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敏
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而國際社會在追求從工業可持續發展、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種關于發展模式的理念——循環經濟。但是由于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不一,所以我國與一些世界發達國家在循環經濟的實踐方面,有較大差異。
從目前的實踐看,中國特色循環經濟的內涵可以概括為是對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物質能量流動方式的管理經濟。具體講,是通過實施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等“3R”原則,依靠技術和政策手段調控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流程,將傳統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產品—廢物排放”這一線性物流模式改造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模式,提高資源能源效率,拉長資源能源利用鏈條,減少廢物排放,同時獲得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實現“三贏”發展。
相對于循環經濟在中國的初步探索,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對循環經濟進行了多年的實踐,并且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德國
德國被認為是最環保的國家之一,而德國的循環經濟起源于,或者說實質是垃圾經濟。在工業和部分生活型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后,由消費帶來的日益增加的垃圾(包括工業和消費領域的廢棄物)成為德國面臨的最大國內環境問題之一。上世紀70年代末,德國有5萬個垃圾堆放場,由于管理不善,大部分堆放場引起二次污染。所以1972年德國頒布了《廢棄物管理法》。石油危機后,德國開始從垃圾焚燒中獲取電能和熱能。到上世紀中后期,德國意識到,簡單的垃圾末端處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1996年制定了《循環經濟和廢棄物管理法》,目的是徹底改造垃圾處理體系,建立產品責任(延伸)制度。可見德國的循環經濟是由垃圾問題而起,重點是“垃圾經濟”(“3R”和最終安全處置),并向生產體系(企業)中的資源循環利用延伸。這部法律明確要求工商業者從“搖籃到墳墓”地照管其產(商)品,即從研制新產品時就要考慮廢物的清除問題,產品必須壽命長、維修便利、可拆除或重新利用。
日本
日本的“循環型社會”起源于廢棄物問題,旨在改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日本加速了各種模式的轉變。首先是環境保全模式的轉變。在推進環境保全過程中,從廢棄物被動的“末端處理”轉向以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控制廢物產生的“管端預防”為主,配合廢物回收再利用和減量化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避免廢物產生的機制。其次,建立資源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模式。依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在資源生產和消費領域設計出三種不同維度的循環模式:第一,通過企業內部的循環,促進原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 ;第二,通過企業之間的循環,組成生態工業鏈,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第三,通過社會整體循環,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市場和資源回收產業,完成循環經濟的閉合回路。
美國
美國制定的以循環為目標的能源政策雖不斷調整,但其核心內容一直圍繞三點: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充分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以及鼓勵節能。
通過財政引導是美國鼓勵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的主要手段。2003年起,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圍也從原來的兩種,擴大到風能、生物質能、地熱、太陽能、小型水利灌溉發電工程等更多領域。在不影響環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現有資源也是美國政府的一貫方針。
節能是美國能源政策的另一大重要內容。美國在法律中對一些耗能型商用和消費者產品設定了新的節能標準。這些產品包括變壓器、電風扇、自動售貨機、商用冷柜和冰箱等。另外,美國還為生產節能型家電的廠家提供抵稅優惠。同時,消費者購買節能設備也將獲得抵稅優惠。
加拿大
加拿大已連續三年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其政府、企業和社會都非常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加拿大政府的相關政策值得借鑒。
政府的主要做法包括:第一,確認國家意義上的環境事務(如空氣、水的質量、瀕危物種等),確保國家環保政策、標準得到貫徹執行。第二,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擔當重要角色,與工業界及其它伙伴相互理解、支持;與加拿大人民一起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第三,執行聯邦既定計劃,確保支持國家經濟基礎設施的完善:以科技為基礎,創造良好自然環境,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建設、完善全國循環經濟預測、警報系統;第四,幫助原駐地居民搞好環境與資源的管理。第五,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承擔國際責任,促進全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