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杰
如果有人做一個調查:老百姓最近最關注的財經問題是什么,那么答案很可能是養老金改革。近日,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時表示,為了與做實個人賬戶相銜接,自20061月1日起,養老金個人賬戶將進行調整: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即單位繳費的3%不再劃入個人賬戶??芍^“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重大新聞立刻引起廣泛的社會討論,關注的核心在于這一調整到底會不會影響養老金的支付標準,個人繳納養老保險的負擔是否會由此加重。畢竟人的衰老是自然規律,誰都難以逃脫,因此養老問題才會顯得如此敏感。
各方看法所見不同
宣武區勞動社會保障局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實行養老金個人賬戶的調整,縮減個人賬戶的規模,在社會統籌不增加的情況下,個人退休后領取養老金的標準毫無疑問會降低。這個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說沒影響大概也沒人會相信?!彼瑫r表示,這些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相應的一些難題,體現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確實問題比較突出。我國養老保險資金缺口很大這是不爭的事實,改革事在必行,因此此次下決心從做實個人賬戶作為切入點。當記者問及做實個人賬戶是否有這一條途徑時,他說倒也不是,實際上有專家提出過類似發行社會保險債券這些擴展籌措資金渠道的建議,還有一些加大投資以提高收益的論證,但畢竟保險系數不大,操作起來也有一定難度,因此不如采取一些更直接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這種更直接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會將社會轉型的成本轉嫁到在職職工身上,這對他們來講并不公平時,此次調整的目的更看重效益,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對一部分人有所影響,但從社會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來看,這些犧牲也是必須有人要做的。
也有一部分專家對此持不同觀點,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鈞就表示,盡管個人賬戶規模小了一點,但對于個人來說,影響不會很大。他說個人賬戶的多寡并不是養老金發放金額的關鍵,實際上養老金是幾十年之后的事情,將來發放時政策采用的計發辦法才是個人領取養老金數目的決定因素。另一位理財專家則讓大家不必過慮,因為這次養老金調整的中心點在于單位繳納的3%不再放在個人賬戶,而是放在統籌基金部分,也就是說當前個人繳費部分并未因此改變,職工負擔并未因此加重。由于養老金也可存在通貨膨脹等貶值的風險,個人賬戶比例小了也同時意味著個人承擔的風險小了。他同時反問記者,誰說過納入統籌基金的3%不會再回到被保險人的兜里,當個人賬戶告馨之時,統籌基金不就成為養老金發放的主要來源了嗎?只不過是從左兜放到了右兜里而已。
明明白白算筆賬
且不說專家們怎么說,好也罷歹也罷,政策行將出臺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了。現在已經有不少人說既然個人賬戶養老金全產中由個人繳費,那參不參保似乎意義就不大了,還不如自己存錢養老來得塌實。事實是這樣嗎?面對新政策老百姓應該采取什么對策呢?要想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一個問題:退休后需要多少養老金?
理財專家提示,退休也要保證目前的生活品質,計算方法是退休后所需要的養老金=(退休前的生活費-按揭-消費貸款-子女撫養費)×80%。當然,依然有貸款未及償還或是尚有未成年子女需要照顧的人除外。了解了養老金的需求數量后,不少人首先會想到計算一個數字:退休后到底能領多少養老金。
企業職工每人每個月都會從工資中扣除養老金繳費部分,但真正自己退休后每月所得是多少卻很少有人能講個明白。根據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其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礎養老金月標準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地(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本人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本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120。如此看來想知道自己退休后能每月領取多少錢其實并不難,不妨套用一下基本養老金的計算公式:
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舉例說明如下:假設王先生平均月薪3500元,養老保險繳費期限為15年,假設15年后北京市月平均工資是3000元,那么在新政策下,他退休后應能領到多少養老金呢?
王先生每月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金額為:3500×8%=280元,累計繳滿15年個人賬戶余額為50400元,假如他從60歲時開始領取養老金,而之前一年北京社會平均工資為3000元,那么他每月領取的養老金為:3000×20%+50400×1/120=1020元。
知道了這兩個數字,我們就可以計算出自己的養老金是否有缺口存在。如果有,就需要制定儲備計劃,及早補充不足了,這樣才能將晚年生活的質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