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元等
編者按: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入世”緩沖期接近尾聲,很多行業逐漸放開,中國企業“走出去”成為必然的趨勢。但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才剛剛開始,海外經營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對于許多國內企業來說,“走出去”還只是新事物。我國企業走出國門后,由過去僅承擔生產經營風險轉變為承擔復雜的國際競爭風險,甚至是國際政治和社會風險。多數“走出去”的企業對國外投資市場、國際競爭環境及投資所在國法律法規不甚了解,其開拓國際市場所面臨的潛在風險就非常突出。
因此,從目前的現狀來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自主發展壯大的基礎還很不牢靠。目前的關鍵是要明確“走出去”戰略在今后20年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位置,并在政府層面形成具體化的“走出去”的促進戰略、政策和辦法。在企業層面,應該在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徑地尋求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規避在海外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努力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
實際上,利用外交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利用和依仗外交的整體協調優勢和政府信用優勢,在中國對外開放進入資本輸出新階段的今天,這兩大優勢無疑將會為資本的順利流動提供難得的機遇。企業以何種方式、何種途徑“走出去”,“走出去”會有什么樣的困難,怎樣預見并處理“走出去”風險和困難,讓我們看看政府和企業界人士的看法。
利用外交服務經濟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
毫無疑問,外交資源作為一個國家非常珍貴的資源,所具有的國際視野、深邃智慧與寬泛影響力,是任何其他資源所無法比擬的。外交資源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擔負著國家政治和國家安全的職責,而且更蘊藏著為本國企業安全、順暢、成功、快速、平穩“走出去”提供條件保障的職責。
具體來說,外交資源可以在很多方面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和服務。首先,外交資源可以降低企業“走出去”的交易成本。過去,很少有人意識到它所能發揮的巨大經濟效用。在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有效利用外交資源,可以減少我們在國際競爭環境中的交易成本。其次,外交資源可以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保障服務和一個充分的信息平臺。在普遍弘揚雙贏共贏理念的今天,通過利用外交資源,通過外交途徑尋求友好地協商解決方案,無疑是首選。通過我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可以及時獲得關于駐在國法律、市場制度、投資措施等各方面的準確信息,這種資源優勢是任何一個商業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再是,外交資源可以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完善的中介服務,提高辦事效率。中國駐外外交官可以憑借其常年在國外建立起來的政界與商界的關系網,為中國企業尋找理想的海外合作伙伴牽線搭橋,充當中介角色。
中央企業利用外交資源實施“走出去”戰略,要通過外交途徑建立一個企業“走出去”的信息通道,進一步整合信息資源,增加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使企業對擬投資國的經濟政策、投資環境、經濟宏觀走勢有較為準確的把握。如果建立這樣一個準確的權威性的信息通道,給國內的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將提供準確的參考,會大大減少摩擦事件的發生。中央企業應率先提高“走出去”的質量和檔次,目前“走出去”的企業良莠不齊,如果低水平地“走出去”,只憑借所謂的低成本優勢是不可能走遠的,應該在提高產品的檔次,尤其是在品牌方面加大力度。如何考慮在駐外機構建立一種中國企業的備案機制,對優秀企業在外交資源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這就需要各省市和國家的外經貿部門與駐外使館密切配合。
同時,中央企業應加緊推進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增強企業的海外經營能力。由于中國企業“走出去”還處于初級階段,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海外經營能力不足。要在海外市場站住腳并有所發展,許多基礎性工作與在國內發展是一樣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企業,“走出去”的風險更大。同時,為適應由國內市場轉向全球市場,企業還應學會全球化經營的各種知識、技能和管理方法,包括目前相對薄弱的境外子公司管理、境外員工管理等。我國的駐外機構也需要提升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能力。目前,我國外交資源與企業的海外經營活動結合得不緊密,一旦海外情況發生變化,企業海外經營遇到的問題、需要的服務是非常具體的、專業的,可能會對駐外機構的業務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我們的駐外機構能否適應、能否勝任也是一個問題,能不能選定一個駐外機構進行一個試點,看看兩者緊密結合后駐外機構的業務需要進行什么樣的轉變是件值得仔細考慮的事。
企業如何與外交資源對接
■外交部部長助理 沈國放
“走出去”戰略是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牢牢把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一條以更加開放的戰略思維對接國內外“兩個市場”、充分利用“兩種資源”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國之路。外交資源與企業“走出去”戰略積極對接,并為其提供服務,已成為新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當代外交官員的一門“必修課”和“基本功”。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引下,企業應利用外交手段面向全球市場配置資源,在經濟全球化大浪潮中把握機遇;外交也應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創造條件,提供優質服務。
現階段外交資源與企業“走出去”之間的這種相互促進作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在利用外交資源“走出去”方面,還應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強企業對我駐外使領館信息資源的利用。駐外使領館擁有廣闊的信息來源。如果駐外大使、總領事及其他外交官非常活躍,中國企業則可以通過他們了解到很多信息,特別是駐在國的政府政策和企業情況。外交官不但可以和國內企業家分享信息,還可以為他們提供咨詢服務。企業利用外交資源的同時,外交方面也需要利用企業的資源,這就要求外交官必須了解國內的經濟狀況、企業情況。例如,國內企業與所駐國家的企業在哪些方面可以相互合作,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整體利益。這些工作不僅對今天的中國外交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中國傳統外交的一種發展。
其次,加強企業對外交官權威渠道的利用。不管是跟駐在國的政府和企業打交道,還是所提供的信息,所選擇的溝通渠道外交官特別是大使、總領事的權威性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對潛在合作伙伴或合作項目不夠了解,就可以通過駐外使領館進一步獲取相關信息,在關鍵時刻甚至能夠利用外交官的權威渠道與地方政府進行溝通,從而確保經濟合作的順利開展。
再是,加強企業對我國前資深外交官人脈資源的利用。目前,已離退休的資深外交官的作用并未充分發揮。他們在國外任大使、參贊期間,已和駐在國政府、企業建立了很好、很深厚的關系,受到當地政府、政要和大企業的尊重,完全可以為中國企業成功“走出去”提供重要的信息資訊。目前,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已經成立,這種資源是不可替代的,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
還有,加強國家對海外中國企業及其法人代表合法權益的保護。黨中央、國務院對這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視,并對外交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目前,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下,保護海外中國公民機構部級聯席會議機制已正式成立。該機制主要有兩方面作用:一是在突發事件中保護海外中國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中國企業的海外財產及其法人代表利益不受侵害;二是研究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方面應該怎樣充分利用外交資源。
總之,企業界與外交界之間應不斷加強聯系,共同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外交資源可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同時企業“走出去”之后也可以通過經貿關系為政治外交充當強有力的堅強后盾。如今,外交已不再神秘,它已走進社會、貼近人民,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資源。希望外交與“走出去”能有更多結合點,以使外交工作能夠更加體現中央“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這一宗旨,在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過程中發揮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走出去”的風險防范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總經理助理 周紀安
企業走出去,海外利益簡單分了三個層次,一是最高層次是國家安全,涉及到國家的周邊安全,我們的戰略資源,甚至涉及到臺灣問題等最高級的利益;第二是公民的權利,劫持、傷害、失蹤,包括尊嚴受到損傷、強行搜身等;第三是企業的經濟利益,投資權益、股權、債權,勞務報酬等。特別是第三層面的利益保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不能單純靠政府,但是如果說有了困難找政府,政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愛莫能助,而且損失還有突然、復雜和巨大的特點。怎么防范?我們所處的環境跟西方,甚至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有很大的不同,搞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一切都習慣在一元化的環境里做事情,所以大家走極端,要么是遇到困難找政府,要么是誰的企業由誰管,自己走出去,風險自己承擔。
實際上我們現在走到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經是一種多元化的復雜環境,因此我們需要多元的防范措施,需要國家的支持。第一層面國家可直接干預,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的舞臺上提供的保護;也有在現場,像西班牙燒鞋事件需要使館的領事保護。第二層面就是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要做的,采用一種間接的手段,提供一種國家的信用支持。就是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里,每一個國家都有這樣的機構,叫做官方信用保險機構,叫ECA,這樣一種機構給企業提供很多保護,但又不是一個真正的政府身份,可以做到很多外交手段不能直接出面的事情。第三層面還有很多很多商業機構可以利用,律師、保險、中介機構。
官方信用機構就是由國家財政出錢,設立一個保險機構,然后去承擔商業保險機構不愿意承擔或者不能承擔,或者無力承擔的風險。包括發生突然的戰爭動亂所造成的損失,比如誤工損失、設備閑置損失。這些東西過去在合同里沒有的,這往往又是商業保險公司不管的,所以我們提出高風險地區或國家要有較長信用期限的風險擔保,三五年恐怕很難回收,要做五年十年的長遠打算。還有新市場,如:拉美、巴基斯坦,這些風險怎么辦?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這樣的機構就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的第七天,由國務院批準在北京設立,為什么加入世貿之后緊跟著就要設立這樣的機構?因為我們要按照人家的規則保護我們自己的企業,所以這樣的企業應運而生,在中國整個商務運作過程中,出現了首個用官方信用保險機構保護企業的事例。提供貿易向下的收匯風險保障,提供三年、五年長期的信貸保險,提高海外投資保險,提供海外勞務風險保障,提供海外交易對象的資信調查和商帳追收服務等。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國際貿易海外投資面臨非常大的風險,而這樣的風險,一不能靠企業自己單獨去扛,二不能什么事情都躺在政府身上。事情要采用多元化的辦法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防范風險。一個官方背景的機構是不是只有在北京才能找得著?不是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現在已全國設了11個分公司,在中西部地區設了7個營業部,可以在最短的距離,最近的地方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