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玉芹
進入“后過渡期”意味著我國經過三年適度保護的產業領域將陸續結束過渡期,開始到達“入世”承諾的終極目標,我國的服務業同其他行業一樣將要逐步履行相關承諾,而此時我國服務業的現狀卻又不容樂觀,勢必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影響。因此,我對后過渡期我國服務業應對沖擊進行深層次思考,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我國服務業在后過渡期需要履行的承諾
按照入世承諾,后過渡期我國服務業將取消在金融保險,電信服務、商業、運輸等領域的相關限制,履行入世時的承諾:
1、我國的銀行業從2006年12月11日開始取消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包括對分支機構和許可證發放限制,取消對外資銀行從事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和客戶范圍的限制,即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
2、我國的保險業2005年后取消強制分保,取消對保險業務的地域限制,降低對外資經紀公司的總資產要求,2006年后將允許設立獨資保險經紀公司。
3、我國的電信業在移動話音和數據服務方面,2004年底允許外資比例達到49%;2006年底取消地域限制;在基礎電信國內業務和國際業務方面,2007年取消地域限制,并允許外資持股比例達到49%。
4、建筑設計、旅游和運輸等部門2005年—2007年,將逐步允許設立外商獨資企業。
二、履行承諾對我國服務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雖然我們有需要利用外資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強烈愿望,并且不可否認外國服務企業的進入,對提高中國的服務業質量、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競爭意識都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國的服務業發展仍處于較低層次,服務業總量嚴重偏低,發展水平滯后;結構性矛盾日漸顯性化;產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不強,服務貿易逆差有擴大趨勢;人們對服務業的定位和認識還存在偏差等諸問題的存在,履行后過渡期的相關承諾勢必給我國的服務業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1、與其他WTO成員國的貿易摩擦有增無減,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服務產品將遭受他們“兩反一?!钡馁Q易救濟措施的考驗。
“后過渡期”內我國仍然處于“特殊保障條款”和“非市場經濟地位”等歧視性條款適用期,因此,在我們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出口增長的同時,我們的貿易摩擦也是有增無減。我們應清醒地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的同時,也成了世界上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國。據有關資料顯示,僅2004年的前10個月,就有15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保調查50起,涉案金額共11.5億美元。
2、技術、資本密集型服務業的市場份額將被擠占,部分“高?!碑a業甚至面臨生存的危機。
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優勢就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發展新興服務業缺乏技術、資本、經驗,更談不上什么比較優勢,而西方很多國家在這些新興服務行業方面起步比較早,比我們國家有先發優勢,他們經過多年的積累,無論是在技術,人才、管理,還是在資金方面都有強大的競爭力,我國的新興服務行業在面臨這樣強大的競爭對手時,絕大多數服務企業的市場份額將被擠占, 而一些以前處于高度保護的幼稚產業,一旦失去盔甲的保護,將面臨生存的危機。
3、外資企業獵取人才的舉措更多,人才流失現象將日趨嚴重。
當外資服務企業被允許直接投資、以商業存在形式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時,獵取熟悉我們國土人情的高、精、尖的專業人才是其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他們不遺余力的實施獵取人才的措施。他們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合理的薪酬設計、人性化的管理以及適當的激勵機制,對國內很多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官本位思想體系束縛下,頗有懷才不遇的人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誘惑,一部分優秀人才將會流向外資企業,隨著外資企業進入數的增加,人才流失也將日趨嚴重。
三、化解負面影響,積極發展我國服務業的措施
面對WTO后過渡期,我們必須理性對待,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我國服務業的現實狀況,正視我們在發展服務業的過程中遇到種種挑戰的這一必然現實,同時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面對,積極采取措施迎接挑戰,發展我國的服務業。
(一)智慧面對貿易摩擦,積極運用貿易救濟措施保護競爭秩序。
1、培養和儲備WTO專業人才,積極應對對華貿易救濟。力求將 “誤傷率”降到最低。
2、建立貿易救濟應訴基金和貿易救濟預警機制。
3、制定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我國自身的貿易救濟體系。合理、熟練運用WTO規則,提高我國貿易救濟水平。
(二)提高服務業發展的技術含量,加快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
1、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培植核心競爭力。
很多國人在多年的消費習慣下,對已經深深烙上我國傳統文化印記的服務行業,仍然情有獨鐘,因此我國服務業應綜合利用服務網絡覆蓋面大、熟悉本土人文環境、為國人服務經驗豐富等優勢,通過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在競爭中提高服務產品質量和品牌的競爭力,培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加速企業的成長,以取得在國際市場的應有的地位。
2、運用現代服務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新興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作為消耗資源最少、產出最大、最符合生態優化的生態產業、無煙產業,是伴隨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因此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對進一步拓展新的市場,穩固原有的市場份額具有重大意義。
3、深化體制改革,真正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入世以后,獲取貿易利益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具備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因此深化體制改革,堅持體制創新,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引入競爭機制,放手發展集體、私營、個體所有制經濟,對服務行業進行優化重組,形成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促進我國服務業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繁榮勢在必行。
(三)實施人才戰略,合理利用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對整個社會來講,人才的流動永遠是積極的,可是對某一個特定的單位或特定的行業來說,保持人才的相對穩定,防止人才的流失,特別是高素質人才的流失,卻是關系到該行業社會競爭能力的首要問題。尤其是針對中國服務業,這一特殊行業在這非常時期來講,防止人才流失,更是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發展新興服務的同時,要實施人才戰略,合理使用人才,留住人才。
1、調整企業內部用人機制,推進人事制度的改革。
國內企業普遍存在機構龐雜、效率不高、官僚主義、用人不活等弊端,許多人才才智得不到發揮。為了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防止人才外流,企業在用人的過程中應重視人才開發,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選人用人機制,做好招才引智工作,努力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業和成長的軟硬件環境,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訓機制,為人才提供受教育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學習機會,以滿足他們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2、營造企業發展所需要的企業文化,培植員工的歸屬感。
企業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標、群體意識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和制度。企業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均是企業群體共同認可的,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能夠在規章制度無法觸及的領域形成潛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它追求的目標是個人對集體的認同,希望在員工和企業之間建立一種互動相依的關系,最終使員工依戀并熱愛自己的企業。因此,營造企業發展所需要的企業文化,培植員工的歸屬感,是防止人才流失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
3、合理設計薪酬待遇,形成公平競爭機制,防止“劣勝優汰”。
很多人認為員工跳槽是因為經濟的原因,其實薪酬待遇固然是其中一些原因,而事實上我們很多單位的非公平待遇,嚴重打擊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會做的不如會說的,會說的不如會吹的,許多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得再多、再好,也不及一些會阿諛奉承之輩的三言兩語,非但薪酬待遇不如他們,而且一旦有提升機會領導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人,在這種不合理的競爭機制下,真正的人才豈有不走之理?以至于形成一種怪現象----“劣勝優汰”。所以企業真正要有所發展 ,就要合理設計薪酬待遇,形成公平競爭機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