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銘
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表觀消費量增速呈大幅下降趨勢。但專家指出,石油實際消費量增速大大高于表觀消費量增速,國內石油市場仍呈供應偏緊狀態。
上半年需求增速為5.6%
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中心提供的數字,2005年1至5月中國總的石油表觀消費量為13324.9萬噸,同比僅增長0.11%,而去年同期增速為21.74%。其中,原油表觀消費量為12441.7萬噸,同比增長5%。中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龔金雙指出,上半年雖然石油需求增速下降,但仍保持5.6%的增長速度,其增速大大高于表觀消費量增速,使上半年中國原油和成品油庫存有所下降,國內石油市場呈現供應偏緊狀態。表觀消費量是指產量加上凈進口量或產量減去凈出口量。由于表觀消費量并不反映庫存變化因素,只有當庫存無變化時,它才等于實際消費量。也就是說,當庫存下降時,它小于實際消費量;當庫存上升時,它大于實際消費量。
龔金雙說,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固定資產投資和重化工業生產增速放慢;發電用油需求下降;燃料乙醇等替代燃料較快發展;高油價對需求產生抑制作用;以及去年同期基數偏高等因素,是上半年中國石油表觀消費量增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專家建議用價格進行調控
但他指出,由于國內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和重工業增加值以及一些主要的重化工類產品近幾個月增速有上升趨勢,以及三季度以來,全國天氣普遍升溫,電力供應緊張等都將拉動石油需求增長。因此,可以預計,下半年中國對原油和成品油的需求仍將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
同時,由于油價在下半年可能繼續保持高位運作,原油和成品油進口增速將放緩,各油品產量由于國內外價格差異會趨于下降,原油生產增速也因受到資源限制難以大幅度增長,因而限制國內石油市場供應。
龔金雙認為,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半年中國石油市場仍會呈現供應偏緊狀態。國家應根據國內石油市場供需狀況,利用價格等手段進行有效調控,使國內石油市場在偏緊狀態下保持相對穩定。發改委稱“既不徹底放手,也不會管得過多”。
發改委不能“缺席”定價機制
目前,中國的石油定價機制是各方面都不討好,中石油、中石化和民營企業、消費者都不滿意,此種現狀還遭到國務院和發改委領導的責問。為此,發改委價格司曾向石油領域內的專家請教:“難道我們真的管得太多?我們是否該徹底撒手不管?”學者們雖然一致認為,現有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問題很多,改革勢在必行,但他們并不認為發改委在定價領域就應該“抽身而退”。
石油管理干部學院的教授韓學功認為,目前我國成品油市場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場自主地形成價格,勢必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另外,石油作為戰略性物資,維系著國民經濟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即便石油市場競爭相對充分,價格也不能完全放開,政府在必要時仍可干預。同時,成品油價格改革“宜穩不宜亂”,完全開放確實需要一個過程。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則堅持:將來市場形成了充分競爭關系后,石油定價機制就可脫離政府管制,“自由發展”。“在石油定價機制上,國家最終會完全放開,即完全市場化。”
韓、董兩人雖在“定價機制是否徹底放開”上發生分歧,但他們都認為,在目前石油定價機制改革過程中,發改委絕不能“缺席”。
專家眼中的理想定價機制
韓學功認為,現有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的具體問題包括:油價滯后不能及時反映市場變化;國內影響成品油供求的因素很多,單一與國際價格接軌,不能真實反映國內市場的供求狀況;透明之后的定價機制,刺激投機,干擾正常的經營和市場秩序等。
韓學功理想中的石油定價機制應該是:將滯后價格變為適時價格,建立與國際市場變動相適應,反映國內市場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并要有利于保證國內石油供應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