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祚華
圖書在版編目數據是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編制,并印制在圖書上的書目數據。有了它,可以免去成千上萬家圖書館得到圖書后各自編制書目數據的重復勞動。1990年7月國家標準《圖書在版編目數據》(GB12451—90)推出,經過試點,在版編目數據現已在全國出版社得到推廣。
圖書在版編目數據是在出版社填報的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工作單的基礎上,由中國版本圖書館專業人員統一編制,排出版樣交給出版社的。這種工作程序,有利于保證數據的規范和惟一性。然而,從筆者最近隨機采錄100家出版社的100種圖書的情況看,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在版編目數據的出版時間應與版本記錄的出版時間一致
在版編目數據中有出版時間的記錄,版本記錄中也有出版時間的記錄。兩個出版時間說的是一件事,應該完全一致。出版社填報在版編目數據工作單時填的是計劃的出版時間。或許是“計劃跟不上變化”,后來實際的出版時間往往會發生變化。推遲幾個月,或者推遲到下個年度出版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在版編目數據中的出版時間就應該隨之改變。這是數據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也是中國版本圖書館認可的。如果沒有作相應改變,便會在同一頁上出現兩個不同的出版時間。
采錄的100種書中,在版編目數據的出版時間早于實際出版時間的有22種,其中實際出版在2005年,在版編目數據出版時間在2004年的有11種(見圖1)。在版編目數據的出版時間晚于實際出版時間的1種(見圖2)。
在版編目數據的出版時間應有年有月
版本記錄的出版時間有年有月,在版編目數據的出版時間當然也應有年有月。但可能是申報在版編目數據時還不知道將要幾月出版,為了避免出現前面提到的兩個出版時間不同的問題,于是出現了在版編目數據的出版時間有年無月的情況。采錄的100種書里,出現這種情況的有20種(見圖3)。其實,這還是不同,還是錯誤的。
項目標識符不是標點符號
在版編目數據的一些項目之前,標有不同的項目標識符。有些標識符樣子與標點符號相同,卻并不是標點符號。它們只是提示其后特定項目含義的“項目標識符”。注意,它們都放在相應項目的前面。
有人看到在版編目數據中副書名前面用了“:”,以為搞錯了,給改成“——”,結果才是真的錯了(見圖4)。普通行文時,主書名和副書名連用,其間是習慣使用破折號的。這沒錯。而在在版編目數據中,主書名和副書名是分別處理的。副書名,屬于“其他書名信息”,它的前面應使用標識符“:”,而不是標點符號“——”。
不要改變給定的印刷格式
為了便于識別,標準《圖書在版編目數據》中專設“印刷格式”一節,對數據的分段、回行、空格、空行,乃至字體,都做了具體規定。“圖書在版編目數據由4個部分組成,依次為:圖書在版編目數據標題、著錄數據、檢索數據、其他注記。各部分之間空一格。”各項檢索數據,最早是分別另行起排的,現在為節省篇幅已改為接排。
版本圖書館統一編制、提供給出版社的圖書在版編目數據既是文字規范,也是格式規范,是不應隨意改動的。
采錄的100種書里,存在這種問題的有14種(見圖1、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