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誠 羅曰鎂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股東(或其代理者—董事)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經營者可能做違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委托—代理問題”。我國國有企業的特殊現狀決定了其委托代理關系更為復雜,問題更為嚴重。因此,筆者試圖利用委托代理理論尋求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案。
一、我國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企業所有者的“團體”化是造成國有企業低效率的根源。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全體人民,所有者是一個“團體”,而“團體”是無法直接監督和激勵其代理人的,通常是選一個代表(國有企業的主管部門)來行使委托人的權利,而國有企業的主管部門并不是國有企業的財產所有者,它不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和剩余索取權,沒有積極性去監督經營者,因為監督要付出成本,且對經營者的監督是很困難。所以,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實際上是處于“缺位”狀態。另外,國有企業所有權歸全體人民,人人有份,每個人又都沒有財產處置權,實際的結果是沒有人關心屬于自己的那一份。
2.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而導致對委托人利益的損害。國有企業中代理人的身份是行政官員,是由國家任免的,代理人的任用與其經營業績無關聯,其表現為:第一類人為“經濟利益人動機”,專門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因為所有者與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利用其權力獲取個人利益,這類人風險較大,一旦查出則屬違法現象。第二類人是“消費人動機”,即代理人利用能支配現金或非現金物品的權力進行消費,主要表現為吃、喝、玩、樂,尋求個人的快樂。由于我國法律的不健全,這些人鉆了法律的空子,即使查出也無風險,一個好好的國有企業就這樣被代理人“花光了”。
3.代理人“偷懶”。由于國有企業的代理人與所有者的信息不對稱,代理人的“偷懶”很難被委托人觀察到,即使觀察到了,也很難作為法院的證據。
二、委托—代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委托人與代理人的目標函數不同。資本所有者作為委托人擁有剩余索取權,所追求的目標就是資本增值和資本收益的最大化,最終表現為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而擁有公司控制權的經理人員作為代理人,一方面追求更高的薪金、獎金、津貼等貨幣效用;另一方面還力圖獲得更高的非貨幣效用,如舒適的辦公條件、氣派的商業應酬等,從而使委托人利益受損。代理問題的實質是委托人不得不對代理人的行為后果承擔風險。只要存在委托—代理關系,代理問題就不可避免,任何國家任何企業都不能徹底解決。資產的委托—代理關系產生于資本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如果代理人與委托人的目標完全一致,就不會有代理問題的產生。但是,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由于代理人與委托人一樣都是獨立的“經濟人”,他的行為目標常常與委托人是不一致的,委托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代理人則追求個人盡可能多的貨幣與非貨幣收益,在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函數不一致的情況下,代理問題由此不可避免。
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委托人不可能對代理人的行為全部了如指掌,監督成本太高。因此,在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就有犧牲委托人利益以滿足個人利益的機會。企業內部各個層次之間都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可以說,有多少層雇傭關系、就有多少層委托—代理關系。本文只討論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因為相較于其它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更具有一般性。首先,經營者作為經濟人,它追求的目標可能與所有者的目標有偏差。企業所有者的最大化目標一般是企業財富最大化,而經營者的目標雖然也是個人效用最大化,但其最大化目標極有可能與所有者目標不一致,比如可能追求個人地位、聲望等等,因而可能做出有損所有者利益的決策。其次,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并且監督成本較高。
三、應對國有企業委托代理關系的對策
1.取消經理人員行政任命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企業經營者的選擇權如果掌握在政府官員手中,會由于這些官員無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任何風險,而使這種選擇權成為“廉價投票權”,從而導致經營者職位安排與企業業績無關,進而降低了經營者高效經營企業的長期激勵。為解決經營者選擇及長期激勵問題,選擇經營者的權利必須由政府官員手中轉移到出資者手中,取消政府對企業經營者的行政性任命,讓真正承擔風險的出資人選擇經營者。為此,要加快改革傳統的國有企業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國資委應培育一個專業化、職業化的董事階層,專門行使董事職能。為防止選擇董事的行政行為,要對有可能成為董事成員者進行必要的監督、審查和考核。要盡快培育起規范的、有競爭的管理人才市場,形成合理的董事人員能力評估體系,對董事人員形成競爭壓力和優勝劣汰的局面。
2.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監督約束機制。設計科學且具有吸引力的“激勵機制”。一是確認國有企業代理人的獨立利益,圍繞其需求設立激勵機制。首先要確立代理人的獨立地位,不能將其歸屬于一般職工或國家干部,要圍繞其需求設立各類激勵機制。在我國要徹底解決“職位消費”問題困難很大。在我國國有企業代理人的需求結構中,“職位消費”費用遠遠大于其貨幣報酬,從降低改革成本角度出發,與其花大力氣解決該問題,重新設置諸如高報酬、高獎勵之類的激勵制度,不如利用“職位消費”這個激勵因素設計“職位消費”激勵機制,根據其經營業績確定給予或剝奪經營者的“職位消費”特權,就可以消極為積極,使“職位消費”成為激勵因素。二是使國有企業經營者擁有部分的剩余索取權。所謂剩余索取權是指企業收益在支付要素報酬和投入品價格后的剩余收入的索取,這樣做既可以避免道德風險,同時也可以使權力與責任分布進一步均衡。進一步完善“監督約束機制”。一是對國有企業經營者進行考核和監督,國有企業經營者在履行其使命的全部過程中應該受到黨和國家經常的、定期的檢查和必要的監督,但除了已有的有效辦法外,作為一種重要的動態和評價手段及有效形式——業績審計實不可少,已有的稽查特派員制度以及獨立董事制度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二是培育和完善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市場機制,實行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注冊制度,建立企業家檔案和技術級別認可制度,推行企業家任職資格制度,并相應地建立具體的中介機構和組織體系。同時,政府作為市場管理者,應將資本市場、產權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及其他產品市場統一納入管理盤子,使之相互協調和配套,共同發揮其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行為約束和監督作用。三是加快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經理市場的建立,會彌補國有企業代理階層市場方面的“激勵空缺”。建立有效的經理市場,在代理人之間引入競爭機制,形成由眾多代理人競爭構成的代理人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市場激勵機制。四是減少國有企業代理層次,通過減少國有企業代理層次,可以強化所有者對代理人約束的動機,消除地方政府和企業代理人“合謀”的可能,增加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在具體操作上,可針對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選擇不同的改革思路。
(作者單位:江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江西師范大學數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