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因素
一是優勢產業、行業與項目較少,抵抗風險、持續發展能力較弱。大部分民營企業屬于污染大、科技含量較低、市場占有率低的行業與項目,其產品壽命和市場份額的預期風險較高。
二是僵硬的經營管理體制造成基層銀行不能結合實際靈活地進行創造性經營,缺乏應對市場變化風險的措施和能力。在信貸支持民營經濟方面出現一家獨撐而其它金融機構旁觀的尷尬局面,上存資金出現持續增長勢頭;在貸款程序和手續方面過于繁瑣復雜,信用評級、授信授權實行逐級層層報批制度,由基層分支-縣支行-地市分行-省級分行逐級經各職能部門反復來回上報審批,影響了效率和增加了籌資成本。另外,未為民營企業開辦票據融資業務,使之未能增加融資渠道而提高信譽和交易能力。
三是民營企業有效資產不多,符合抵押資產較少,難以達到抵押貸款條件,其大都是租用原鄉鎮企業的土地和廠房等的租賃經營性質的小型企業,其新增資產普遍不符合法定產權抵押要求。
對策及建議
(一) 認真貫徹《中小企業促進法》,由政府牽頭成立“民營企業貸款信用擔保公司”和“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基金”,為民營企業發展融資提供貸款保證。可試行民間資本獨資或由民間資本控股、少量政府資金入股、完全由政府出面組建或官民合辦、資金來源應該多元化的擔保公司和基金,為引進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與環保要求、科技含量較高和帶動效應較大的民營企業提供貸款貼息等扶持,發揮擔保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并制定信用擔保及其監督、風險預警機制的相關政策與法規。
(二) 整治社會信用秩序與環境,加強對社會中介公信機構的管理,規范其執法行為和透明操作程序;督促職能部門進行市場秩序的整治,民營企業應享受的各項政策要公開、透明并到位,建立“違法違紀和三亂”檢舉揭發的網絡化監督制度;嚴厲打擊逃避金融債權行為,維護金融合法權益和防范區域金融風險,營造一個全社會遵紀守法、誠實信用、依法創業的發展環境和氛圍。
(三) 健全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機制,整合資源優勢迅速壯大實力和規模。首先是督促民營企業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加快改制步伐,明晰產權,構建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財務管理制度,依法經營,加快技術改造與科技投入及其產品開發,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份額檔次。其次是建立民營企業數據中心及資料庫,收集、匯總和整理其相關經濟指標、發展狀況、潛力、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幫助范圍等,以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企業品牌聲譽。第三是成立民營企業專業協會組織,提高民營企業群體的政治地位和社會榮譽,強化其積極參議政能力,促使其按市場游戲的規律組成經濟聯合體,把有規模和相當實力的企業及其群體推進創業板塊融資或發行企業債券融資等,使民營企業獲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發展空間。
(四) 金融機構必須積極進行創新機制建設,建立信貸產品開發機制,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國民待遇的信貸支持和優質金融服務。一是創新金融服務機制,要改變目前單一的信貸支持而轉變為企業提供從信貸、結算、賬戶、匯總、外匯、代理、理財、信息等等全套金融服務品種,加快電子結算系統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綜合創新的配套服務體系。二是加大信貸產品創新力度,探索企業抵(質)押貸款的管理實施辦法,企業或個人擁有的有自主權如訂單、海關報(提、倉)單、出口退稅單、專業許可證、應收賬款、保險權利等可依法轉讓的權利,應成為有效的信貸創新方式與品種;探索租賃經營企業的貸款發放創新方式,可實行異地擔保貸款,也可督促其出讓部分經營權或股份進行異地資產置換而擔保貸款。三是盡快制訂符合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特點和要求的信用等級評定體系,完善信貸操作流程,應盡快制訂信用貸款管理實施辦法。四是切合地方經濟發展重點,加大對地方主導農產品的高附加值開發加工的一條龍產業化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積極為“三農”發展作貢獻。五是成立縣級票據服務中心,鼓勵企業在商品交易中廣泛使用票據,加速票據在企業、銀行間的轉讓、承兌、貼現、再貼現的流通速度,提升基層票據容量和資金吸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