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 白
前段時間,在報上讀到一則堪稱舊聞的“新聞”,肅然起敬。
事情發生在英國,在許多媒體的報道中,這可是英國人古板守舊,不知權變的鐵證:英國的公務員為獲得柔軟的手紙而進行了十八年“不屈不撓”的斗爭,從1964年起,就有一位名叫約翰·亨特的醫生給財政部寫信,稱自己曾做過英國駐奧地利和日本大使,因為自己患有痔瘡,政府機關提供的乎紙比較粗糙,致使他的病情惡化,希望政府能給所有機關換用柔軟的手紙。而財政部則以為“納稅人省錢”的理由拒絕了他。根據測算,如果將硬紙換成軟紙,那么,每年將會因此多花十三萬英鎊。1969年,財政部打字室的女性工作人員也打報告,請求政府照顧一下“可憐的女性”,防止劣質手紙“傷害脆弱的我們”,同樣也被有關方面否決了。直到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經過醫學專家的論證,有了“軟手紙更有益于健康”的專家意見支持,1981年,英國的公務員們才使用上了不那么粗糙的手紙。這一天,他們等了整整十八年。
在許多人眼里,英國人的堅持實在是迂腐不堪,是一種官僚主義作風,在上個世紀的中葉,英國也屬于發達國家的行列,每年十三萬英鎊的開銷,占整個財政的開支不過是九牛一毛,算得了什么,平均每個公務員幾個英鎊的開銷,根本不在話下,何必如此摳門?然而卻要經過十八年的等待,才能爭取到使用的權利,從中可以看出英國官方是多么地珍惜納稅人的錢,在花納稅人的錢時是何等的謹慎,何等的小心。一方面,這是政府方面的自覺,公務員當然有使用更高級一些的物品比如軟手紙的權利,但這必須是在不損害納稅人利益的前提下,所以,使用軟手紙的要求必須有科學上的證據才能得到批準;二來,這也和西方國家包括英國在內制度有關,民眾關心自己的權利,政府處在各方的監督之下,媒介也對官員們的行為保持高度的關注,時時挑刺,身為政府工作人員,就得謹言慎行。每每聽聞國外有政府官員因為公車私用這樣的“細故”宣布引咎辭職,手紙雖小,卻也是納稅人的錢,所以也就沒有人敢因此而掉以輕心。
相較于英國人,我們許多政府部門可要闊氣多了,雖然,我國現階段的社會財富、物質水平遠遠趕不上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像這樣政府部門要換手紙的小事,何必要驚動財政部?堂堂財政部有多少大事要管?這種小事根本甚至沒有必要列入某個局的議事日程,只要一個部門的辦公室主任完全就可以決定了么。別說是手紙這樣的雞毛蒜皮,就是買小車,蓋大樓,建機場,搞開發區,有些地方也能先斬后奏,弄成既定事實。我們何嘗沒有規章制度呢,只是約束力不大,總有人能找到理由,開出口子,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才會有那么多的腐敗工程,鬧出無數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心痛無比的荒唐事。就在前幾天,新聞才報道了在某些貧困縣,縣長書記們的辦公室多達六七個,其中各種高檔辦公設備、電腦、數碼產品都是最先進的,那些辦公室清一色都是配有獨立休息室的套房,一個人如何使用這些豪華辦公室,每天換一個,一個星期都輪不過來呢!這樣的氣派,恐怕連國家主席都比不上!今天早上,更看到另一個報道,某市花了二十萬巨資造了一個公廁,還沒使用一天呢,拆了,理由是:公廁地勢太高,水上不去!這樣胡亂花錢的事還少嗎?凡事不講民主,不講科學,決策失誤,不正是社會資源浪費嚴重的主要原因?
前段時間,英國媒體披露了部分財政支出的情況,詳盡到了把首相、部長們一年的化妝費的具體數額都公諸于眾,可以想見,英國政府財政開支必然是十分透明,水至清恐怕就沒有多少魚兒的生存空間了。轉而我想到了我國的預算,可有這么詳細?許多地方預算和當地的統計數據一樣,都是水分極高,動則以千萬,以億計。開支上的浪費更是驚人,同樣型號的公車使用費是私車的數倍,政府部門的水電能耗是普通民用的十幾乃至于二十幾倍!假如都有英國人十八年才能爭取到軟乎紙使用權的迂腐,大概這樣的現象必然會大大減少吧?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紅樓賈府三小姐主持的大觀園改革,那位精明的寶姑娘怎么說的?“一年四百兩,兩年八百兩……(承包以后)也得讓他們得些,都要入了官中,豈不失了體統……?”可見當時社會,制度是默許了借職務之便中飽私囊的,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時代已經不同,這樣的觀念在今天是沒有存在的空間的。但愿,國人能從西方國家中“拿來”一些先進的理念、精神和管理!
(責編/孫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