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 文
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消費物價指數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經濟指標。年初這一指標即比2003年上漲了3.2%,之后一路走高至6月份的5%,觸及加息紅線,最終致使央行下決心加息0.27個百分點。進入2005年,人們對物價上漲的擔憂似乎并沒有因為 2004年底這一指標的明顯回落而減輕,相反,有關部門一再警示——
糧價還會上漲嗎
糧食價格上漲是推動物價上漲的直接因素。從2003年年底持續至今,勢頭強勁,然而與高漲的糧價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去年糧食領域創下的三個最低:1998年到2003年的6年間,糧食播種面積由17億多畝下降到不足15億畝,是建國以來最低水平。糧食產量從10246億斤下降8614億斤,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從824斤下降到668.6斤,是22年來的最低水平。而這三個最低,直接造成2004年1月到8月,糧食零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8%。
為了促使糧食增產,平抑糧價,從去年開始的宏觀調控一方面擴大種植面積,不僅暫停了耕地占用審批,同時全國也撤并各類開發區4813個,騰出土地2.49萬平方公里;另一方面,為了鼓勵農民種糧,國家不僅取消糧農的農業特產稅,同時還將100多億元資金,用于主產區糧農的直接補貼。有關部門預計,今年全年的糧食產量將比去年增產500億斤,達到9100億斤。然而,這仍與我國每年的糧食消費需求相差500至700億斤,因此,糧食價格在現有基礎上降價的空間不會太大。
生產資料將成漲價“新軍”
資源類公用事業產品的提價仍會呈加速態勢。由于存在通脹壓力,去年初國家限制地方政府對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的提價。但下半年,這些提價措施已陸續展開,并導致居住類價格明顯上漲,已對CPI(居民物價消費指數)形成新的上升壓力。盡管政府可以在某一個時期進行控制,但資源緊缺的根本矛盾決定了這些產品的價格必將繼續上升。據有關國際機構預測,整個世界初級產品市場價格在今年還將持續上升。這無疑都將加速國內資源類公用事業產品的提價進程,并導致居民煤、電、油的消費價格繼續上漲。
房地產投資“高燒不退”
在中央加強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政策出臺之后,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過快的局面初步得到控制,但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不斷增長的購買力,導致住房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部分城市房價上漲幅度超過20%。
房地產的核心價值在土地,國家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在土地資源稀缺性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這必將使土地價格有較大幅度上漲。不少經濟分析人士認為,依然旺盛的需求使房地產業預期利潤率在“打壓聲”中不退反進,據統計,目前,有30%的居民對現住宅不太滿意,有40%的居民渴望改善居住條件。因此,專家預測隨著今年保障性住房的大量面市,房價暴漲行情將結束,供需仍舊旺盛,但將趨緩。因此,在當前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市場環境不斷改善的條件下,支持房地產開發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改變。預計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仍將保持23%左右的較快增長。
國際油價仍維持高位震蕩
去年以來,受地緣政治和投機因素影響,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屢創新高,直接影響國內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上漲,并迅速在多個經濟領域產生連鎖反應,諸多行業面臨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
針對國際油價的起起落落,有專家呼吁,盡快建立我們自己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因為目前我國的油價完全是跟著國際石油價格走,容易受制于人。去年我國進口的石油有910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由于價格由別人說了算,花了不少冤枉錢。
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表現為直接影響為兩個方面:外匯支出增加、凈出口減少,進而降低GDP增長率,并拉動物價上漲。另外,專家們普遍認為,石油漲價將使石油開采、石油加工與煉焦業等石化上中游行業以及其他互補性能源產品,如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行業受益,但是國際油價的持續高位,將對我國石化下游產業帶來負面影響。石化、化工、化纖行業成本壓力會加大,效益可能下滑。有關人士分析說,根據目前國際油品市場的價格走勢來看,今后幾個月,成品油的市場價格還會有所波動,但是幅度不會太大。
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壓力仍存
去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拉動了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使煤、電、油、運、水等資源性基礎產業價格上漲,并傳導到相應下游產品。在宏觀調控的嚴厲遏制下,投資增速從第一季度的46%快速下降,為防止物價過快上漲奠定了有利基礎。
來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多方權威信息表明,今年我國將繼續搞好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土地政策的協調配合,把好土地審批和信貸投放兩個閘門,嚴格控制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投資反彈。更為重要的是,在土地審批等諸多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性措施更為固定資產投資間斷性、大范圍反彈設置了堅實的屏障。
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等專家同時警告說,由于目前投資仍在高位,對反彈壓力不能掉以輕心。而固定資產投資反彈的不確定性,有可能成為今年物價走勢的一個重要變數。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也認為,由于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然偏大,煤電油運緊張狀況尚未根本緩解,糧食和能源、原材料漲價的連鎖反應在今年還會進一步釋放。
物價上漲的“尾巴”還會翹多久
事實上,去年以來的物價上漲,是我國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慣性”特征。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1%,其中有2/3是去年下半年物價上漲帶來的翹尾因素。
經濟專家認為,從去年的情況可以看出,2003年底的漲價對去年前三季度價格總水平的滯后影響非常顯著,但到第四季度,這一影響正逐步消失,“翹尾”因素對今年物價走勢的影響不會構成強勁的支撐。實際上,去年投資過熱和物價上漲,有一個深層次的背景:中國的要素市場化進程嚴重滯后。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和資源在內的生產要素價格被嚴重低估是導致投資過熱的重要誘因。實際上,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將是下一步宏觀調控和改革的著力點。
其次,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了全國性的“民工荒”,并已經導致勞動力價格的上漲。珠三角和蘇錫杭等地企業相繼調高了民工工資,幅度大致在10%到30%之間。就“荒”字而言,勞動力短缺不可能成為一個長期現象。但去年出現的“民工荒”已折射出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開始出現變化,這會促進勞動力價格向其真實價值的調整,并推動政府勞動力保護政策的到位。民工工資上漲的趨勢很可能向全國蔓延,并波及到其他行業。伴隨物價上漲,出現輕度的“價格工資螺旋”可能不是危言聳聽。
如上述幾個方面的要素市場化改革在今年有實質性進展,將導致今年的物價水平仍會在一個較高的區間內運行。但考慮到中央會將改革力度和社會承受程度統一起來,今年的物價水平可能維持在5%的心理底線附近,全年物價平均水平可能在4%~6%的溫和通脹區間內波動。同時,也由于市場化對投資需求的抑制作用,今年我國經濟會保持一個相對合理的增長速度。
今年的物價運行將主要受改革力度的影響。同時,溫和的通貨膨脹也有利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去年宏觀政策是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之間做出協調,那么今年則將在市場化改革和通貨膨脹間做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