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作昱
因有人反映浙江臺州椒江區電動車上牌照存在不合理收費現象,《臺州晚報》進行了調查,并發表了一篇調查報道。椒江區交警大隊隊長李小國以報道失實為由,到該報社質問,與報社副總編輯吳湘湖發生肢體沖突。隨后,李召集10多名下屬,將吳湘湖拖出大樓塞進警車。吳湘湖稱,在電梯中,有人扯他的頭發,有人用皮鞋踹他,致使他大便失禁。(10月21日《新京報》)
看到這則報道,讀者一定想知道,《臺州晚報》在那篇報道里到底寫了什么,以至于把當地交警得罪成這樣。
事實上,如果讀一讀這篇報道,就可看出采編人員在處理這篇報道時為規避風險,是如何小心翼翼、謹慎周到。
首先文章并沒有肯定什么,只是提出一種質疑。題目就是一個問句:電動車上牌,亂收費嗎?其次,文章里沒有一點記者自己的判斷,全是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機械記錄,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在哪看到的、誰說的、在哪里說的,全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第三,記者不是自己單獨行動,而是跟隨市機關效能監察投訴中心工作人員前去采訪。第四,報道發表前,經過了臺州市紀委有關部門的審核。第五,也是最能體現采編人員害怕惹事的地方,該文在后部分實際上是表揚了那位交警大隊隊長李小國。請看這些文字:“對于照相價錢高于市場價格的現象,李隊長隨即打電話給非機動車管理所負責人,要求按市場價格定價,撤銷現在拍照的人員,多收的2元錢退還給電動車用戶,重新尋找照相,只要能夠提供符合要求照片的,不管在哪里拍的,都是允許的?!?/p>
但是,就是這樣的報道,竟然招致人民警察興師動眾,大鬧報社,甚至光天化日之下用武力挾持人。
從這件事,除了暴露了某些警察的霸道專橫,也折射出媒體進行監督是多么的艱難。
談到新聞媒體監督,應沒人否認其作用。但是,媒體怎樣才能進行監督呢?連一個小心翼翼、甚至為了怕得罪人還想方設法討好一下人家的報道,都使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證,我們的媒體還能做什么批評報道。
媒體要能挺直腰桿進行監督,我想除了法制上要為媒體監督提供充分保障外,那些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承認錯誤、接受監督、尊重輿論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為華盛頓在媒體經常對他進行批評和攻擊時采取容忍的態度,杰斐遜在媒體甚至點名謾罵他的時候,他仍堅持“寧要沒有政府的報紙,不要沒有報紙的政府”的理念等,才使得美國的媒體監督環境不斷改善。
而在有些地方,我們的公職人員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只能說他好,不能說他壞,即便是明明自己有錯誤,人家也不能說什么,一說就火冒三丈,甚至很長時間以后還要記仇,不忘找機會報復。在媒體報道中,公職人員粗暴對待記者、謾罵毆打記者的事情并不鮮見,甚至有警察在記者遭遇行兇而求助時,置之不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臺州那樣的事件就不奇怪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媒體怎能進行批評監督。
針對這起事件,臺州椒江區委書記王建平表示,要區公安局黨委對此事吸取教訓,自覺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事實上,這件事對于臺州以后的輿論監督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件事被輕描淡寫帶過去了,那么,當地的媒體就著著實實地被教訓了一回,以后再也不敢監督了。如果這件事情真的能得到嚴肅的處理,那些試圖教訓媒體人的人得到了教訓,那么,無疑對當地輿論監督環境的改善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