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山
科舉,即“分科舉仕”的簡稱,它創設于隋朝開皇七年(587年),終結于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后歷時1300多年,是中國封建時代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歷史最長久、影響最大的選官考試制度。科舉設立以后,春季開考的稱為“春闈”,秋季開考的稱為“秋闈”。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在不同朝代有所變化,但大抵說來,分為三級:鄉試被錄取者稱舉人、會試被錄取者稱貢士、殿試被錄取者稱進士。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秀水村,是毛氏家族聚居地之一,目前有2000多人。秀水毛氏本為浙江江山縣人氏,其先祖毛衷于唐朝開元年間任賀州知州。當毛衷翻越五嶺趕往賀州赴任時,途經富川秀水,見此地山清水秀,土地平曠,人煙稀少,不禁大喜,對身邊的家人說:“吾歸閑日,將于此卜居。”后來毛衷卒于官邸,其長子毛元留居賀州,季子毛傅則按毛衷所囑遷到秀水居住,成為秀水毛氏始祖。
毛氏卜居秀水后,重視對子孫的教育,其子弟也勤奮好學,因此,歷代人才輩出。據明宣德年間重修的《毛氏族譜》、清嘉慶《廣西通志·選舉志》和光緒《富川縣志》等書對照統計,從唐開元到清光緒1100多年間,秀水毛氏先后考取進士26人(其中狀元1名), 舉人27人,秀才不計其數,成為名副其實的科舉家族。不論從出人才的數量還是從延續的朝代看,都堪稱中國科舉史上的一個奇跡。
唐代科舉之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明經易考,進士難得。唐代廣西共有10人考中進士,其中秀水村就占三人。毛承吟任刑部郎中,后任秘書監;毛延禹任朝散大夫;毛延鐸任大理寺評事。
入宋以后,毛氏子弟據《富川縣志·選舉志》記述,共有21人中進士榜,如毛煥,景德乙巳科,知梅縣;毛元,同榜進士,國子監祭酒;毛維瞻,天圣甲子科,知潮州;毛維蕃,慶歷丙戌科,知襄州等。在秀水毛氏21名進士中,名氣較大的應是毛自知。
毛自知,南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赴京都臨安應試。其時北方的金國為蒙古攻擾,國勢日衰。毛自知于是在廷試時建議乘金國勢力衰弱之機,北伐中原,恢復故土。此議得到寧宗的賞識,拔他為頭名狀元。寧宗還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命主戰派韓胄為平章軍國事,追封岳飛為“鄂王”,貶秦檜為“繆丑”,籌劃軍糧等,準備北伐。第二年,宋師北伐,旋即失敗。宋寧宗倒向投降派,韓胄等主戰派被殺。因毛自知是首言用兵者,被奪進士第一人恩例,并下詔戒飭內外群臣。此后,毛自知抑郁憂悶,不久便病死他鄉。
元朝是個尚武輕文的朝代,科舉開場晚,又實行民族歧視政策,蒙古人和色目人試題較淺,名額較多,易于錄取,而南人的試題則很艱深,名額也少。其間廣西科舉登第者僅得7人,而富川的毛商卻居其一,足見毛氏家學的深厚了。
明代,秀水毛氏子弟的學風依然保持著發展的勢頭。毛章彥于明朝萬歷乙未科登進士榜,后任四川布政司參政。舉人先后出了22人,其中解元1人。
清代是中國科舉制度的興盛時期,僅廣西就出狀元4名,文進士587名(含恩賜進士),秀水毛氏則一落千丈,僅出了為數不多的秀才,進士則空留遺恨了。
廣西僻處南疆,交通不便,文風不振,因此,歷代科舉考試的中式者不多。然而,位于都龐嶺下的秀水毛氏卻人才輩出,構成了人才薈萃和一枝獨秀的獨特人文景觀,這個現象很值得思考。
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個人的主觀努力因素,也有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和地理環境的原因。具體說來,形成秀水村毛氏學風有如下原因:
其一,江浙人士好學傳統。江浙人士自古以來就有勤奮好學、刻苦攻讀的傳統,毛衷及其子孫從浙江江山縣遷到廣西,將江浙人士好學傳統帶入富川,這種先進的學風比之當地開化程度很低的“少數民族”自然技高一籌,因此容易占有先機,獨領風騷。
其二,家教嚴格,建校較早。在秀水村,有關家長嚴教的故事很多。傳說南宋毛奕辭官回家,白日耕耘,夜里教授子女讀書,但他的兩個兒子毛宗和毛璋,童稚未泯,好玩厭學,毛奕遂將兩個兒子與自己關進村后的石山洞中。此山洞距地面十余丈,抽去木梯,每日讓仆人送飯,自任塾師,歷時數載,終使兩個兒子專心向學,雙雙中了進士。毛基由太守辭官回鄉后,在秀峰山建立了“江東書院”,這是富川縣第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對毛氏子弟的成長貢獻很大。
其三,重視對子弟的宗規族誡教育和獎勵。在《毛氏族譜》中記有毛氏祖訓:“敬君師,孝父母。”“一訓子弟務生理,二訓子弟守法度,三訓子弟忠厚儉用,四訓子弟讀律。”所謂讀律,即讀封建王朝的法律和毛氏的“宗規族戒”。若有人“作奸犯科”怎樣處置呢?《毛氏族譜》說,“不孝不悌”,“侵犯祖墳”,輕者罰銀,重者族長拘押。“謀財害命,立決不宥。”同時訓示“戒邪淫”、“戒嗜酒”、“戒賭博”,違者杖責。這些宗規族戒在每年清明節公祭祖宗時都要由族長當眾宣讀,它對毛氏子弟成長有很大的規勸、約束作用。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