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課題組對2004年中國273263家非公有制工業中小企業的整體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估,并在近日發布了《2005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報告》。報告認為,目前,中小企業數量已占中國企業總量的99.3%,創造了中國GDP的55.6%、工業新增產值的74.7%、社會銷售額的58.9%、稅收的46.2%以及出口總額的62.3%,而且提供了全國75%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充分顯示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出貢獻。
當前,中小企業近年來取得空前發展,總體數量顯著增加,獲利能力明顯增強。調查表明,從2001年到2004年的短短3年間,中小企業的各項指標均實現了大跨度提高。其中,新增企業10萬余家,增長了61.05%;總資產規模也上升近6成,而工業增加值、產品銷售收入及利稅總額均翻了一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中小工業企業創造的利潤是2001年的近2.5倍,年均增長達34.4%。
成長型企業為主力軍
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04年底,中國共有中小型工業企業27.33萬家,其中,成長型企業為16958家,占全部中小企業的比重僅6.1%,而資產總額比重和銷售收入比重均高達10%。
報告特別指出,2004年我國全部中小型企業中,虧損企業有57691家,虧損面為21.1%,虧損額高達1416.57億元;盈虧相抵后的實際利潤總額為6426.52億元,其中成長型企業的利潤總額為787.57億元,所占比重高達12.3%。雖然2004年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資產占全部工業企業的比重僅為6.1%,但其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就業人數的比重卻分別達到了6.5%、6.6%和8.2%。顯然,成長型中小企業是中小企業的主要生力軍。
企業規模緩慢增大
成長型企業規模按年銷售收入可以分為5個檔次,即500萬~5000萬元、5000萬~10000萬元、10000萬~20000萬元、20000萬~50000萬元和50000萬元以上。與1999年相比,2004年處于500萬~5000萬元區段的成長型企業比重減少了7.83%,而后4個檔次則相應增加了2.52%、0.97%、2.5%和1.85%。由此可見,2004年成長型企業的規模相對于1999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規模有一個緩慢增大的趨勢。
從16958家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規模狀況來看,最大的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11.15億元,最小的只有500.1萬元,兩者相差4221倍;即使在最佳500家成長型企業中,最大銷售收入企業(55.5億元)與最小銷售收入企業(645.1萬元)之間的差距也達到了860倍,這種差距主要是受國家產業政策及行業生產技術經濟特點的影響。在最具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中,經營規模越大,成長能力越強(成長指數越高)。因此,在保有成長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強做大,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獲取規模經濟優勢,依然是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可選擇的路徑之一。
分布差異明顯
研究報告表明,成長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于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福建和河北7個省份,而這7個省份全部為沿海地區。這些成長型中小企業數量占到了全部成長型中小企業的61.81%;其中,僅廣東一省就占到了全部成長型中小企業的14.77%。而西藏、青海、寧夏、海南、新疆、甘肅、吉林、內蒙古、貴州、江西、黑龍江、陜西、重慶、廣西14個省份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總數也僅僅占14.05%。對比1999年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分布可以發現,廣東、浙江、上海三地所占比重有所增長,其中廣東最為迅猛,比重增加近5個百分點,一舉超越山東、江蘇躍居榜首。而福建亦取代河南成為成長型企業較為集中的省份之一。
500家最具成長性中小企業的省份分布則更加不平衡,它們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山東、廣東、上海、福建5省,其所占比例為全部500家企業的68%,僅浙江一省就占21%。
從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企業數量為中西部企業數量之和的2.65倍,地區間的差異比高達1:0.22:0.16。在最具成長性的前500家企業中,東部地區(389家)占77.80%,中部地區(62家)占12.40%,西部地區(49家)占9.80%;東部地區企業數量為中西部企業數量之和的3.5倍,地區間的差異比更高達1:0.16:0.13。
東部地區成長型中小企業5年中在各項經濟指標上的變化并不明顯。而中西部地區則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中尤以西部地區發展最為迅猛。而中部地區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出現放緩跡象,特別是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中部地區需要加快發展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行業狀況影響巨大
從1999年到2004年,成長型中小企業在銷售收入和利潤兩個指標上的表現都有所變化。勞動密集型和技術、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產業,如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仍是中國中小企業的優勢產業;而一些規模經營要求高或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如采礦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和家具制造業等行業中的中小企業的成長性則很低。行業成長潛力和行業成長狀況對中小企業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
內資私營比例最高
從所有制構成來看,全部樣本企業中內資企業(53045家)、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0539家)和外商投資企業(10132家)的比例為5.23:1.04:1;在16958家成長型中小企業中,三者的比例與以前比變動不大,約為5.24:1.07:1,三類企業的戶數分別為12153家、2486、2319家;而在500家最佳成長型企業中,三者的比例變動較大,大約為6.67:1.11:1,分別為380家、63家和57家。這可以明顯區分內外資比例的差異。
具體到所有制類型,在全部樣本企業中,私營企業比例最高,共有19954家,其比例高達27.07%;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共有12973家,占全部企業數的17.60%;再次是國有企業共7088家,其比例為9.62%。
自主創新能力待提高
在聯合課題組對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我國中小企業在管理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周正慶認為,“目前中小企業板的上市公司中,雖然普遍具備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但是從總體上看,其高科技的特點并不鮮明”。報告顯示,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企業使用的關鍵技術和設備落后,其中的2000家企業,只有44%的企業使用的技術是當前先進技術,近60%的企業使用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甚至80年代或更早的技術。而引進技術成了中小企業最主要的技術來源,被調查的中小企業中,僅有1/5多一點的企業自己開發推出新產品,多數企業研發基礎薄弱。
在管理方面,我國的中小企業市場競爭策略仍然是以低成本戰略為主,打價格戰,新產品開發并不是其競爭主要手段;而且,信息化水平低,企業雖然已經建立公司網頁和網站,但在內部網絡、管理信息系統內部設計等方面還比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