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滿良 華 峰
職業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普遍關注。高技能人才是技能勞動者的優秀代表,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現代化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骨干力量之一。努力建設一支掌握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和操作技能,與科技和管理人才隊伍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對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實現經濟社會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范圍內企業競爭日趨激烈,要提高企業和產品競爭力,最終是要提高制造者的技能水平。無論是在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的技術改造的傳統產業中,還是在新興產業中技術含量高的職業崗位上,都需要一大批能夠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工藝和高超技能的人才。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養一大批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加強職業培訓。
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需要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意味著我國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為我國企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嚴峻的挑戰。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是企業職工隊伍素質的競爭。實踐證明,再好的技術發明也要靠技術工人制造成產品,再先進的機器設備也要靠人來操作。先進的科技成果只有通過技術工人的勞動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所以我們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也更需要大批高技能的勞動者。在我國的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的人數很少,這種狀況如不改變,我們的企業怎么能與國際一流企業競爭?我們只有加強職業培訓,加快培養一大批技術精湛,手藝高超的技能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技能、高層次的技術工人隊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得主動。
三、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我國要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而制造業生產一線技能型人才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嚴重局面,高級技術工人數量稀少、年齡偏大;中年技術工人數量不多,青年技術工人尚不成熟。不少企業只有高薪聘用已退休的技術工人來維持企業的日常生產。要在全球一體化中提高企業競爭力,不僅要有一流的工藝裝備和現代化的制造技術,更要有一支過硬的技術工人隊伍。全國人大代表、沈飛公司總經理李方勇說:“我們可以引進外資,也可以引進先進技術,甚至可以移植先進的管理模式,但我們不能引入大批的技術工人,中國的技術工人隊伍還得靠我們自己培養”。中國要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必須加快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勞動者和掌握現代制造技術的高技能人才。
四、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
發展經濟關鍵在人,高素質的人才是企業的寶貴資源和無形資產。站在時代的最高點,看當今世界各國,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已經由標準型、質量型取向模式之后,正在塑造復合型取向模式。提高企業職工素質特別是技能水平已刻不容緩,這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過去傳統和僵化的體制下,存在一種帶傾向性的弊端,人才知識結構比較單一,一業終身制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社會現象。這種單一的人才模式和社會從業模式,顯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很不相適應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要發展經濟就必須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五、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保證
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的勞動者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一個主要因素。創新能力不僅僅是科學家、工程師應具備的能力,而且也是高技能人才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要解決好勞動者素質和創新能力不高的問題,一是要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和企業的作用,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經驗,把職工培訓工作納入企業經營者考核內容,推動企業重視和加強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和崗位培訓,形成群眾性的在職培訓,崗位練兵技能比賽和技術攻關、創新、創效等活動。二是指導企業依法建立職業培訓制度,健全培訓機構,制定培訓規劃,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三是建立健全企業激勵機制,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和走企校聯合辦學的典型經驗,引導大中型企業探索建立和實施有效的激勵機制,全面落實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規定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分別享受的待遇,調動起企業職工鉆研技術崗位成才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
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人力資源戰略的選擇
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途徑有兩條,一是企業的培養,但數量有限;二是學校集中培養(主要由職業技術學院承擔)。由于不少職業技術學院正陷入辦學經費不足——辦學條件不充分——無法吸引高水平師資——缺乏辦學特色——生源日益匱乏的困境,導致我國企業中高技能人才奇缺。此外,高技能人才在企業中待遇低,而使他們缺乏學習技術和鉆研技術的積極性。一些企業只是把工人作為工具,沒有考慮他們的學習問題,在人才培訓方面不舍得花錢,怕培訓后人才流失,給企業帶來損失。這種用人制度的不規范,對初、中、高級技工界限不明確,簡單地實行同工同酬,高級工的價值體現不出來,積極性也很難調動起來,造成了企業即使擁有高級工但他們的才智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高技能人才是人力資源的骨干力量,企業要根據崗位需求合理配置技能人才,并在培訓上創造條件,使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長,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上下功夫,一份投入可以換回幾十倍的效益。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職業培訓工作,動員全社會的教育培訓力量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的職業培訓體系。激發廣大技能人才學技術,比技能的積極性,鼓勵技能人才立足本職、崗位成才。
七、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優化政策,加大投入
1、更新思想觀念,形成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氛圍。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要堅決摒棄舊的、狹隘的人才觀,樹立新的、科學的人才觀。明確地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堅持重能力,重創造,誰能夠出成果、出效益、做貢獻,誰就是人才。
2、加強政策導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職業培訓和高技能人才保障機制。推行“使用與培訓考核相結合、待遇與業績貢獻相聯系”的激勵機制,加速建立職工憑職業資格原則使用提升、憑業績貢獻確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福利制度,實現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與相應專業技術人員在工資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對有貢獻的高技能人才要給予獎勵。
3、加大企業培訓力度,加快培養速度。實施“3年50萬新技師培養計劃”的主體是企業,在企業普遍實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行業、企業集團應建立高技能人才業務培訓和進修制度,開展技能提升和崗位培訓,完善師傅帶徒弟的措施,為高技能人才搭建發揮作用的舞臺。要發揮老技師的傳、幫、帶作用,發揮高級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院等培訓基地作用,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效果。
4、改進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加快建立以職業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并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新體系。要突破比例、年齡、資歷和身份界限,促進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長。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地待遇,為各類人才創造良好地社會環境。
5、積極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發揮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體作用,建立培訓、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為企業和社會高技能人才成長提供服務。完善技能人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企業單位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推進技師考評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統一標準、自主申報、社會考核、企業聘用的高技能人才認定制度。積極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為技能人才成長和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
職業教育工作能否順利開展,關鍵的問題是加強領導,狠抓落實。企業領導者要積極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把高技能人才培養納入企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領導要增強服務意識,幫助職業培訓機構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企業上下要各司其職,齊心協力,密切配合,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推動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發展,通過培訓使大批優秀的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
高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結合企業的實際和特點,有的放矢,循序漸進。企業和職業教育工作者要把此項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事情來做,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領會文件精神,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高技能人才培訓工作中,使企業職業培訓工作真正起到為企業培養人才、為企業服務的作用。
(作者單位:彩虹集團公司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