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超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中國已經形成共識。中國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全球環境問題的改善,并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大措施之一。今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加快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加強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全方位、多層次推廣適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的生產活動方式。”溫家寶總理在今年6月有關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講話中,也明確指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
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說明,緩解我國資源全面緊張的狀況刻不容緩;同時,如同“知識經濟”一樣,“循環經濟”已經融入中國主流經濟概念當中,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了深入了解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記者日前采訪到了國家環保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楊朝飛先生,并由此展開了對于我國循環經濟的探討。
必然的選擇
記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20多年來經濟增長大體保持在年均9%以上的速度,環境保護也不斷得到加強。請您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楊朝飛司長:中國統計數據分析表明,與1995年相比,中國2004年單位GDP的工業廢水、工業化學需氧量、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煙塵、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下降58.2%、71.9%、45.5%、55.1%和42.8%。與1998年相比,2004年水泥行業萬元產值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排放量分別下降49.8%、79.1%和68.8%;電力行業萬元產值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排放量分別下降5.7%、32.3%和19%;鋼鐵行業萬元產值廢水和COD排放量分別下降82.1%和78.3%;造紙行業萬元產值廢水和COD排放量分別下降59.4%和83.8%;食品飲料和煙草制造行業萬元產值廢水和COD排放量分別下降32.8%和65.7%;化工行業萬元產值廢水和COD排放量分別下降62.4%和11.7%;醫藥行業萬元產值廢水和COD排放量分別下降31.2%和65.3%,工業污染防治取得了積極成效。
記者:未來l5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6億、經濟總量將翻兩番,按現在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負荷將增加4—5倍,污染物的構成日益復雜,環境壓力將不斷增大。請問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楊朝飛司長: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條件先天脆弱。科學技術與教育相對滯后,經濟發展速度快,發展方式粗放,區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的現象仍然普遍。雖然經濟增長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實現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面臨的環境資源形勢將更為嚴峻。
如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循環經濟以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消耗,以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來換取最大的經濟產出和社會福利的經濟模式,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載體,也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是推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的狀況
記者:既然現在選擇了發展循環經濟這條路,那么我們具體應當怎樣實施呢?
楊朝飛司長: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共贏”的一項重大舉措。主要從以下三個層次、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展開了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
第一個層次是實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動脈產業。在企業的層次上推行清潔生產,促進產品生態設計,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企業努力實現廢物的最小化、資源的最大化、終極處置的無害化。目前中國的化工、輕工、電力、煤炭、機械、建材等行業、有近4000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如遼寧省就有500多家重點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并實施了審核方案。僅此一項,每年就新增經濟效益16億多元,減排二氧化碳等污染物5萬多噸。青島第二啤酒廠近年來通過開展清潔生產,大幅度降低了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量。與2001年相比,萬元產值消耗標煤由71公斤下降到58公斤,居同行業領先水平;千公升啤酒耗水從2001年的7.2噸下降到5.9噸;千公升啤酒水污染物COD的產生量從10.8公斤下降到7.1公斤。開展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至今全國已有8000多家企業獲得了ISO14000的認證,800多個企業、18000多種規格型號產品獲得環境標志認證,年產值約600億元。其中成效明顯的11家企業獲得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稱號。
第二個層次是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推動企業間的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產業生態學原理進行設計、建設和改造的新型工業園區。推動同區內的企業在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不斷延長原材料的加工鏈條,使上游企業排放的廢物轉化為下游企業生產的原料。實現區域范圍或企業群之間的資源最佳利用和廢物最少產生的目標,甚至做到污染“零排放”。在企業相對集中的一些地區,如廣西貴港、山東魯北、遼寧鞍鋼與撫順、內蒙古包頭等工業區建立生態工業園,對傳統的工業區開始進行初步的生態化改造。
2003年以來,中國又進一步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區等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天津、煙臺、大連、蘇州等國家重點開發區,相繼開展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工作、提升了開發區的水平和檔次。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16個各種類型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一些園區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以煙臺開發區為例,2001年同2004年相比,開發區的產值由60億元猛增到202億元,GDP增長了兩倍多,但萬元GDP水耗由11.3噸下降到8.2噸,萬元GDP能耗由0.49噸標煤下降到0.22噸標煤,萬元GDP的COD排放量下降了0.05千克,萬元GDP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都有所降低。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2億多元,實施海水淡化、垃圾發電、區域水循環及固體廢物循環等工程、園區廢水廢物實現循環利用,成功吸引了臺灣企業投資1億多元建設電子廢物回收加工項目,并擬將其發展為華北地區電子廢物回收加工中心。大連開發區以生態工業理論指導,啟動實施了廢舊家電循環利用、木材替代和中水回用等9個工業生態鏈項目,電鍍工業園實現廢水“零排放”。中國環保總局與信息產業部共同在廣東汕頭開展了電子廢物回收利用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的建設。
第三個層次推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用生態產業的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行業與行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發展“動脈產業”和“靜脈產業”,實行可持續生產和綠色消費,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中國先后在遼寧、江蘇兩省和貴州貴陽、山東日照、河南義馬、陜西省韓城等市開展了循環經濟省市建設試點工作。海南、黑龍江、吉林、福建、山東、安徽也都結合當地特點,以循環經濟為理念,編制了生態省建設規劃,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江蘇省作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在全省確定了108家循環經濟建設試點單位,涉及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不同產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江蘇省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00年到2003年,全省GDP增長了45%,萬元GDP能耗已由2000年的0.98噸標煤下降到2003年的0.93噸、萬元GDP增加值能耗己由1.65噸標煤降到1.46噸標煤,萬元GDP增加值取水量已由110立方米下降到101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COD削減了10%,出現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而單位GDP能耗物耗不斷降低的可喜現象。
近年來,中國還創建了48個環保模范城市(區)、88個生態示范區、603家綠色社區、79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和1.7萬多所綠色學校。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不同層次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工作。這些試點示范活動都是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出發點,成為中國現階段各行各業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典范。
亟需完善政策法規
記者:推進循環經濟的建設,我們首先要解決哪些問題?
楊朝飛司長:雖然中國在循環經濟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這些進展還僅僅是初步的,從全國來看,仍處于試點示范的初級階段。在推進循環經濟方面,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尚未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推進循環經濟認識不足;二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到目前為止,我國立法機構已經頒布了19部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這些法律主要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制定的,其中的一些內容與發展循環經濟有關。為了在中國加速發展循環經濟,中國政府應該從基本稅收制度體系改革入手,在目前法律與政策體系基礎上,建立起一整套相互協調的更加完善的新的法律與政策體系,其基本框架應該包括: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法》;2. 動態的短缺資源的價格政策體系;3. 清潔生產的支持政策;4. 廢棄物再生利用與資源循環利用支持政策;5. 關于強制性節約資源的技術政策;6. 關于消費者義務的政策;7. 關于生產者義務的政策;8. 關于環境與資源信息透明與公眾監督政策;9. 關于政府責任與業績考核政策;10. 關于支持農村資源循環利用的政策;11.關于循環經濟基金的建立與使用政策;12. 關于排污權交易政策;13. 關于區域環境保護補償政策;14.關于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特別政策;15. 關于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非政府組織政策等等。
制定新的政策和法律體系需要進行大量的深入調研,需要逐步積累經驗,需要充分反映社會各個方面利益關系。在政策和法律出臺以后,又需要建立良好的執行體系,需要有高質量的執法隊伍。這要求各級政府、科研機構和廣大人民群眾通力合作。只要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我們就能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減小資源和環境壓力,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