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建
目前全球虛擬經濟的總規模已經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預防與化解虛擬經濟中的泡沫成分,已經是各國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當務之急。其具體措施為:
1、適度控制信用規模特別是股份公司股票的發行與上市流通。一般認為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信用關系是一種最普遍的經濟關系,經濟生活中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信用關系。經濟主體中的企業、個人、政府金融機構乃至國外部門都離不開信用,經濟活動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也離不開信用。事實證明,經濟越發展,信用關系越緊密,越成為經濟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現代經濟也是一種具有擴張性的經濟。在信用的適度發展階段,其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當信用發展到虛擬經濟的成熟階段,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表現為異化效應,即“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同時并存,而且基本上抵消了“溢出效應”。這一階段,由于信用的過度發展,作為一種理財技術,社會上大量資金追逐資本利得,特別是有不少的生產資金也加入其中,倒回流入所謂“熱錢”行列,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作為融資一方的上市公司,其籌集資金相當一部分又重新流回虛擬經濟系統,直接導致從事生產經營、研究發展的資金和社會資源減少。企業和上市公司關心生產經營、研究發展這一關鍵領域和環節的程度有所下降,開始抽出大量資金和人力,熱衷于從事“金融煉金術”,進一步助長了投機風氣。因此,各國在發揮信用各種作用的同時,也必須把握一個適度的問題,即應當適度控制信用規模特別是股份公司股票的發行與上市流通。國家應當逐步限制籌資企業和股份公司將所籌集資金用于虛擬經濟系統,嚴格控制其搶占實體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資金。對企業和股份公司的貸款、發行的債券和股份公司發行的股票的資金用途和額度都嚴格控制,鼓勵投資于實體經濟,限制過度投資于虛擬經濟。隨著信用的進一步過度發展,在虛擬經濟的膨脹階段,使得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全面演變成為“擠出效應”甚至是“破壞效應”。這一階段,股份公司發行的股票額度大增,完全超過其投資實體經濟的正常所需資金,利用股票不用還本付息的特點和國民特別是股民們較低的風險意識大量發行股票,籌集過度的資金,且將相當部分籌集的資金大力投資于虛擬經濟,盡力向經濟中注入過多的泡沫,以此來迷惑國民,使其確信經濟形式的繁榮景象。在這一階段,國家應當嚴格控制公司的股票發行和上市流通特別是二級市場上對股票的炒作行為。
2、控制通貨膨脹的規模。一般來說,國民和投資單位愿意投資于虛擬經濟,除了諸多原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手上有較多的剩余資金或閑置資金。進一步說,國家此時已經是出現了貨幣過剩,產生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為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注入了充足的養分,使其發展到排擠或破壞實體經濟的地步。縱觀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呈現出一個總的趨勢,即通貨膨脹階段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十分活躍,股價和房地產價格都大幅且持續攀升,特別是股價有更大幅的上升。通貨緊縮階段股市一落千丈,房地產市場也有回落,但房地產畢竟有實物特征,加上其一般為稀缺資源,故其回落的幅度相對較小。
3、兩類經濟發展的比例實行適度、合理、科學的調控。即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應當進行投資比例的適度調節,使其發展都能合乎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應當如重視消費和投資比例那樣來重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比例,在此指導思想之下研究出積極的有力的調控手段。
4、進行財富分配的適度調節,避免財富分配嚴重失衡,導致貧富懸殊。當收入分配不公平時,特別是當貧富懸殊過大時,會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供求,使供求出現一種較為固定的現象即供大于求。這種情況首先在實體經濟領域發生。其實,從一定意義上看,這便是由于貧富懸殊過大而導致的一種必然結果。因為消費者在實體經濟領域效用出現了重大差異,對收入特別高的一部分人來說,其消費達到了一定高度水平后,其邊際效用較小,特別是實體經濟領域的邊際效用會呈遞減規律,故而出現了大量剩余收入或財富。這部分收入或財富形成閑置或者說形成了實體經濟中的無效需求,不產生現實的需求,于是會出現實體經濟的供大于求的狀況。但這些閑置的資金總要為自己尋找出路,找到增值的門路,于是社會上出現了虛擬經濟的投資熱潮,出現了“熱錢”高潮。特別是虛擬經濟領域的不切實際的過度投機資金需求,引發了這些大量的閑置資金的進入,甚至后來還大量擠占實體經濟投資,使實體經濟發展速度遠遠低于虛擬經濟的發展。如果能及時的進行貧富懸殊的適度調節,必將產生較好的效果。貧富懸殊的適度調節,會使很多人甚至企業、單位的閑置資金減少,他們在虛擬經濟領域投資、投機的抗風險能力會大大降低,甚至能迫使部分資金實力欠佳的投資、投機者立即從虛擬經濟領域撤退,此時國家可想法宣傳并激勵其投資于實體經濟領域。
5、銀行提高存款利率,大力吸收社會閑置資金甚至是虛擬資本部分,并通過銀行信貸的合理、科學的分配,從而達到迫使資金從虛擬經濟領域轉向實體經濟領域。銀行對實體經濟領域的信用貸款的利息率可以適度降低,激勵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這是當前的關鍵環節和有力手段。可惜的是我國在2004年卻因為一些原因,將信用貸款的利率提高了。表面上的實體經濟出現了供應略大于需求,市場不夠繁榮。實際上是由于虛擬經濟領域出現的過度需求,誘使社會閑置資金和很多的本屬于實體經濟領域的資金不合理的轉向了虛擬經濟領域。結果導致了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資金不足和實體經濟領域的實際購買力也不足,因此才導致了實體經濟領域的發展速度放慢,遠遠低于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既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又導致了虛擬經濟的泡沫大幅度上升,給經濟危機的發生安置了一枚不定時炸彈。如果說前一段期間是虛擬經濟領域的過度投資占用了實體經濟的投資資金的話,那么,現在應當在一段期間使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占用虛擬經濟的投資。以此平衡二者的正常的、合乎國民經濟需求的規模。如果說這種形式長期得不到改善,可能會使投資者喪失對實體經濟的信心,而且還會引起金融機構乃至社會公眾對實體經濟喪失信心,實體經濟投資資金的籌集將會更加困難,這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后果。
6、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發展。眾所周知,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最主要地體現在它通過促進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提高了資金積累的效率,推動了經濟的增長。由于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和先決條件,因此,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就首先通過其推動經濟增長表現出來。這在虛擬經濟的前兩個階段的確體現了出來,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先生認為,金融的發展,就是指金融結構的變化,而金融結構的變化就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總和。它包括各種金融工具、金融機構的性質、經營方式及其規模的變化,各種金融中介的分支機構情況及其活動的集中程度,金融工具總額及其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資本總額、儲蓄總額等經濟總量的不同比重等等。其中,最能綜合反映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為金融相關比率,其定義為: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同期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然的、不可少的。我國目前的“儲蓄——投資”機制的總特征是: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遠遠小于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多為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居民儲蓄遠遠超過居民個人投資(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存在著“主要的投資主體無儲蓄,主要的儲蓄主體無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速度和效率,直接決定著資金積累的方向和效率,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金融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能吸收更多的居民儲蓄并促使其投資于實體經濟領域。甚至于要求其能將過多的虛擬經濟領域的資金特別是投機者投機的資金從已經投入的虛擬經濟領域中撤出來,轉向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
7、金融監管和資產證券化的規范管理。金融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待別是隨著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金融在部分領域已經超出了“儲蓄—投資”功能。甚至走在了危險的邊緣,金融之路有待糾偏。作為個人來說,其儲蓄遠遠大于投資(實體經濟投資),其將資金投入虛擬經濟領域還可以理解,但作為股份公司將吸收起來的個人和單位的資金又轉而投資、投機于虛擬經濟領域,這就完全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也是一條不規范的路,說嚴重些,是對股票投資者和股民不負責任,股民們大多也看穿了這一點,所以股民們投資于股票,目的只有一個,即通過換手,賺取買賣差價。
因此,當今的金融作為一國國民經濟有力的三大宏觀調控手段之一,也應當提出功能性的金融貨幣政策。比如,本階段提高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的做法總體上是對的,但同時提高貸款利率的做法,是否有欠妥之嫌,特別是不區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個不同的領域,統統提高其貸款利率,是否對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有一定的打擊,這么做,不利于擴大實體經濟的投資,更不利于緩解目前的就業壓力。國家可以對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貸款利率適度降低,至少目前可以不提高。當然,這種做法對金融機構有一定的不利影響,這要看國家的取舍了。國家對虛擬經濟領域的投資貸款,特別是虛擬程度較大的投資領域的貸款利率應當提高,提高幅度應以起到抑制其投資規模的作用,甚至迫使其部分投資轉向實體經濟領域。資產證券化應保證其效用,保證權益人的權益,不能成為相關機構、部門、企業、單位甩掉負擔的手段,倘若如此,創新不就僅僅成了規避風險的手段而已。這么容易的規避風險,那不就在鼓勵、提倡給經濟成分加風險加泡沫嗎?所以國家在審核相關機構、部門、企業、單位進行資產證券化中,要嚴格把好關口才行。
在預防與化解虛擬經濟中的泡沫成分時應當注意的問題是:一要在控制通貨膨脹時,應同時避免股市、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振蕩,取一個漸進過程較為合適,關鍵是讓國民和投資者明確國家的政策導向。二要正確引導人們在實體經濟領域的消費觀念與消費度,避免因金融市場和股市等的下降,而使虛擬經濟領域的個人資金過快、過大地轉入消費,引起實體經濟領域的通貨膨脹。但同時也應防止投機者的資金退出虛擬經濟領域后,又處于觀望之中,尋求虛擬經濟的再度熱潮期。三要防止銀行存款因虛擬經濟領域資金的退出而暴漲,出現巨額的存款過剩現象,因為存款轉化為實體經濟領域投資需要一段時間。國家應著力引導從虛擬經濟領域退出的資金進行合理的分流,使其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分別地流入消費領域和流入銀行等金融機構,又通過金融機構的信用中介作用促使資金轉化為實體經濟領域的有效投資。
(作者單位:重慶財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