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辰 姍 珊
9月1日,TCL集團公布申報,其中手機業務是主要虧損源,虧損額高達5.46億元。同一天,東方通信和中科健也公布了上半年業績,虧損分別為近6290萬元和3110多萬元。而在前一天,國產手機的龍頭老大——波導公司的中報顯示,上半年就虧損了一個億。今年的國產手機發生了太多的變故,有的倒閉,有的停牌,存在的,也在風雨飄搖。
2003年一舉打下半壁江山,讓洋品牌有些無措的國產手機,在2004年激烈競爭下風云突變,市場占有率迅速下滑,從以前的50%-60%,下滑到40%左右;2004年有幾次手機業界的“地震”:第一是科健易主;第二是易美崩盤;第三,甚至國產手機巨頭TCL移動也在2004年底易帥,萬明堅下課。據統計,2005年上半年,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同比增長了近15%,但國產手機市場份額卻急速下滑。在高端手機市場上,國產品牌市場份額還不足6%。國內關于國產手機產業悲聲一片。
國產手機集體沉默
國產手機陷入長時間集體沉默,再無熱點可以炫耀可以自我安慰。幾家發布了上半年年報的國產手機企業,沒有一家逃出虧損陰影,非上市類企業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去。
波導股份8月30日發布公告稱,今年上半年該公司虧損1.07億人民幣,去年同期該公司則盈利1.11億人民幣,此次業績發布成為自2000年以來該公司最慘痛的記憶。據了解,該公司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44億元人民幣,下跌5.32%。波導稱,預計今年前9個月虧損將進一步擴大。一貫喜歡標榜市場占有率,拿份額做文章的波導,此時不知道還有什么可以拿出來炒做?
這種殘酷狀況并非只存在于上述幾家企業中。目前CDMA網的手機企業規模小,利潤更薄,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企業的日子好過。GSM網的情況要好一點,可以分成三類情況:一類是虧損型企業,像巨額負利潤增長的TCL以及波導、東信和康佳等都屬于這類;第二類是贏利增長型企業,根據賽諾公布的數字,今年上半年,國產品牌中增長最快的品牌分別為聯想、海爾、中電手機CECT,其中聯想已經取代了TCL,以約3.9%的市場占有率成為國產手機中的老二。CECT的市場份額今年7月上升至2.5%,位居國產手機第7位,2005年上半年的市場份額增長率位于國產品牌第3位。第三類則是已經或有出局危險的企業,在市場幾乎已沒有正面的聲音,像熊貓、迪比特、首信和科健等。而新近獲得手機牌照的金立、創維和奧克斯等由于起步晚,產能小,目前還不好說。
而據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網站的消息,中國整個電子工業在今年上半年出現集體滑坡。我國電子工業在連續兩年高速增長之后,2005年上半年利潤率僅3%左右,為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05年上半年我國電子產業利潤同比下降5.5%。在我國電子工業利潤下降之中,尤以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利潤下降最為突出。在“電子百強企業”前10家企業中,有三家利潤指標出現巨額虧損,6家比去年同期下滑,其中TCL集團虧損額達到10.8億元,利潤同比下降266%;華為虧損2.8億元,利潤同比下降171%;康佳集團利潤同比下降44%。
艱難環境下延續生命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和正視自身問題的理智,國產手機企業首先應該承認自己的缺點所在,既而才能作出調整,然后才是再發展的問題。
衰退暴露4大問題
國產手機表現出來的衰退,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據首都經貿大學蔣澤中教授分析,從行業角度看,行業經營普遍滑坡,整體利潤下降,國產手機方面出現了銷售下降、庫存加大、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甚至虧損一系列反應。從企業內部分析,則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近3年來,國產手機的投訴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實這不是偶然現象,企業的技術不過關,核心芯片緣自國外,與國內一些自主研發的技術結合不好。如果產品質量長期得不到解決,那么就會影響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
產品市場定位不當,回想起過去一些國產手機的廣告宣傳,如“戰斗機”、“寶石手機”等,都在強調手機外形的概念,屬于表象特征,而忽略了產品價值內涵,其實對于中國的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手機不是娛樂工具,最重要的功能還是通話,而一些手機產品質量不過關,無法滿足消費者對于通話功能的需求,那么就是僅有外表而無內涵。而且那些國產手機都曾定位于中高端市場,價格也不便宜,而實際上,這種定位并沒有實現,可以說,他們最初的市場定位是不恰當的。
經營行業短期化,國產手機廠商沒有重視研發和整體規劃的思路,對于產品應該何時更新換代,沒有清晰的認識,才會造成庫存嚴重等問題。而洋品牌的手機,是有整體的、長期的、規劃的,過去國產手機在低端市場取勝,是因為洋品牌沒有爭這個市場,它們在鞏固原有市場后,目前才開始逐漸從中高端市場向低端市場發展。
國產手機廠商在追求生產規模化的過程中,忽略了庫存增長的現實。有數據顯示,國產手機庫存已攀升至3000-4000萬部。即使僅以一部手機1000元的售價推算,國產手機行業庫存商品總額也要高達300億至400億元人民幣,這對于天天叫喊資金緊張的手機廠商來說,無異于背負上了一座大山。截至今年6月底,國產品牌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從去年最高時的47%跑到42%,市場份額下降5個百分點。“在整體銷售量和市場份額下滑的問題上,國產手機去年的戰略判斷失誤造成的巨量存貨是相當關鍵的原因。”興業證券分析師王金沿說。
提升戰略高度才是持久之道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近期國產手機總體市場份額下降并不意味著國產手機的普遍衰退,而恰恰是整體手機市場在前兩年的高速發展后,逐步走向兩極分化的一種體現。
一方面,那些在手機產品不斷創新的時候,新興市場出現機會時,卻因內部運作已積重難返而不得不沉默的廠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窘迫形勢;而部分新進入廠商由于缺乏研發累積只能在機遇出現時重走OEM老路,并且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上面,這種做法也相當危險。另一方面,那些在前幾年手機市場高速膨脹時,能夠沉著打好技術基礎,冷靜分析、把握市場機會,勇于創新的廠商,將有實力在接下來表現出更好的發展前景。
從今年4月開始,聯想移動開始成為國產手機的新領跑者。根據國內權威調研機構賽諾的報告,截至7月底,聯想手機市場份額已達5.1%(包含GSM及CDMA的總體市場),并連續數月牢牢占據國內第六、國產第二的位置。拍照手機、音樂手機、智能手機等技術含量較高的新產品銷售占比達到95%左右;產品的自主研發占比進一步提高到81.88%,確保了健康的毛利水平。出色的盈利能力不僅使其成為市場上為數不多保持健康運作的廠商,也為其奠定了市場新領跑者的地位。然而聯想移動并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或者會加速領跑,成為業內的熱點話題。
聯想移動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聯想手機的戰略是“加速領跑”,這種“領跑”不是某個或某幾個環節的領先,也不是一、兩年的市場份額的暫時的領先;而是要突破行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瓶頸、實現全面領先,從而將行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要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企業的活力和創新能力,長期領先。未來,聯想將不滿足于進入國內市場的第一陣營,而是要通過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在國際手機舞臺上實現更長遠的發展,做全球化的一流企業,打造全球化的一流品牌!
蔣教授指出,國產手機面臨的問題,要想解決,應該歸納到戰略高度,而不是營銷策略的認識。從競爭戰略來看,國產手機過去采取集中化戰略,打某一市場,比如二三級,甚至四五六級城市,而洋品牌手機一直在占領大中城市,也就是沒有形成直接競爭。而從目前的情況看,國產手機在中高端市場沒有打進去,而低端市場也在逐漸失守。國產手機試圖用的是現有的產品,打現有的市場,而實際達到的是以現有產品打原來沒有的市場,因為其主要消費人群是過去沒有手機的人,新的顧客群。所以現在應該對中低端市場有清醒的認識,把握到核心技術優勢,采用市場滲透策略而不是市場擴張或單獨某一款產品的開發。而市場滲透策略的關鍵在于改變原有產品的質量,關注其內在價值,因為對于消費者來說通訊產品的意義在于通話,也是鞏固陣地,對原有市場的把握。
鑒于目前手機市場供大于求,隨著產能不斷增長,行業投資風險日益加大,許多企業已出現虧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再次提示擬進入該領域的企業,一定要認真分析市場狀況和產業發展趨勢,充分認識投資風險。
業內普遍的觀點是,在國內手機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現狀下,手機行業以往超過20%甚至30%的高毛利率早已一去不復返,而家電企業在此時蜂擁搶灘手機業,顯然只會使競爭加劇,對企業的經營并不一定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