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依舊嚴峻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被磨破嘴的“故事”,企業“嗷嗷待哺”,專家支招出力,政府也是想方設法。但是,近幾年中小企業融資難情況到底如何呢?近日,在“第四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上,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融資難仍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最主要的問題之一。認為融資環境較以前有明顯好轉的企業不足7%,稍有好轉的也僅為13.93%,而將近80%的企業認為企業的融資環境沒有變化或趨于惡化,35.7%的企業不滿意現有的融資方式。在受資金困擾的眾多中小企業中,僅有2.38%的企業首選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進行融資。
而且,中小企業融資的目的已發生重大轉變,中長期融資已經成為目前中小企業的主要需求。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原因依次為擴大生產規模、通貨膨脹導致收入下降、效率低下、投入產出率低、合同違約,工資成本上升過快。
融資指數將攀升
有問題,必然有對策。針對融資困境,日前中小企業板率先完成股改,成為我國證券市場歷史上第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全流通板塊”,而日前登陸的中小板指數也成為一個全流通指數。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會上表示,將擇機恢復中小企業板的融資功能。他認為,要充分利用中小企業板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有利條件,加大中小企業板制度創新力度,促進資本市場與風險投資的良性互動,對改革進展較快的地區和公司實行政策傾斜。
從未來趨勢看,經濟正在逐步走向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資本市場應該在自主創新戰略實施中發揮關鍵作用。中小企業板的設立,為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的中小企業拓展了直接融資渠道。中小企業板已經率先整體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為中小企業板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還將進一步促進服務自主創新戰略的資本市場環境的形成和完善,也有助于科技創新型企業引入風險投資基金或戰略投資者,做大做強科技創新企業。而且,新修訂的《公司法》和《證券法》將解決廣大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創新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法律障礙,為資本市場正在形成的重要轉折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兩法”拓寬發展空間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周正慶指出,《公司法》和《證券法》修訂為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本次“兩法”修訂涉及面廣泛,內涵非常豐富,其中有不少條款的修訂就是為了鼓勵投資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完善資本市場服務功能。“兩法”確定了多層次市場建設的法律架構,為資本市場構建分層次的融資平臺,以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的融資需求提供了空間。周正慶指出這些方面的修訂內容主要有:界定了公開發行證券的行為,明確了私募發行的法律地位;規定了更富彈性的公開發行新股的條件,取消了過于具體的、適應性較低的有關盈利指標和融資間隔期的規定;推進了公司債券發行審核的市場化進程,將公司發行債券由審批制改為核準制;規定了公開發行的證券可以在證券交易所之外的經國務院批準的其它證券交易場所轉讓等。
他表示,上市條件的降低,有利于促進科技型企業與資本市場的對接。例如將公司股本總額從5000萬元降至3000萬元,并取消了連續3年盈利的要求和千人千股等規定。可以說,“兩法”的修訂是在全面總結我國公司設立與運作的實踐和資本市場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按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和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需要所做出的與時俱進的調整,對于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壯大,引導社會資本流向科技型企業,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綠色通道”福音將至
從當前企業參與上市融資情況看,不難發現,融資的中小企業中也有“厚薄”之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高科技型中小企未來將在上市融資中受到偏愛。為扶持和解決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難題,有關方面搭建的“綠色通道”即將開通。在“第四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上,“綠色通道”相關合作備忘已經啟動。深交所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簽訂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合作備忘錄;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創新基金管理中心、深交所與六個城區——深圳市、寧波市、無錫市、東莞市和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簽署了合作協議;同時,深交所、國開行省級分行分別與12個國家級高新區代表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馬頌德公開表示,目前開辟中小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條件已經成熟。據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創新基金的數據庫顯示,按照“最近一年凈資產和總收入均超過3000萬元,連續兩年以上盈利”的標準,5萬家企業中有4015家企業達到了這個標準。在4015家企業中,有2197家企業基本符合現有的發行上市條件。此外,從資產規模、收益水平及盈利能力三個方面看,目前有722家重點高科技企業,可以直接作為重點追蹤和扶植的對象。
目前,暢通“綠色通道”需要考慮以下內容:適當縮短或取消中小企業上市之前為期一年的輔導期;適當放寬保薦家數限制,加快中小企業批量上市的步伐;企業在通過證監會發行部初審以后,必要時可以組織專場發審會;企業股票發行和上市適當分開等。
中國證監會前任主席劉鴻儒則建議,要建立符合科技型中小企業特點的發行審核制度,科技部和證監會可以聯合制定科技企業認定標準,認定企業可以通過“專場發審會”等發審“綠色通道”進行形式審核,快速上市。同時要調整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行上市門檻,重點關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科技含量、獲利能力和成長潛力。針對中小企業具有小額度、高頻率的融資需求,推出中小企業小額再融資便利。
同時,“中小企業融資論壇”發布的報告認為,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并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盡快建立以創業板為主導、覆蓋風險投資市場、三板市場、公司債券市場的多層次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體系;二是努力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三是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四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要有自己的“硅谷銀行”
部分專家建議,設立國家創業發展銀行專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日前頒布的《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就允許了銀行資金進入創投行業。
科技部研究中心創業投資研究所所長房漢廷在論壇發言時提到,美國創業投資的迅速發展,離不開硅谷銀行的支持,中國也應設立自己的創業銀行。
據了解,1993年,原來以傳統業務為主的“硅谷銀行”將目標市場定在那些新創的、發展速度較快、被其他銀行認為風險太大而不愿提供服務的中小企業身上,或者間接給創業投資基金提供融資。
“硅谷銀行”調整后的經營戰略為當時那些還處于艱苦創業、資金匱乏、貸款無方的硅谷科技公司帶來了福音,自己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從1993年以來,“硅谷銀行”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是17.5%,而同時期的美國銀行平均回報率是12.5%左右。
之前,國內的政策性銀行沒有針對創業、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業務,而全國性商業銀行也沒有專門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園區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
房漢廷建議設立國家創業發展銀行,解決政府研發投入的金融化運作以及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籌集更多資金。國家創業發展銀行的性質應該是政策性銀行,承擔的任務包括兩部分:一是國家規定的以實現科技目標為主的業務;二是由銀行自身根據市場情況自定的以盈利和安全為主的業務;同時需要有單獨的法律依據。
他認為,創業發展銀行的服務對象應包括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園區和創業投資的投融資安排。創業銀行一旦設立,其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金融機構,運營要按市場化的方式運作,政府可以通過立法、投資等方式在其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