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琦
一提起球類運動,人們下意識地認為那都是西洋傳過來的玩意兒,什么足球、籃球、排球……不一而足。其實不然,約八百年前北京就盛行一種難度頗高的馬球運動,這項球類運動一方面要求運動員有很高的騎術,另一方面還要有在馬上揮桿擊球的技藝,這實在并非易事。
在北京的前身—金中都、元大都時代全都流行馬球,且盛況空前。那時的馬球運動有個專用名詞,叫“擊鞠”,這“鞠”即古代的一種球,因為于馬上用球杖(球桿)擊球,故稱“擊鞠”(古代另有一種用腳踢的球類運動,稱“蹴鞠”)。這種運動起源甚早,據筆者所知,在三國時魏曹植《名都篇》詩中就有記載:“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足見動作要十分靈巧才行。到了唐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這項運動,樂此不疲。唐德宗就親自上場與眾將擊鞠,《舊唐書·德宗紀上》載:“寒食節,上與諸將擊鞠于內殿?!倍鴵苹矢γ丁度ね踔拧酚涊d:“有王知古者……退處于三川之上,以擊鞠飛觴為事,遨游于南鄰兆里之間?!边@位王知古喜歡擊鞠到了以其為事的地步。唐代韓愈在《汴泗交流贈張仆射》詩中對于馬上持球杖擊鞠的場面有精彩的描繪:“球驚杖奮合且離,紅牛纓紱黃金羈。側身轉臂著馬腹,霹靂應手神珠馳?!闭媸莿尤诵钠?。這一運動量非常大,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唐穆宗就曾因擊鞠“暴得疾,不見群臣者三日(《新唐書·敬宗紀》)?!钡搅怂未B軍隊閑暇時都以擊鞠為娛樂活動(《宋史·兵志八》),當然也有鍛煉騎術之意在內。
到了金代,擊鞠這一運動更加普及,金中都(北京)當然很流行,《金史》中對擊鞠有頗為詳細的記載,而且置于國史的《禮志》之中,可見對擊鞠這一運動的重視程度。那時的“鞠”(球)形狀如何?用什么材料制成?《金史·禮志八》說:“球狀小如拳,以輕韌木枵其中,而朱之,皆所以習蹺捷也?!笨磥磉@中空的球大小如拳頭,用輕而堅韌的木頭制成,涂成朱紅色,這種運動是為了練習身手靈巧。用于擊球的球桿當時稱為球杖,《金史·禮志八》:“杖長數尺,其端如偃月?!鼻蛘葹榱嗣烙^,上面多繪有花紋,稱之為“畫杖”。
金代有關這一運動規則,可以在《金史·禮志八》中得到解答:“各乘所常習馬,持鞠杖,分其眾為兩隊,共爭擊一球。先于球場南立雙框,置板,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為囊,能奪得鞠,擊入網囊者為勝”。
到了元代,擊鞠的規模及重視程度,又勝過金代。元末熊夢祥的《析津志》,就有關于擊球的詳細記載,原文如下:
擊球者,今之典故而我朝演武亦自不廢。常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諸王于西華門內寬廣地位,上召集各衙萬戶、千戶但怯薛(蒙古語,漢譯多作“宿衛”。此指宿衛親兵—引者)能擊球者,咸用上等駿馬,系以雉尾、纓珞,縈綴鏡鈴、狼尾、安答海,裝飾如畫,玄其障泥,以兩肚帶拴束其鞍。先以一馬前馳,擲大皮縫軟球子于地,群馬爭驟,各以長藤柄球杖爭接之,而球子忽綽在球棒上,隨馬走如電,而球子終不墜地。力捷而熟嫻者,以球子挑剔跳擲于虛空中,而終不離于球杖。馬走如飛,然后打入球門,中者為勝。當其擊球之時,盤屈旋轉,倏如流電之過目,觀者動心駭志,英銳之氣奮然,雖耀武者,捷疾無過于是,蓋有賞罰不侔耳。
元人詩歌中描述擊鞠者不可勝數,如張弘范《打球》詩云:“錦繡衣分上下朋,畫門雙柱聳亭亭。半空彩杖翻殘月,一點緋球迸落星。翠柳小廳喧鼓吹,玉鞭驕馬蹙雷霆。少年得意風流事,可勝書生對流螢?!?/p>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