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國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目前中國發展循環經濟還處于政府推動階段,政府的環境保護政策仍然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
循環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環經濟發展首先以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為目標,即,以解決經濟發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為目標,因此沒有政府和立法機構的強力干預,市場機制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當然,立法機構和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不是直接作為微觀的主體加入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而是通過制度安排,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激勵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循環經濟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有法律、法規和政策都應該在規范企業市場行為的同時,使得生產者追求利潤的目標不與發展循環經濟相矛盾。
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
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一些企業排污嚴重,其所利用的資源在國內很短缺,其產品又是國民經濟發展必須生產的,這些企業應該循環利用資源,但這樣將會使得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甚至虧損。從國家整體資源供給短缺和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來看,這些企業必須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排放,這就出現了企業內部效益與外部效益之間的尖銳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采取措施,通過補貼、減免稅或價格政策等,使企業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實現內外部效益的統一。
規模經濟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企業規?;拍軐崿F資源消耗的減量化。企業規模指單個企業的生產規模。規模經濟是指在技術水平一定的條件下,當再增加單個企業的生產量時,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將會出現上升的臨界產量規模。循環經濟的資源消耗減量化本身必須建立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之上。因為成本最低本身就必須實現單位產出的資源綜合消耗最低。沒有規模經濟就不可能實現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最小化。
循環經濟要求實現地域化規模經濟網絡。中小企業在生產中都會產生各種廢棄物,由于廢棄物的量不足以達到規模化處理的最小規模,它們在內部獨立循環利用資源在經濟上沒有可行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社會化,要求有專業化的、達到規模經濟要求的廢棄物收集、分類、加工處理、再利用的專門企業。這就是說,循環經濟要求企業在一定空間內集聚,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區域性規?;?,從而實現循環經濟在地域上的規模經濟。形成環境保護、就業、循環利用資源、經濟發展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
就業、環保和循環經濟的關系
中國巨大的就業壓力使得大量污染排放強度大的鄉鎮小企業就業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嚴格按照環保標準要求,很多鄉鎮企業需要關閉,但迫于就業壓力這很難做到。但通過發展循環經濟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實際上是解決資源短缺和增加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循環經濟還可以縱向延長企業生產鏈條,橫向拓寬企業產品經營領域,這都增加了就業需求。發展循環經濟實際上等價于擴大了資源開發產業。只要政策和制度安排使得企業在經濟效益上有利可圖,發展循環經濟都會增加就業需求。
經濟制度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由于經濟學至今也沒有把生態環境寫入生產函數,暗含了生態環境的無限供給性假設。因此,在進行經濟制度設計時,我國至今并沒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資源和配置效率問題。這是不利于當前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制度障礙。例如我國目前的基本稅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稅基礎上的。2003年增值稅占全部稅收的比重為32.5%,接近于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消費稅的總和,而消費稅只占5.9%。這種稅制結構實際上是鼓勵多消費,少增值。企業越是節約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須支付更多的增值稅。對于廢舊物資利用的企業來說,其原材料價格很低,其產品成本主要由生產過程中的增值構成,它就必須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稅。顯然,這種稅收制度從根本上制約著循環經濟發展。
因此,要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就必須從我們的基本主流經濟制度安排入手,全面分析哪些制度不利于循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并對其進行創新。我們在環境稅方面已經邁出很大步伐,例如,排污費的征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這是從末端治理角度的懲罰性制度安排,我們更應該從源頭治理角度進行鼓勵性的制度安排,比如加快從增值稅向消費稅過渡等。
技術政策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過去我們的技術政策比較注重高新技術的發展,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高新技術發展規劃。
但是,由于國家科學技術規劃主要落實于重大科技項目,而循環經濟則主要是以現有技術體系的拓展和應用為特征的,顯然,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型技術很難在國家科學技術規劃中找到相應的項目載體得以落實。而在實際經濟發展過程中,循環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和經濟效益好壞,又往往與技術上的可行性有關,取決于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經濟效益好壞。技術創新往往決定著循環經濟能否實現,同樣,規模經濟首先取決技術體系的選擇。因此,我們有待于在具體技術政策上作出詳細的循環經濟制度安排。
農村發展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農村的資源污染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中國生態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農業增產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性日益上升。這使得中國的食品安全、環境安全面臨著新的威脅。
因此,如何通過支持在農村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促進畜牧業、養殖業等的“清潔生產”,減少化肥、農藥和其它化學物質的使用量,對保證全國的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提高農村地區生活質量,是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一環。
區域發展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中國不同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能力具有很大差距。縮小地區差距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的核心環節之一。加快中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是在中西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使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進而使全國生態環境好轉的重要出路。因此,有必要在中西部地區從投資、信貸等方面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能力相對較強,應主要從立法和政策方面去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