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愷
高等學校圖書館是為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服務的。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必須以全新的改革思想,轉變職能,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改革舊的辦館模式,以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情報信息需求
◆ 1.高等教育產業化需要高層次信息服務。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指學校與產業單位合作共同育人,為學生提供課堂和生產現場,兩種教育環境學生必須參加生產實踐,并納入教學計劃。高等院校不僅具有教育和科研兩種功能,互補具有第三種功能——高技術輻射功能。高校一方面要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工作,使自己不僅成為傳授知識的地方,而且成為培育知識型企業的場所,使高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到社會化的工廠企業中去,形成產業,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使高校與生產部門之問的橫向聯系越來越緊密,技術服務項目和其它智力服務項目急劇增加。教師除教學任務外,越來越多地投入了科研活動中,且當前科研任務和課題的選擇與處于封閉時期的科研有很大不同,從以技術為導向轉向以市場為導向選擇研究課題.科研的深度和廣度大幅度擴展.不論應用研究、開發研究,還是新產品、新成果的研制都面對市場競爭,與經濟效益緊密相關。在物質、能源、信息“三足鼎立”的社會生產中,高新技術的開發、市場競爭能力的強弱、經濟效益的好壞與信息的投入密切相關,教師科研中要解決信息堆積和選擇利用的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和服務質量。對肩負教學任務的同時又從事科研的教師來說,他們迫切需要有針對性、時效性強,經過篩選、深層加工或濃縮的國內外學術動態、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信息、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等高層次情報服務.
◆ 2.高等教育的市場化需要綜合性信息。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人才資源的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增大,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培養和開發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擴大知識資本。學生就業將進一步由市場來決定,競爭和人才流動加劇,因此,學校必將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其變化情況,靈活機動和自主地調整招生計劃,加緊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的調整,優化調整學科內容。這都需要站在全球經濟的高度上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的需要進行調整,逐漸優化專業結構,改變目前高校專業設置過細過偏的弊端,學科相互滲透,培養更多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而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離不開信息的支持。新專業、新學科的設立,課程結構的改造,使原有的一批教科書暫時用不上,而新的合適的教科書還跟不上。教師編寫新教材、補充修改原教材都需要大量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參考文獻。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領導對教育改革信息的需要越來越高。他們要求信息具有政策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可行性,能作為決策的依據。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核心改革,圖書館應為校領導層提供對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高校圖書館的綜合性信息服務要與之相適應。
◆ 3. 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開放型文獻信息服務。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世界各高校之間人員的交往、學者的交流、聯合辦學、相互承認學歷等。面對國際化的競爭,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必將日益擴大,師資、圖書資料、實驗設施等教育資源的跨國交流將越來越頻繁。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使各國的教育資源共享程度日益加深,國際合作辦學、相互承認學歷等在世界各國都受到普遍歡迎。各國的教育都是國際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面臨激烈競爭。所以,許多國家高等教育幾乎無一例外地以面向世界為前提,使本國的高等教育向國際開放,以促進學術、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協作。這就需要開放型的信息服務。
◆ 4.高等教育多元化需要多元化信息服務。教育觀念和教育管理體制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要建立宏觀調控與大學自主辦學相結合的新管理體制,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只掌握發展教育的大政方針,進行政策指導和有效監督。高等教育形式將趨向多元化,它將沒有明顯的校園界限,為學習者提供了網絡化的電子環境,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安排學習時間,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學習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前這種固定的教師、教室、教材為特征的教學方式雖可仍然存在。但傳統教育的具體形態、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將面臨深刻變革,將大力發展遠程教育和社區教育。全世界有85%的大學都擁有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絡大學,任何地方都能聽到世界上一流大學、一流教授的講課。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遠距離教育將在彌補高等教育師資數量與質量的不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圖書館和以學校為基地的電子資源中心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轉變
● 1. 由封閉型服務模式向開放型服務模式的轉變。在改革開放的今天, 圖書館的封閉型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圖書館自身的發展。因此,圖書館的改革首先是更新觀念,創造出一個新的管理方式,將圖書館這個知識寶庫的大門向讀者敞開,徹底拋棄封閉型的服務觀念,盡快實行一系列全方位開放型服務。從封閉的為本校用戶服務向開放的社會化服務轉變。衡量一個圖書館辦館水平的高低,應該把著眼點放在所藏圖書是否能達到最大限度地有效開發和利用上。信息資源利用得越多越廣,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就越高。因此,高校圖書館滿足學生必須盡一切努力充分利用藏書豐富、設備先進、人才濟濟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對學生開放利用,確保信息開放的實際需要。
● 2. 由被動型服務模式向主動型服務模式的轉變。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圖書館管理人員必須以嶄新的積極主動的高效優質服務,圍繞學校教育教學基本要求,緊緊追蹤和洞察當今世界各學科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為學校教學科研人員及時提供準確的信息。像預測跟蹤服務、聯合開發科研項目、定期編印發放題錄索引、舉辦信息發布會、主動上門為用戶服務等。兩種服務的形式不同,實質上折射出的是主體定位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傳統的、簡單的服務主體定位是圖書館自我,以自我為主體,坐等服務對象上門。而主動服務的支撐點不一樣,它是以廣大師生為主體,以最大限度滿足和挖掘服務對象的需求為自身存在的必要,并努力尋找服務于教育、服務于師生的最佳切入點和有效載體。
● 3. 從“信息情報型”服務模式向“育人育才型”服務模式的轉變。圖書館除滿足學生專業需要外,特別要注意配合學校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按照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首位工作的要求,做好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書刊的收集、整理、宣傳、推薦、流通管理工作,圖書館要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讀書報告會、討論會、座談會和讀書沙龍等,開展讀書評書競賽活動,開辟讀書網站和必讀書閱覽室。
● 4. 由單元化到多元化圖書館的轉變。多元化將首先在圖書館的信息網絡上體現出來,諸如多媒體的傳播、多向性的傳播和動態發展式的傳播,將使信息更逼真地反映所表述的對象,并實現實時傳播、跟蹤性傳播、同步性傳播等,讀者的信息選擇更自主,處理更方便,感覺更直觀和立體,服務更有成效。多元化還在于能突破傳統圖書館中受到時空限制的缺陷。從空間上來講,它能使傳統圖書館服務達不到的地方的人們享受到現代化信息服務的權利;從時間上講,實現了信息服務的隨機性和延續性。多元化的特性更體現在圖書館信息庫的結構上,那時很可能出現融印本圖書館和電子圖書館為一體的“兼容性圖書館”或各種圖書館并存的多模式狀況。
● 5. 由以書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人本化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在圖書館建設上,我們不應忽略一個重要的軟件——人。長期以來,圖書館沿用以書為本的原則,讀者成了信息的消極接受者。在未來的圖書館體系中,圖書館工作一定要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觀念,實現從以書為主到以人為主的轉變,以讀者的需要和水平為出發點開展各項業務工件和服務工作,創造個性融會貫通的信息服務方式。全心全意地“為人找書,為書找人”,堅持以人為本,轉變思想觀念,調整工作重心,盡快與國際接軌,提升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水平,推動圖書館事業走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