事工作是社會事業轉變到外事工作既是社會事業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上來,突出外事工作是經濟發展資源的價值;三是要把工作的重點由“請進來”轉變到“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上來,突出“走出去”;四是要由熟悉國內經濟、貿易和外事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轉向不僅要掌握國內外事、經濟、貿易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而且要學習研究WTO規則和方式,突出學習研究WTO 規則和方式。只有按照“四個轉變”行事,圍繞本地區經濟建設的需求,不斷拓展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思路、新領域、新途徑,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
樹立外事是經濟
發展的資源意識
外事工作要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關鍵是要把外事看成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資源要素,力求充分開發利用好“外事”這一經濟發展資源。“資源”原指耕地、水、礦產和勞動力等自然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知識、技術、網絡、資金等等皆成為比自然資源更為重要的資源要素。隨著對外開放的空前擴大,經濟全球化的迅猛推進,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它不僅要受國內因素的影響,還要受國際因素的影響;不僅要充分利用國內市場和資源,還要充分利用國外市場和資源,因此,外事也必然成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資源要素。如建立了一對友城關系,就在對口友城所在的國家有了一個落腳點,有了一個拓展與該國其它地區開展交流合作的“跳板”;與海外一個友好組織建立了密切聯系,我們就有了一個通過該組織成員發展與所在國更廣闊領域交流合作的渠道。我國駐外使領館與所在國政界、工商界、科教文化界都有著廣泛的聯系,各國駐華使領館與派遣國各方面的聯系更密切,這些聯系毫無疑問是我們拓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資源。因此,友城友協、外國駐華使領館、國外友好組織、我駐外使領館等都是我們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開拓利用國外市場資源、引進國外資金、技術、人才的寶貴資源。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還應做到為經濟建設服務,要樹立外事是發展經濟的資源意識,要把外事看成是經濟發展的一個資源要素,充分開發利用好這塊資源,使它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近年來,我們把外事不僅是當成社會事業,而且當成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加以充分開發利用,并取得了較好效果。我們充分發揮和利用了外國駐華機構、外國友好組織、我國駐外使領館、外國駐華使領館等資源的作用,或者與其聯合舉辦經貿洽談會,為企業開展對外合作搭建平臺,或者通過它們引進外資、技術、人才。例如2002年,我們先后與韓國地方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法國歐中友協聯合舉辦了“皖韓經貿洽談會”和“皖法中小企業洽談會”,共有24家韓國企業、31家法國企業和我省294家中方企業參加了這兩次洽談會。通過兩次洽談會不僅使我省企業與韓國、法國的企業建立了聯系,還簽訂了3545萬美元的貿易和利用外資協議,舉行了400多項對口洽談,充分顯示出發揮外事資源意識的重要作用。
放下架子
為企業做好外事服務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要把為企業提供外事服務作為外事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重要內容。為企業服務就是為經濟建設服務,我們要把企業作為外事工作服務的重要對象,要放下政府部門的架子,主動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及時了解企業對外事工作的需求,全力為企業做好外事服務。此外,我們還要大力簡化因公出國手續,千方百計為企業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提供方便;不僅要幫助企業“請進來”,為企業引進資金、技術、人才,更要大力開辟對外交往渠道,發展對外友好關系,為企業“走出去”鋪好路,架好橋,使企業有“走出去”的渠道。大力開展對外宣傳,增進相互了解,積極為企業“走出去”營造有利的國際交流環境;由于企業“走出去”經驗不豐富,渠道不多,外事部門應利用對外關系多、聯系廣、信息靈的優勢,廣泛了解國外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情況,為企業“走出去”做好咨詢工作,幫助企業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要通過友城關系和國外友好組織等對外聯系渠道及我國駐外使領館,積極與外國的貿易組織機構建立聯系,發展關系。
近年來,我們利用外事渠道為企業服務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較好效果。如馬鋼公司是我省特大型企業,每年因公出國開展經貿合作的人數越來越多,但由于沒有因公出國審批權,出國很不方便,對馬鋼進一步開拓利用國外市場和資源影響很大。我們外辦通過積極申請和多方做工作,終于使馬鋼公司獲得因公出國和邀請來訪審批權,極大的方便了馬鋼公司人員因公出國。在2002年受“非典”影響嚴重的情況下,馬鋼公司因公出國人員卻比前一年增加1倍,由此帶來的進出口貿易也大幅度提高了。由于我們積極幫助企業“走出去”開辟合作渠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受到了企業的歡迎。
推介“兩山一湖”
為地方經濟做實事
要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就要主動把外事工作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結合起來。外事部門不能就外事干外事,要順應地方經濟發展戰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我省把發展旅游業作為經濟增長點,為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實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簡稱“兩山一湖”)的開發開放戰略。我辦把推介“兩山一湖”作為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為改變過去一些傳統推介辦法收效不明顯的狀況,我們有意識地利用名人效應和結好效應來擴大對外推介力度。去年,通過多方努力工作,邀請到了瑞士前聯邦主席、現任聯合國體育大使奧吉和韓國前總統盧泰愚到黃山和九華山參觀訪問,并促成了黃山風景區與瑞士著名風景區少女峰結為友好山。兩位前國家元首的到訪和兩山的結好,引起了歐洲和韓國主要媒體的廣泛關注,并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從而大大提高了“兩山一湖”在國外的知名度。據黃山風景區管委會統計,2004 年到黃山的西方游客也比上年增加了1倍多。
抓住機遇
力促外企落戶本省
要想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就要善于把握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帶來的世界經濟結構調整使西方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機遇,爭取外國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在進行制造業轉移時落戶本省。隨著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世界經濟正在進行結構調整,我國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轉移制造業的首選對象。外事部門要善于把握這一機遇,主動加強與外國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之間的聯系,及時掌握外國大企業進行制造業轉移的信息,努力促成外國大企業落戶本省。在這方面,外事部門是大有作為的。2001年,當我省得知英國聯合利華公司要將日化基地由我國的沿海省份遷到內地省份的消息時,已有4個省市在做招遷工作。我辦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邀請聯合利華上海辦事處負責人到我省訪問考察,請省領導會見并介紹情況,積極做好爭取工作。同時,建議省級出訪團訪問聯合利華總部,試圖通過省級主要領導做聯合利華高層人士的工作。經多方努力,終于促成了聯合利華公司將日化生產基地搬遷到我省。
提高干部協調能力
為外商投資企業排憂解難
要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必須不斷增強和提高外事干部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和能力。無論怎樣轉變觀念,無論有多少優勢,如果沒有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是不可能做好服務的。因此,要學習研究WTO 的原則和規則,并善于運用WTO 規則維護我企業的合法利益。要了解本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招商引資項目,主動為外商投資企業排憂解難,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對外商的吸引力等等。
外事部門為外商投資企業排憂解難也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2001年,我省的友好州美國馬里蘭州的EEC公司與我省蚌埠市環保設備廠在合作的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矛盾,EEC公司準備撤回投資。我辦在接到EEC公司的反映后,積極協調各方,通過蚌埠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共同做工作,使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EEC公司不但沒有撤資,反而增加了投資。2002年,瑞典SKF廠在從寧國向蕪湖搬遷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原廠職工鬧事、要求補償。瑞典駐華使館、駐滬總領館致函我辦請求幫助解決。我辦及時向省政府報告,同時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協調兩市有關方面,最終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認可。瑞典SKF新投資的工廠不久前已在蕪湖隆重開業。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的新特點,決定了外事工作不再僅僅拘泥于簡單的迎來送往,而是內涵更加深廣,服務面也更加寬闊。只有不斷拓展新思路、開辟新領域、尋找新途徑,才能使外事工作更好的為經濟建設服務。
(作者單位:安徽省政府外事辦公室)
(本文責任編輯: 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