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公布了《2005年秋季報告》,多位經濟學家一致看好2006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向。他們指出,需求不足將是下一階段的主要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
2006年GDP將達到9%
《2005年秋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預測,2005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將與上年基本持平,GDP增長率將達到9.4%左右。如果2006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不發生有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國內不出現大范圍的嚴重自然災害和其他重大問題,在宏觀調控措施的影響下,GDP增長率將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9%的水平上。由于加強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的落實,2005年農業增長速度將取得增長5%以上的好成績,2006年仍將實現接近5%的增長;2005年和2006年,第二產業仍將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將分別為11%和10.2%,這兩年中重工業增長仍將快于輕工業,但是輕重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的差距將減小到一個百分點左右;第三產業在今明兩年的增長速度將仍然與第二產業有較明顯的差距,這兩年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將分別為7.4%和7.5%,能夠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今明兩年將分別達到86100億元和103060億元,實際增長率分別為21%和17.4%,名義增長率分別為22.9%和19.7%。與前兩年相比,今后兩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呈繼續緩慢減速的趨勢,繼續向宏觀調控的目標靠近。必須指出的是,連續多年存在的投資增長明顯大幅度高于GDP增長的狀況使得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持續攀升,預計2005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將超過55%,2006年將可能進一步接近60%,這是一個必須立即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緩解的問題。
2005年宏觀調控措施在減緩價格水平上漲壓力方面產生了明顯效果,各項價格指數,特別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率都從2004年的水平逐漸下降,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上。在目前情況下,不會出現通貨緊縮。預計2005年和2006年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年變動率將分別為0.9%和1.2%,消費價格指數變動率將分別為1.9%和2.1%。需要關注的是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率仍然相對較高。反映一般價格水平的GDP減縮因子在2005年的變動率為3.4%,較為明顯地高于消費價格水平。
由于宏觀調控保持了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城鎮居民收入將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2004年和200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將分別增長8.6%和7.8%。由于2005年中央繼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農村居民收入得以實現繼續增長。預計2005和2006兩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將分別達到5.7%和5.2%左右。
與前幾年相比,2005年和2006年我國消費增長的速度有所提高,成為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預計這兩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分別達到60890億元和68170億元,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1.8%和10.6%,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2.9%和12.0%,為近年來的最高水平。
2005年全年的進出口增長勢頭仍十分強勁,特別是出口保持著相對很高的增長速度,使得2005年對外貿易順差可能達到創記錄的1000億美元左右。預計2005年的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都將分別達到16.1%和25.7%左右的水平;2006年由于人民幣升值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出口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外貿順差將有所下降,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為16.2%和12.6%。
某些部門出現了生產能力的過剩現象
《報告》指出,鋼材、鋁材、水泥等前幾年投資過度擴張的部門都出現了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價格下降的現象。煤炭近來也出現了過剩和價格下跌的情況,不同品種價格下跌了10%至20%。電力供求缺口逐漸縮小,估計2006年電力供求可達到基本平衡,2007年會出現過剩。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信號,但是仍有大量項目在建,會在今后幾年形成更大規模的產能。目前鋼鐵部門在建項目產能是目前產能的50%;發電在建項目能力是目前產能的1.13倍。對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將會在2007年以后出現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成品油供應緊張的問題日益凸現。面對這一新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準備應對高油價長期持續可能造成的通貨膨脹局面。20世紀后半期油價的走勢表明,油價上升幅度與世界經濟總的通貨膨脹率成正比。在1970年和2000年之間,每次油價大幅上漲都造成世界商品價格上漲,許多國家的通貨膨脹率上升。我們要通過必要的調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將油價上漲必然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限制在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要積極穩妥地加快原油、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國內外市場價差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對外貿易不平衡狀況加劇,負面影響顯現
《報告》指出,2005年前8個月外貿順差已經高達602億美元,出口和進口增速的差距十分明顯,預計全年順差數量接近1000億美元或更多。這一狀況需要引起重視。首先,外貿順差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需減弱的問題。據粗略計算,2005年上半年凈出口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29%,全年此項貢獻率會超過30%,國內經濟增長依賴外需的程度大大提高,同時意味著經濟增長風險的提高。其次,在全球貿易量增長不足10%的情況下,我國出口增長超過30%,勢必引起各種貿易摩擦數量和數額的上升。
農民進一步增收的困難加大近兩年在中央各項促進農民增收政策的作用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有了明顯加快。但是2005年以來,農民進一步增加收入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了。一方面以糧食為龍頭的農產品價格持續小幅下降,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下降。8月份小麥價格環比增長1.5%,同比下降3%,大豆環比下降0.63%,同比下降14%。而另一方面,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卻明顯上漲。今年以來,化肥價格延續去年上漲的走勢,國產尿素價格上漲13%、磷肥上漲19.7%,復合肥上漲24%,農膜、柴油等價格漲幅在14%-24%之間,據測算,由于化肥價格上漲使農民糧食每畝多增加成本20-30元。糧食價格的下降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升不僅影響了農民的消費水平的提高,而且會對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雖然,減免農業稅、發放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性增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農民收入的提高,但總體上看,支撐農民持續性增收的亮點不多。此外,農村市場價格漲幅較城市市場要高,也不利于農村消費的擴大。
防止投資反彈,大力促進消費
《報告》指出,與2004年的宏觀調控相比,2005年的宏觀調控具有更大的難度。目前值得注意的可能形成反彈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幅度持續明顯高于下游產品,對投資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值得關注的是統計數字表明,2005年8月份我國生產資料價格總水平環比出現上升,前8個月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明顯高于消費價格上升幅度。第二,地方投資上項目的積極性依然很高。2005年前8個月中央項目投資僅增長12.3%,而地方項目投資增長了29.5%,中央項目投資與地方項目投資的數量比是1:8.4。地方項目投資在增長幅度和數量占比方面都大大超過了中央項目投資,而且還存在著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第三,目前新開工項目數量和數額的增長都在明顯加快,2005年前8個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28.4%,而且呈繼續加速之勢。
目前值得注意的可能造成增長過度回落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某些部門的產品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特別是某些上游產業部門雖然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跡象,但是投資增長仍然很高。第二,2005年以來企業利潤增幅較上年同期明顯回落,行業效益出現明顯分化。2005年前7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增幅同比回落了19個百分點,制造業,特別是一些主要的制造業部門,包括汽車、建材、電子行業,利潤下降較多。第三,一些結構性問題,例如增長過多依賴出口增長、服務業增長相對滯后等等,也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與防止反彈和防止過度回落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目前在價格變動趨勢究竟是可能出現通脹還是出現通縮。認為會出現通縮的,主要觀察的是消費價格指數上升幅度遠低于年初的預期水平,以及產能過剩的出現和企業效益水平的下降。事實上,2005年以來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穩步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特別是糧食的供給能力不斷得到增強的結果,而不是消費需求的下降。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各級政府在抑制各種可能造成價格上漲的因素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是目前消費價格較為穩定的一個主要原因。隨著居民消費能力的上升和供給結構的調整,消費價格指數不會出現崩潰式的滑落。此外,目前上游產品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依然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衡量宏觀經濟總體價格水平變動幅度的GDP減縮因子仍然在3%以上,因此總體上看,經濟運行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不大。
節選《中國社科院2005年秋季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