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生產力學會和世界生產力科學聯盟聯合承擔的“中國生產力發展研究”報告經過近3年的研究,已初步完成了總報告和18個分報告,相關研究成果已提交給于11月17日和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生產力發展國際論壇”供討論評審。此報告全部內容將于2006年3月份完成,經過專家評審后正式提交給國家有關部門。這里刊登的是論壇上的精彩觀點。]
《中國生產力發展研究》著力研究中國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并指出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社會保障三大領域潛在的危機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中尤為突出。
能源危機能否逢兇化吉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壽波對能源安全問題表示擔憂。他說,我國能源安全度完全取決于石油安全度。據預測,今后15年里,如果石油凈進口每年平均增加1000萬噸,到2010、2015和2020年我國石油凈進口率將分別達到54.4%、57.4%和59.7%。而一個國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應安全,石油凈進口率絕對不應超過50%,最好控制在30%以內。
徐壽波指出,要保證石油安全,必須落實“替代石油進口戰略”的四大方針,即“國內為主、國外為輔”的供應方針、“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并重”的生產方針、“以煤代油、以氣代油、節約用油”的使用方針以及“適量、適時、適地”的進口方針。
他進一步指出,為促進能源與經濟協調發展,最優選擇是“一番保兩番”,即:2000~2020年,經濟增長達到“翻兩番”目標,GDP年均增長7.4%;能源消費總量為27億噸標煤,比2000年翻一番。此外,綜合能源效率由2208元/噸標煤增加到4428元/噸標煤,提高一倍;GDP能耗降低一半,年平均節能率為3.54%;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5。
分配不公已撼動社會穩定
對未來經濟發展中的分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中國生產力學會副秘書長劉作舟表示擔憂。他稱,目前社會分配不公已撼動社會穩定,目前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懸殊已十分突出。中國的基尼系數2000年為0.458,2004年接近0.5,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并以每年0.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提升,中國貧富差距未來10年還將繼續拉大。
劉作舟同時表示,目前就業已經制約了經濟的穩定發展,2005年年初中國人口達到了13億人。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估計在20年間將有3億以上農村人口流向城市,未來20多年間,每年的就業壓力約為4000萬人,失業將長期困擾21世紀的中國。劉作舟進一步表示,人口老齡化將沖擊社會保障體制。2004年年底,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115億人,占人口總數的8.58%,已超過人口老齡化的界限。這將對未來的社會保障體制造成嚴峻的挑戰。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在此次論壇上也稱,對于中國來說,擴大社會保障網絡對于目前拉動消費和促進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世界銀行專家提出,很重要的原因是社會保障網絡的欠缺,未來養老、醫療及教育的成本的不確定性影響著每一個家庭的儲蓄,而對大多數城鎮家庭來說,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目前已成為家庭負擔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據了他們收入的大部分。在教育、醫療和養老領域進行市場化改革的同時,中國對國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嚴重滯后已是不爭的事實。
有資料顯示,中國目前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基本醫療保障,城鄉困難群體沒有制度化的社會救助,1.4億老年人和6000多萬殘疾人以及億萬婦女兒童缺乏必要的社會福利。國家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偏低,國家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僅占總支出的2%左右,而國家財政收入事實上已經從1997年8000多億元增長到2004年2.6萬多億元。
幾大行業閃亮點
產業集中度將提高50%?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指出,我國工業化浪潮正在從東向西、由南向北擴展,中西部的一些省份最近幾年的工業增長速度已超過沿海地區走在全國的前列。未來15年中西部地區吸納3000萬、甚至5000萬農業富余勞動力是有可能的。
他說,沿海地區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三大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占全國GDP的比例僅為40%左右。根據發達國家經驗,未來15年,我國現有的三大城市群產業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是有可能的。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將達到50%?國家海關總署統計司司長張麗川預測,2005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將達到14000億美元,若按照比GDP稍快的速度10%計算,我國進出口總額在2010年可望實現250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國。
張麗川預測,隨后的10年年均增長7%,至202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有可能達到5萬億美元,相當于2001年的10倍,保持全球第二大貿易國地位。屆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所占比重將達到50%。
國企過渡性改革15年內基本完成?國資委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指出,以中央企業、大企業為主體,以發展混合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改革目前進展緩慢,估計這一階段的改革將持續到2015年至2020年之間,在這段時期里,國有企業的過渡性改革任務將基本完成。
季曉南說,從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推進,大多數國有企業還沒有建立起規范的公司治理機制。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產權改造的力度還不夠大。他建議,要繼續大力推進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造,區別不同情況對國有企業實行國有獨資、絕對控股、相對控股、參股或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
制造業著力增強裝備制造能力?中國機械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屈賢明認為,今后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要著力于增強裝備制造能力、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培育現代制造服務業。
屈賢明指出,我國制造業結構不合理,裝備制造業發展嚴重滯后且依賴進口。今后要特別重視發展重大成套設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并大力發展為裝備提供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間材料的產業,加強成套技術的開發,提高成套能力。
屈賢明表示,目前我國制造業產品耗能和產值能耗約占全國一次性能耗的63%,單位產品能耗平均高出國際先進水平20%~30%,因此大力發展綠色制造已刻不容緩。關于如何提高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屈賢明認為,在今后5至10年,通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形成自主創新能力仍是制造業主要的創新模式。
2020年服務業占GDP比重可達50%?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李強表示,我國服務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預計2020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可達50%,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將在44%左右。
李強解釋說,按照2020年實現GDP翻兩番的目標,假定人均GDP年均增長7.2%,城市化率達到52%,總人口增長0.6%,可推算出,2020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將達到45%左右,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約為39%。但綜合考慮統計數據低估等因素后,上述兩個比重應分別提高到50%和44%。
為實現這個目標,李強指出,在今后15年內,要加大服務業體制改革力度,全面引入市場機制,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積極引導并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更廣泛地參與經營和發展。其次,要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著力縮小城鄉、地區差距,提高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居民的服務消費水平。此外,還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公共基礎服務供給等。???????(新華社)
關于《中國生產力發展研究》
《中國生產力發展研究》報告,在溫家寶總理的支持下,已完成了“湖州市安吉縣生態產業與生態生產力發展研究”、“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南向互利合作發展戰略研究”、“國有大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研究”等報告。其中,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南向互利合作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和山西新型能源基地發展研究報告均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
2005年總課題組以未來15年中國生產力發展為對象,著力研究中國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并從影響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問題、促進中國生產力發展的重大問題和制約中國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因素三個方面,設立了18個分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