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石林 劉伊玲
如果說長江是盤亙在中華大地上的一條巨龍,那么矗立于長江之濱的江蘇沙鋼集團,就是鑲嵌在巨龍頸上的一顆璀璨明珠。30年前,她靠45萬元自籌資金起家,輕輕叩響了通往鋼鐵世界的大門。30年后,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沙鋼已經成為一座占地10平方公里、總資產330億元、年銷售收入400億元、全國民營鋼鐵企業第1位的現代化鋼城。30年,是一幅恢宏壯麗的畫;30年,是一篇激情澎湃的詩;30年,是一首憾人心魄的歌……
起步篇 萬丈高樓平地起
從僻居江海一隅的鄉間手工作坊式小廠,到名揚全國、進軍國際冶金界的“鋼鐵航母”。沙鋼奇跡般崛起的奧秘是什么?“沙鋼號航母”的前進的巨大動力又是什么?在沙鋼走過30載之際,讓我們走進這片熱土,去感受爐火熊熊的灼熱,去感受機聲隆隆的忙碌,去一層層地挖掘沙鋼人用搏擊之手、創新之智為民族工業壘筑的精神“金礦”。
江南大地,人杰地靈。秀水之鄉,人文薈萃。早在吳越春秋時期,在蘇州曾有過一段干將、莫邪為吳王冶鑄寶劍的傳奇。在沙鋼所屬的張家港市境內曾發現漢代煉鐵工場的遺跡。冶金歷史,源遠流長。但由于解放前的紛繁戰亂和解放后復雜多變的政治風云的干擾,至上世紀70年代初期,沙洲仍處于缺鐵少鋼的窘境。為解決社會農機制造和水利建設所需鋼材供應緊張的問題,1974年,錦豐軋花剝絨廠決定籌辦軋鋼車間。籌建伊始,各種非議接踵而至。非議的焦點是:軋花辦軋鋼,沒有列入國家發展計劃,違反了國家的計劃經濟政策,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沙鋼創業人卻作了這樣的回答:軋花在生產淡季期間,不用閑置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效力,等于是“坐吃社會主義”,利用好那么多資源和力量為社會分憂解難,就必須打破那些規矩。這就是軋花人創辦沙鋼之時最樸實有力的一句話:打醬油的錢也能打醋。
創建之時,困難重重。沙鋼創業人面對一無設備、二無技術、三無門路的難題,大膽設想,大膽嘗試,大膽采用1250匹船用柴油機作軋鋼動力,書寫了中國冶金史上絕無僅有的柴油機直拖軋機的傳奇。沒有軋機,創業人土法加工,自行解決。沒有技術,創業人啃書本,學理論;拜師傅,練操作。沒有工程機械,大家肩扛背拉、臂拖手抬運輸貨物。建造廠房,大家披星戴月,突擊義務。旱地行舟,眾志成城。1975年3月10日,錦豐軋花剝絨廠創辦的沙鋼正式建成投產。沙鋼創業人憑借著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排除萬難、勇往直前創大業的精神,在追逐夢想追求輝煌的始站升起了一面理想的風帆。
不為阻力所拒,不為困難所累。以苦為樂,胸懷創業之志;改天換地,心裝富裕之夢。沙鋼創業人在飽受非議中奠下基石,在國營大鋼廠的夾縫里求得生存,鑄就了沙鋼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企業精神。
以冷靜之心態反觀自身,理性地認識自己;以科學之眼光正視市場,辯證地分析對手。“張開五指”,等于廣種薄收;“不如握緊拳頭”,重拳出擊。變被動為主動,變困難為機遇,沙鋼創業人科學定位市場,選育窗框鋼為企業的主導產品,在夯實企業之基時,也鑄就了沙鋼實事求是科學決策的企業精神。
1983年9月13日,中共沙洲縣委對錦豐軋花剝絨廠和沙洲縣鋼鐵廠的財產和人事進行均衡分割和重新安排后,一個年產鋼6.5萬噸、材7萬噸、開坯10萬來噸的地方小型鋼鐵廠開始踏上了獨立經營的新征程。1984年4月21日,中共沙洲縣委對沙洲縣鋼鐵廠的領導班子進行了新老交替,沈文榮出任沙鋼這艘鋼鐵之舟的“新船長”。
在沙鋼發展建設的第10個年頭,同沙鋼一起鍛煉成長的沈文榮,對企業所處的環境和今后的發展作出冷靜的分析。他認為:沙鋼周邊東有寶鋼、上鋼,南有蘇鋼、錫鋼,西有南鋼、馬鋼,鄰近又有鄉鎮軋鋼企業林立,沙鋼處于包夾之中,企業處境不佳;各鋼鐵企業專業化生產的模式日益顯現,市場上各品種的鋼材各有“其主”;行業里技術創新步伐加快,企業間競爭之勢加劇,各鋼鐵企業均有幾個國家級水平的“冠軍”指標,而沙鋼沒有拳頭產品,各技經指標水平不高,企業競爭市場乏力。
如何營造自身的優勢突破重圍?“沙鋼”之舟的掌舵人沈文榮決策之語極富哲理:張開五指,不如握緊拳頭,沙鋼必須有自己特色的產品。企業抓住國內建筑市場門窗用料由木質材料向鐵質材料轉型的機遇,確立了大鋼廠不愿干、小鋼廠干不了的窗框鋼作為主導產品,籌建、改造專業生產線,強勢出擊,并確立了跳出省內競爭、實現窗框鋼品種質量和銷售全國第一的目標定位。技術不足,沙鋼一面派員到上海、東北等地鋼廠拜師學藝,一面組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實施技術改造,至80年代末期,共改建、新建了7條熱軋窗框鋼生產線,開發生產了9個系列35個規格的產品,產品奪得了國家銀質獎,成為國內系列最全、規格最多、產品最新的熱軋窗框鋼生產基地,占領了全國近70%的市場。主打窗框鋼,不僅為沙鋼突出了重圍,夯實了基礎,也使沙鋼摘取了全國冶金行業的單項冠軍。沙鋼創業人以求真務實之心態、實事求是之精神,成功地把一條鋼鐵之舟鍛造成了一艘國內市場頗具戰斗力的鋼鐵戰艦。
宏圖篇魂牽夢繞登攀高
在困難面前,不妄自菲薄;在成績面前,不盲目樂觀。這是真正的智者。在強者面前,敢攀敢比;在勇者面前,敢爭敢賽。這才是真正的鐵漢。沙鋼人敢為天下之先,走“拿來主義”之路發展壯大企業的同時,也鑄就了沙鋼積極進取敢為人先的企業精神。
全國領先的殊榮并沒有使沙鋼人陶醉。在與國外鋼鐵行業先進水平的強烈對比中,沙鋼人找到了更高的起點,更遠大的國際參照系,把“沙鋼”號鋼鐵戰艦置于國際冶金的海洋中再次定位。沈文榮提出,滿足國內領先遲早要落后淘汰,只有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向高的攀,向強的比,企業才能爭得未來發展的先機,必須盡快為企業培育新的“火力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短流程電爐鋼成為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潮流。沈文榮捕捉到這一發展信息后,力排眾議,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從英國進口了我國第一條75噸超高功率電爐煉鋼、連鑄、連軋生產線,用“金礦”里早已儲存好的自力更生精神,自行安裝、自行調試,僅用了23個月就實現了煉鋼、連鑄、連軋全線貫通,并一次投產成功,被國內冶金專家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第三次革命的樣板”。沙鋼的工藝裝備由此同世界先進水平縮短了20年。
企業在實現了第一次裂變式發展后,沙鋼人沒有妄自尊大,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擁有的數條窗框鋼生產線不過是一個“小米加步槍”的“加強連”,75噸電爐生產線也不過是競爭對手丟棄的“一門重火炮”,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1993年,沈文榮再次作出驚人決策:投資13億元,興建具有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亞洲第一座90噸超高功率豎式電爐煉鋼、LF精煉、連鑄高速線材生產線,主體設備包括90噸豎式電弧爐、雙工位鋼包精煉爐、6機6流小方坯連鑄機、26機架無扭控冷高速線材軋機等,分別從德國、美國、瑞士等國的國際著名鋼鐵公司引進,集世界先進工藝技術于一體。這兩條具有國際90年代先進水平的生產線的建成,使沙鋼的工藝技術裝備和生產規模在國內一躍進入一流鋼鐵企業行列并迅速與國際接軌。“亞洲第一爐”投產的第二年,沙鋼的電爐鋼產量就突破了百萬噸大關。沒有敢想,就不可能有敢為,就不可能實現企業質的飛躍。沙鋼企業精神中敢為人先這一條,不僅給國內同行予啟迪,更給國人以自豪。
何為主人?何為責任?不鞭而行,不策而動。以改變落后的現狀為自責,以振興民族鋼鐵工業的未來為己任。沙鋼人像一只只金屬的零部件,組合成了沙鋼這艘現代化的“鋼鐵巨輪”,在事業的征程上高歌猛進的同時,也鑄就了沙鋼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企業精神。
中國經過20年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世界鋼鐵大國,但還不是鋼鐵強國,突出地表現在優特鋼少,板管比低,許多高檔次鋼材仍需大量進口,其中70%的不銹鋼依賴進口。1996年上半年,沈文榮飛赴韓國浦項鋼鐵公司考察后,做出了實施開放型發展戰略,與韓國浦項合資興建“張家港浦項不銹鋼綜合工程”的重大決策,與韓方共同出資2.9億美元,建辦一個年產15萬噸冷軋不銹鋼板、年產12萬噸鍍鋅板、年加工14萬噸的鋼板加工中心及長江專用碼頭的浦沙合資工程,目標把沙鋼組合成一艘現代化的“鋼鐵巨輪”。
隨即,沙鋼創業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高速運轉。沈文榮趕往冶金部,向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申報立項,可劉淇部長去海南了。事情緊迫,沈文榮當即坐飛機追到海口,下了飛機得知部長在海南鐵礦。此時,已是晚上6時,海南鐵礦遠在250公里之外的昌江縣山區。同行的年輕人都累了,建議住下來再說,而沈文榮大手一揮,果斷地說:攔出租車,星夜奔鐵礦!一連攔了幾輛車,都說路上危險,不敢去;有的連睬都不睬地開走了。沈文榮不肯罷休,最后終于攔了一輛破舊的拉達車,好說歹說,司機總算答應送他們上路。幾個人擠在一起,顛簸了5個多小時的山路。子夜時分,到達鐵礦。沈文榮還是不肯休息,連夜和部長的秘書取得聯系。第二天一早部長了解到沈文榮一行風塵仆仆,為企業發展千里奔波,非常感慨。
偉大的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并將推動偉大的事業。正是在這位“工作狂”的帶領下,浦項不銹鋼綜合工程從決策到全面投產僅用了兩年多一點時間。投產見效最早,創造出了令人嘆服的“沙鋼速度”。沙鋼人這種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不只表現在平常比別人多干了一點,更重要的是把自己視為一枚普通的螺釘,時刻同自己的企業一起高速運轉。
創新篇科技領航闖新路
不被世界先進技術所迷惑,不被世界一流裝備所束縛。比引進、消化與吸收更重要的環節是:思想上的改變和觀念上的更新,堅決做先進生產力的推動者、發明者,而不是去做“洋設備”的奴隸。沙鋼人堅持引進與創新同步的發展原則,在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鑄就了沙鋼居安思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企業精神。
一個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不可能躋身于一流企業的。照抄照搬的發展,無異永遠落在別人的后面,沒有生命力。
沙鋼不僅在引進世界先進技術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在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上更是卓有成效。一條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生產線的立項引進時,企業就開始了創新的步伐。75噸超高功率電爐的建設工期比國外同類項目節省了13個月,靠的是沙鋼自我創新的能力。沙鋼引進90噸電爐后,沙鋼人采用其偏心爐底出鋼、導電橫臂和碳氧槍等先進技術,對75噸電爐進行“嫁接改造”。引進技術就是引進了一所“技術學校”,沙鋼依靠公司技術力量,對照75噸短流程生產工藝,對原來的老軋鋼車間進行脫胎換骨的技術改造,變過去的二火成材為一火成材,在全國同類型企業中,率先成為全連鑄全連軋100%的廠家。
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才能與時俱進,傲立時代潮頭。電爐熱裝鐵水,這是沈文榮和沙鋼的獨創。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沙鋼在北京科技大學的配合下開發了豎式電爐熱裝鐵水和高效連鑄工藝,實現了“電爐全熱裝鐵水、全精煉、全保護澆鑄、全連鑄、全熱送、全連鑄”的六全目標。這一工藝路線,已于2004年正式獲得了國家專利。
在產品結構上,沙鋼不滿足熱軋帶肋鋼筋、高速線材和不銹鋼薄板產銷兩旺的現狀,果斷地作出了“加快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的決定,使主導產品從原來建筑用鋼為主向優特鋼、金屬制品和機械用鋼轉移,進一步促進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年產鋼量實現了突破1億噸大關,居世界第一位,但大多數鋼鐵企業裝備水平低下。在冶金界人士普遍得出“鋼鐵大國不等于鋼鐵強國”之結論,紛紛尋求對策時,1999年1月,沙鋼發展建設的決策者沈文榮先人一步,布局在胸,作出了“加快技術創新,三年再造一個新沙鋼”的重大戰略決策。在新世紀到來前,沙鋼在裝備、技術、工藝以及人才和思想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更新改造與提高,為與世界諸強競爭作好了充足的準備。
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高度,立于世界冶金一流水平之高地,沙鋼以“全球視野看全局、主動融入國際圈、參與國際大循環”的科學發展觀,把企業打造成了一艘“鋼鐵航母”。在新世紀世界冶金格局重組之際,沙鋼創業人實現了把企業做大做強的目標,也表現出了沙鋼強烈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
沙鋼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中走出了一條高速、高效的成功之路,然而自強不息的沙鋼人始終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加緊把企業做優、做強的發展意識。
發展篇乘風破浪行大船
新千年,世紀輪回重開元;新征程,沙鋼創業再輝煌。2000年10月8日,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在新落成的沙鋼體育館隆重召開跨世紀發展戰略研討會。會上集團公司董事長、總裁沈文榮向世人發表了題為《站在新時代高地實現新世紀跨越》的《沙鋼宣言》,沙鋼創業決策者沈文榮等站在新世紀的高度,以高瞻遠矚之氣魄,為企業的發展建設描繪出一幅氣勢恢宏的圖卷。
圖卷之一:世紀發展新手筆。新千年伊始,沈文榮等沙鋼領導者獲得一條重要信息:德國多特蒙特市因城市發展需要,該市的一家鋼鐵廠急需以搬遷的方式轉讓。這正巧是沙鋼新一輪結構調整所企盼引進的項目。機不可失,沙鋼創業人立刻趕赴該廠,經實地考察、論證以后,于2001年10月28日下午,江蘇沙鋼集團、香港恒得國際有限公司與德國蒂森曼內斯曼貿易公司簽訂了TKS多特蒙德鋼鐵廠買賣合同。同年12月28日,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回良玉同志為位于九龍港的沙鋼世紀第一工程培土奠基。
圖卷之二:世紀工程大搬遷。德國時間2002年2月28日11:00(北京時間2月28日18:00時),沙鋼集團在德國蒂森克虜伯多特蒙特鋼鐵廠高爐分廠4#高爐前隆重舉行了200萬噸熱卷板項目國外拆解工程開工典禮。沙鋼集團總裁沈文榮與德方代表參加了拆解工程典禮。隨即,沙鋼拆解工程隊在異國他鄉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同年8月8日上午,首批拆解的熱卷板設備抵港。2003年8月18日下午,沙鋼迎來了第56批裝載德國進口設備的“嘉興”號巨輪。
圖卷之三:世紀創新新戰略。沙鋼為200萬噸熱卷板工程實施了高人一籌的技術創新新戰略。項目主體設備從引進開始,沙鋼就與國際知名企業奧鋼聯全面進行技術合作,按照工藝技術裝備15年內保持國際先進水平的總體要求,采用當今世界先進的冶金前沿技術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對整個生產工藝流程全方位進行技術創新和優化提高,使整個生產線的裝備和產能水平由200萬噸提升到650萬噸;采用世界最先進的能源優化系統,對焦爐、高爐、轉爐等所有煤氣實施全面回收用于發電,形成“二次能源”,使煉鋼實現“負能耗”生產;全線智能化操作,使得該項目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技術、生產指標、產品質量和環保指標一流企業工程。
圖卷之四:世紀經濟新模式。沙鋼的發展建設,始終堅持發展經濟與保護能源、環境的統一,追求最低消耗與最大產出的統一,以科學的發展觀總攬企業全局,打造“綠色新鋼城”,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理念,探索出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新模式,初步實現了“四利用一降低”,即:利用煤氣發電取代重油;利用含鐵塵泥、氧化鐵皮、除塵灰生產燒結礦;利用高爐水渣出售制造水泥;工業用水重復利用;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和水資源的消耗。
圖卷之五:世紀物流大通道。進入新世紀,沙鋼面對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國際競爭越發激烈之態勢,確立了“全球視野看全局、主動融入國際圈,參與經濟大循環”的發展思路。憑借濱江靠海的地理優勢,依托日益增強的優特鋼材和新品開發優勢,不斷地提高了沙鋼進軍國際市場的能力。“沙鋼”牌無扭控冷熱軋盤條通過了美國國際品質認證委員會認證,被評為“高品質產品”,并被美國亞洲經濟貿易委員會列入“國際貿易推薦產品”,與美國富樂斯多、麥鋼國際、貝卡爾特等著名公司和其他國際代理商結成穩固的經銷關系,金屬制品優質線材出口量連年穩居全國第一。產品走出去的同時,沙鋼又從企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角度出發,把拓展資源通道的觸角伸向巴西、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國際市場的前沿。從吸引、吸收國際先進水平,到產品飲譽國際市場、挺進國際資源供應市場前沿。大進,大出,沙鋼正走向世界鋼鐵工業舞臺的中區。
至2005年,沙鋼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電爐鋼和優特鋼材生產基地、國家特大型工業企業、省重點企業集團,擁有總資產330億元,占地10平方公里,職工近萬名,年產鐵、鋼和材的能力分別達到1100萬噸、1350萬噸和1300萬噸,年產不銹鋼冷軋薄板和鍍鋅板能力分別為35萬噸和15萬噸,一個依靠自己造血功能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從年產1百萬噸到1千萬噸鋼的變化,不愧為當代先進生產力的典范。
三十而立,立在一個新的起點。
三十而立,開拓者的豪情霞彩滿天。
沙鋼以做優做強中國鋼鐵企業為使命,總裁沈文榮和所有的沙鋼將士,在奔騰不息的揚子江畔鋪展新的發展藍圖,在江海交匯之地的金沙洲上擺開新的戰場:舉科技創新之旗,揚科學發展之幟,打造精品基地,建設綠色鋼城,躋身世界500強。
光榮,是沙鋼人對家園、對時代、對民族的責任……
夢想,是沙鋼人對信念、對信心、對信仰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