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戰琪
油漲了,又漲了,漲得快用不起了……一段時間油漲價牽引著社會的“神經”。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石油消費大國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一事實使得我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不斷上升,據有關部門透露,目前我國對進口原油依存度為41.4%,到2015年進口依存度將進一步達到50%。進口依存度的提高將導致我國國民經濟對國際油價的波動更加敏感。去年以來,國際油價一路勁升,長期在60美元/桶以上高位運行,最近有專家預測,油價有可能沖擊70美元/桶,中國經濟正面臨高企油價的考驗。
高油價對宏觀經濟的7大影響
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
當前,國際油價已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外生變量。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必然影響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增加宏觀調控的復雜性。雖然高油價對我國經濟增速的影響仍在可控制范圍之內,但是,如果考慮在2020年之前一個較長的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巨大消費缺口,油價長期在高位運行的負面影響則不容忽視。根據權威預測,假定每桶油價上漲10美元,保持一年,按照1997年的投入產出表計算,油價上漲對中國GDP增長的影響至少達到0.5個百分點以上。
對物價的影響
油價攀升對價格傳導機制一般通過兩個渠道進行。其一,油價的攀升導致我國相關油品價格的上揚,從而造成下游油品消費市場的價格上揚。今年5月我國公布的企業間商品批發價格表明,能源價格升勢強勁,石油價格在4月份上升13.3%,而與之相關聯的煤炭價格上升1.4%。其二,油價的攀升使我國因購買油品原料、石油中間品等外匯支出成本加大。按照有關部門的測算,油價攀升,在2004年對我國造成直接差額代價是136億美元,其中原油進口導致外匯多支出75億美元,石化產品多支出61億美元。這個數字占當年GDP的0.9%。去年8月份以來我國多次調整了汽油、柴油價格,與之相關聯的電價、煤價也開始上揚。油價高企加劇了能源供應瓶頸,加大了供電部門的發電成本。去年8月份CPI繼續上漲預示著未來通脹壓力較大,這說明,新一輪成本拉動型通脹因素正在形成。如果通脹壓力得不到緩解,對國內消費將形成抑制。據國際能源署(IEA)測算,如果國際原油上升10美元,持續一年,將推動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0.8個百分點。
對石油密切相關的行業的影響
石油涉及的行業廣泛,產業鏈長,國際石油價格首先會影響國內油價,并將通過產業鏈進一步傳導,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高油價帶來的各行業生產成本及傳導產生的產品價格上漲來分析,石油開采企業直接受益,將從產出品—原油的價格上漲而得到好處。處于產業鏈中上游的石化企業的主要產品例如合成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的價格傳導具有剛性,而國內較低的自給率使其在行業景氣時所受到的負面影響不大,但持續高油價帶來的負面作用將很快顯現。對于下游的紡織、輪胎、塑料及橡膠制品行業則因為成本上漲過快受影響最大,石油價格上漲導致了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合成橡膠等化工產品成本上升,并引起各類化工產品出廠價格大幅上漲。根據對全國36個大中城市化工產品市場的監測,去年七、八、九三個月主要有機化工產品價格同比平均漲幅分別達到26.12%、33.36%、32.88%。化工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使紡織、塑料加工等行業的成本大幅上升,而這些行業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其產品價格不可能與成本一起同步上漲,必然使這些行業利潤減少。
對金融的影響
石油、黃金、外匯、股票等資產市場的聯動性增強,加劇了金融風險。
作為重要戰略資源的石油,與外匯、股票和黃金等金融商品市場一樣屬于資產市場交易品種,這些資產市場因美元報價體系的效應,使得石油價格與國際金融市場其他金融商品的價格聯動性增強。價格交叉和投機交錯不僅成為石油價格走高的推動力,更帶來了投機獲利預期的運作機會。油價攀升和通貨膨脹也會影響股市,美國股市隨油價爆漲而下跌已經成為一種規律。此次油價上漲,亞洲股市也普遍疲軟。中國股市的反應并不靈敏,但油價上漲不僅對不同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帶來不同影響,而且對深滬股市政策性做多行情構成威脅,同時會通過基本面和股市價格指數的變化影響股市的估值。
對投資總量和結構的影響
從石油價格對國民收入帳戶的總體影響來分析,高油價對投資的影響要大于對消費的影響。油價上升將使投資減少,因而使國民經濟受到不利影響。相反,如果油價下降(但不是太低,因為如果太低,將使石油工業受到嚴重影響),將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這是因為石油價格對生產資料價格的影響較大,而生產資料價格對許多投資品價格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投資品價格持續上升會提高投資成本,對投資會起到相當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高油價對投資需求會有不利影響。
對消費的影響
油價對消費影響較小,油氣產品的最主要的使用工具是交通運輸工具。以汽車為例,汽油與汽車互為典型的互補品,在一般情況下(收入不變和需求偏好既定的條件下),某產品價格與其互補品的需求呈反方向變動,某產品價格上升,其互補品的需求下降;反之,某產品價格下降,其互補品的需求增加。但是具體分析高油價對國內汽車消費的影響程度則不大,這是因為近年來汽車消費不振的主要因素是人們對汽車價格下降預期較強,而主要不是因為汽油漲價。
雖然油價對消費的總體影響不如對投資的影響,但是由于油價上漲因素將通過產業鏈條逐級下傳,最終受到影響的將是消費者,尤其是各類車輛用戶。同時,油價的波動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從油價的消費需求彈性角度分析,油價上升對我國城鄉不同收入群體和利益階層的影響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來說,高收入群體的需求彈性小,而低收入階層的價格需求彈性大。油價上升對前者影響極小,但是對后者影響較大,面臨油價上漲,如果沒有適當的收入補償政策,低收入群體會減少消費,或者使用替代產品。從我國實際狀況來分析,受油價上升影響程度最明顯的消費對象是城市中出租車司機和部分運輸戶,在農村則包括農用車用戶、農村農田灌溉用油戶、個體運輸戶等。這些消費群體是用油鏈條的最后一層,無法將漲價因素繼續往下游傳達。因此油價的上升還可能使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不利于社會穩定。
對貿易的影響
油價上漲會打破貿易平衡。對于那些石油進口占總進口比重較大的國家,油價的攀升對貿易平衡的負面影響很大,會立即導致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惡化,同時國際收支逆差又帶來匯率下挫壓力,匯率下挫使進口商品變得昂貴,而出口商品變得便宜,引起這些國家的實際收入下降。
高油價急催市場型經濟轉熟
加快匯率體制改革的進程
匯率與油價同為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基于油價對國內物價的傳導機制,油價的變動最終會反映到國內價格指數中去(CPI與PPI),而國內價格水平的變動會影響本國商品和勞務相對于另一國商品和勞務價格的相對水平,即實際匯率的變動。一般而言,本國物價上升,會使得本國貨幣實際匯率相對于別國上升;本國物價下降,會導致本國貨幣實際匯率相對于別國下降。1997年以來,由于國內經濟周期和內部均衡狀況的變化,我國人民幣匯率水平長期偏離均衡匯率水平,尤其是近年來外貿順差、國際物價對國內物價的傳導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對人民幣升值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毫無疑問,油價的上升作為國際物價對國內物價傳導的重要變量成為此次人民幣官方匯率升值的一個重要誘因(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對對美元升值2%),估計未來油價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的內在促動和相互作用將會更加明顯。
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油價上漲的積極作用在于加快全社會能源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調整,以及能源相關產業在節約能源和降低能耗的條件下提升產品和生產結構,從而最終有利于全社會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改善和調整。能源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調整主要包括減少石油的生產和消費,增加煤炭等其他替代能源的消耗,發展各種新型能源,包括風能、水能和原子能等。例如,世界范圍內的兩次石油危機促進了日本和美國的產業結構向高技術產業轉型和經濟結構的高級化。面對油價上漲,西方發達國家政府的主要舉措是增加投入,加強可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同時增加社會人力資本的投資,促進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減少對石油能源的高度依賴。
推動能源發展和安全戰略建立
我國石油進口規模每年增加較快,同時對外依存度的日益提高,對中東地區的進口依賴強,從而能源安全和能源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石油海運線的安全保障又受制于人,未來從俄羅斯和中亞地區輸入石油前景雖好,但又受到與這些國家政治關系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存在很大的變數。目前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和供應渠道的不穩定迫使我國政府將能源安全置于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定位,通過制定和實現能源戰略目標,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創造一個比較穩定和持續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使企業改善微觀經營機制
從整體上講,油價上升對相關上下游企業已經造成了成本提高,利潤率下降。但是油價對石油相關企業的利潤率的影響程度除了企業處于產業鏈不同環節和階段的因素以外,還受生產產品所在行業市場供求和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的影響。例如,以塑料、纖維和橡膠等工業中間品為原材料的加工企業并不像能源開采企業和這些產業的上游產業具有向下游轉嫁增加的成本的條件和能力。就目前來看,塑料制品、橡膠制品和紡織品在我國的需求相對穩定而供給相對過剩,價格基本維持不變。總體上,這些企業通過產品轉嫁成本存在一定的困難,這些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非常有限,自身消化是應對的主要辦法。而農業生產資料,如化肥、農地膜等產品的價格由于受到國家政策的調控,價格上漲會受到限制。因此,這些行業只能在改善經營機制和消化成本上下功夫。從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歷史來看,兩次石油危機和價格的大幅上升都促使了發達國家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和改善管理水平,通過生產效率的提高來化解油價的不利影響。
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大多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這種國際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基于充裕的國內勞動力資源和制造成本低而導致的價格競爭力,而并不是體現在產品品質和差異化等方面的非價格競爭力,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油相關產品。例如化纖、橡膠、塑料等產業。在油價上升的條件下,為了在國際市場上保持同等的利潤率水平,企業只有在價格之外提高競爭力,比如降低能耗、提高經營效率、使用新技術、提供差異化產品等方式占領市場。因此,從長遠看,油價上升對提升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改善市場形象,減少貿易摩擦具有改善和促進作用。
高油價下政府要出“實招”
加快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
能源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技術進步對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的作用,技術進步不但是經濟增長的持續推動力,也是提高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高低的主要力量。在當前和未來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的條件下,以技術進步來促進節能技術的產生和運用是減緩能源價格上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負面影響的重要措施。第一,加強節能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國目前節能技術創新和擴散在體制、資金、管理等方面存在許多障礙,如節能新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資金缺乏、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籌資困難、節能設備質量差、關鍵技術和設備過度依賴進口。應積極鼓勵和支持開發節能新技術,組織實施節能示范工程,鞏固和完善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和規范節能技術市場,以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逐步形成節能產業。第二,適應我國國情,大力提高煤電轉化率、潔凈煤技術和液化新技術,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第三,大力研究和開發未來能源發展的新技術。未來應該著重發展和攻關的能源技術主要包括:節約和替代石油技術;潔凈煤技術;節電技術;多聯供技術;建筑節能技術;三廢綜合利用技術等。
政府介入加強監管
目前我國尚缺乏合理、有力的原油價格穩定機制,成品油價格調節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政府在建立旨在穩定油價的調控體系的同時,應盡快打破該行業的壟斷格局,允許多家企業展開競爭。要盡快制定國家石油儲備戰略,完善相關體系。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同時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減少油價高企對不同收入階層的負面影響,因為油價上漲對產業鏈條中的上游企業和中游企業影響不大(因為這些企業可以將通過加價將油價的上升部分轉嫁給下游部門和消費者),但對下游企業和住戶影響極大。因此,制定政策加大對終端需求者的補償措施是尤為必要的,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經開始對出租車行業的汽油消費給予補償起到了積極效果就是一例。
鼓勵高能耗企業走出去
未來我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國際石油供應和油價的影響,盡可能地保障石油供應,確保石油價格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承受范圍之內是我國石油戰略的重要目標和內容。因此,鼓勵和支持我國能源生產企業到國外投資,通過控股、參股、工程建設等各種方式在石油產量較大的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是實現我國石油安全戰略目標的重要方式。同時,鼓勵我國高能源消耗企業(鋼鐵制造、有色金屬冶煉、水泥、化纖、塑料、橡膠等能源密集型行業中的高耗能企業)將生產基地和加工車間轉移到國外,這既能減少國內對能源(包括石油的終端產品)的使用,同時也是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需要。
實施多元化能源戰略
除了加快本國領土和海域的資源開發以外,中國必須實施多元化的能源戰略,特別是石油合作開發和進口戰略,加強與中亞、西亞、東南亞以及非洲和南美的合作開發,開辟新的進口來源和第二條運輸渠道。
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格局
通過各種渠道和各種方式要加快建立穩定的能源戰略儲備。石油戰略儲備既包括國家儲備,也包括企業儲備,需要國家和石化企業共同考慮。完全政府控制的能源戰略儲備不能適應未來我國能源消費和經濟發展要求,必須建立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的石油戰略儲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