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之后,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知識經濟要求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加強智力資源對物質資源的代替,實現經濟活動的知識化轉向;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轉向。自90年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發達國家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社會看做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
循環經濟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規律而不是機械理論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廣義的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狹義的循環經濟,主要指通過廢物資源化發展經濟。一般說來,經濟是相對于一定的社會生產活動而言的,且有產業相伴隨。比如,循環經濟概念產生的德國和日本,與之對應的是“靜脈產業”,即廢物資源化形成的產業;與其相對的是“動脈產業”,即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的產業。
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所謂“3R原則”,意即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人均資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國而言,在許多重要礦產資源不能自給、水土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尤其應將資源節約放在重要戰略地位。
那么,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在哪里?發展循環經濟,本質是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安排經濟活動,生態規律可概括為“整體、協調、循環、再生”。以水為例。海洋中的水在太陽的照射下進入大氣層,受冷空氣等影響落到地表,再滲入地下,流入河流,周而復始形成循環。如果沒有太陽,就不可能有水的循環。同樣,要使經濟體系中的物質在市場條件下循環流動,也需要投入;對企業而言,這就是機會成本:如果不產生利潤或減少支出,企業就沒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有許多優勢:首先是制度優勢,可以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其次,有一定數量的法律法規,盡管法規不健全、執行方面不到位;再次,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優良傳統,物盡其用可以說是文化基礎。發展循環經濟在我國有一個內涵不斷擴大、思路逐步清晰、重點不斷調整的過程,并表現為國家通過法律法規、政策激勵等措施,鼓勵企業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將工業“三廢”“吃干榨盡”;1994年開始推行清潔生產,直至目前這個過程還在繼續向前推進。但是這些僅僅是開始。靜脈、動脈的循環并不暢快,該“吃干榨盡”的還大有吃頭。因為我們已經沒有廉價的資源,僅有的那點東西還有子孫后代在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