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鴻平
張國光,中共湖北省委原副書記、湖北省原省長,成為反腐風起云涌的2004年最后一個倒下的部級高官。在他的前面,有劉方仁、程維高、韓桂芝、田鳳山等“赫赫有名”的腐敗大吏,他們或在牢獄高墻或在陰曹地府,等著張國光們的到來。
誰將成為2005年落馬高官的“先鋒”,為進入深水區的反腐一試水深?這個猜測很快就會知曉結果,因為2005年的中國廉政反腐,現在就可以感知到,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反腐,生存之道
2004年可謂中國反腐工作“碩果累累”之年。據統計,2004年1月到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處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案件36509件,涉嫌犯罪嫌疑人42225人,其中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2856人。
很難說這是因為腐敗官員的整體人數在增加,可以肯定的是,2004年,中國反腐敗的決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
“廉政反腐的能力,是黨的執政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十六屆四中全會研究執政能力,在這以前是前所未有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必須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提高黨的反腐倡廉的能力,這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李成言如是說。
環顧世界,尤其是在拉美、非洲地區,因為腐敗而倒臺的政府比比皆是。蘇聯解體,最大的原因就是蘇共的腐敗墮落。而中國歷朝歷代的更替,無不是以當權者的腐化為始。基于此認識,在2004年年初,作為執政黨的中共向社會公布了一部具有重要意義的黨內法規《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這標志著中共的黨內監督工作從此進入規范化、制度化的新階段。在此基礎上,回顧和展望紛繁復雜的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就有了更高的立意和更強的力度。
2004年的腐敗面孔
當中國的反腐敗斗爭進入攻堅戰的時候,腐敗就如流感病毒,在遇到藥物抵抗后馬上變了花樣。相比于前些年的“交通廳長現象”、“建設局長現象”,2004年的腐敗案件中,黨委、監察甚至黨的組織部門成為腐敗的多發區,其中江蘇省委原常委、組織部長徐國健最為典型;而劉方仁、程維高、韓桂芝、張國光等,或是在擔任黨的職務期間被查處,或犯案時為黨的高級干部。
2004年,比較平靜的地區出現了腐敗大案。蘇州,號稱20多年來沒有出現過貪官,被譽為“百官共廉”、“省長搖籃”,然而,副市長姜人杰的出事擊毀了這一塊“牌坊”。在有“廉政試驗場”之稱的深圳,2004年10月,深圳羅湖區原公安局局長安惠君因涉嫌“買官賣官、包庇色情場所并收受巨額賄賂”被“雙規”。
與“高官才能搞腐敗”的普遍看法相悖的是,小人物也在2004年搞出了大腐敗。卞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一個貌不驚人的小會計,如果不是一次偶然,誰會知道他竟然挪用公款2億余元。來自各地人民法院的數據表明,“小人物”的職務腐敗案件節節上升。人們把眼光盯著高官的時候,如何預防小人物的腐敗,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2004年,賣稅買稅、期權腐敗等新的腐敗形式為人們所熟知,一些新的反腐敗形式也紛紛出臺。諸如8小時外夫人監督制、社區監督制,這些做法即使一時不能斷定其效果,卻也顯示出各地在反腐敗斗爭上的群策群力。
2005年的廉政風暴
2005年的第一場風暴已經來臨。
2004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從2005年1月起,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按照中央的部署,“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時間為期一年半,在2006年黨的十七大前結束,為建黨85周年獻禮,并要求“要覆蓋到全黨所有的基層組織,力爭使每一個黨員都參加活動,受到教育”。
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新型的“整風運動”。之前,中央在調研中發現,在部分黨員和地區中存在理想信念動搖、領導干部腐敗、基層組織渙散等問題。此次“先進性教育活動”,是要通過對6800多萬黨員的教育,提高中共的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學者認為,把思想教育提高到執政能力的高度,這在中共的歷史上還是首次。
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個目的,是建立群眾監督評判制度,引進黨外群眾監督和評議,活動結束后,此方法將會轉為長效機制。這次“先進性教育活動”對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所產生的作用,不禁讓人產生遐想。
2005年,“先進性教育活動”熱火朝天之際,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也將出臺(已于1月16日正式公布——本刊注)。據參與研究、制定此《綱要》的學者說,“懲防體系”以建立思想道德的長效機制、反腐倡廉的制度體系、權力運行的監控機制為目標,對如何進行反腐倡廉教育、從哪些方面進行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如何加強對權力的監督等,作出了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定。與這個體系相關,今后的干部人事制度、黨內民主制度、黨內監督制度、政治文明建設等制度建設都會體現這些理念。
制度反腐、法制反腐,經過前兩年的醞釀后,在2005年將得到進一步落實。“2005年,中央在繼續加大對腐敗分子的打擊外,更多的是重視制度建設、法制建設,在體制構架上將會有所動作。”李成言說。
反腐觸動禁區
“最大的矛盾與困惑是:面對審計出來的諸多問題,如何落實和追究責任。”2004年11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中央財經大學演講時說。
和李金華一起困惑的還有全國民眾。去年6月,全國人大十屆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李金華的審計報告震驚全國。然而,“審不上部級”,風暴中的各部委相關責任人毫發未損。已落入百姓監督眼中的審計問題,2005年可能將會得到落實。2005年的6月,又將會有多少人心驚膽戰呢?
2005年,中國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在進入深水區后,將加快進入兩個以往較少涉及的領域:軍隊和高校。
《軍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從2005年1月1日起實施,軍隊團級以上單位和機關部門負有經濟責任的領導干部,都要按規定接受審計。
此前,由于涉及保密、國防需要等敏感原因,有關軍隊財務支出及經濟責任方面的信息很少公開,而民間關于軍隊干部腐敗的傳言時有耳聞。審計風暴刮到軍隊,無疑是自1998年要求軍隊不再從事商業活動之后,中央加強軍隊廉政建設的制度設計。
高校的學術腐敗已成過街老鼠,各大學里的教授時常在痛斥自家高校的腐敗,群眾對高校腐敗的投訴也直線上升。高校掌控的有形無形的資源非常豐富,在大學城圈地、招生黑洞暴露后,人們已確信,高校存在著腐敗。按照2004年的年度工作計劃,國家審計署對高校的審計工作正逐步展開,審計署已派駐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19家高校。來自權威渠道的消息稱,2005年,教育部的一份教育領域的反腐綱要也將出臺。
2005年,在落馬的權力擁有者中,也許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身影。
(張良、曉蓉摘自《南風窗》 本刊有刪改 攝影: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