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端鋒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標志著我國的新農村建設進入了一個實質性的階段,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則標志著我國農村政策的一個根本轉向,即從“消滅農村”轉向了“建設農村”,這一轉向對我國農村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理解這一轉向,則需要我們對中國式發展道路有一個結構上的重新理解和判斷。
一、中國在當前世界(產業)體系中的結構性位置
在當前的學術討論中,有很多人對這一前提性問題缺乏應有的自覺,而是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歐美話語和主流范式的支配,從而極易導致對中國問題的隔膜和判斷的失誤。比如我們看到,改革開放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幾乎無一例外地受到了重創,像東北老工業基地、武漢和重慶等重工業城市,而與之相伴隨的是,東南沿海城市的輕工業(像電子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導致“產業結構的輕型化”,但問題是這些產業的生產線大多是從國外進口的,中國的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生產的是零部件,處于產業鏈條的末端,這就導致兩個問題:一個是中國企業所得收益只占總收益的極小部分,當然這是以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另一個問題是由于中國企業處于產業鏈條的末端,極易受到市場波動和經濟危機的影響,一旦發生經濟危機,處于產業鏈條上端的跨國公司會利用自己的優勢把經濟波動的負面影響轉嫁給處于產業鏈條末端的中國企業,從而危及中國的經濟安全。中國是世界上石油、銅、大豆等許多大宗原材料的“大買家”,卻沒有大宗原材料的國際定價話語權,要隨時無奈承擔國際市場投機漲價的風險,中國成為全球的加工、生產中心,但主導了生產,主導不了貿易,中國企業處于產業低中端加工生產環節,成為遭受境外企業、國際炒家兩頭夾擊的“三明治”。德國國家主義經濟學的創始人李斯特的深刻洞見可為我們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提供洞察力。李斯特所處的19世紀前半葉,是英帝國的時代,英國是世界工廠,提倡自由貿易,而李斯特早期也是亞當·斯密的信徒,主張自由貿易,認為只要有“看不見的手”就萬事大吉了,但當時的事實很快讓這位年輕的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經濟學家改變了看法。當時,英國的工業品像潮水般涌入了德國,大大擠壓了德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的生長空間,李斯特從當時德國的國家利益出發,提出了迥然不同于自由貿易學說的貿易保護學說,針對反對派的不同觀點,他區分了財富與財富生產力這一對概念,認為與英國進行自由貿易也能得到財富,但并不能得到財富生產力,相反恰恰是以破壞財富生產力為代價的,財富生產力主要是制造業,他認為制造業是一個民族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若沒有相對齊全的制造業體系,一個國家就很難說是真正自主的,所以,他建議當時的德國和美國這些相對于英國來說處于二流地位的國家,“關起門來搞建設”,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這些國家當時在不同程度上都采納了這一建議,并很快發展起來?,F在中國主流的觀點也會認為當前的世界產業體系給中國帶來了財富,這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中表現較為明顯,但這正是以逐步破壞中國的財富生產力為代價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新中國成立以來辛辛苦苦締造的重工業體系受到了重創,出現了所謂的“產業結構輕型化”,嚴重危及了中國的經濟安全和經濟自主。所以,我們應對中國在當前世界產業體系或結構中的位置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是中國現代化的約束性條件,也是中國問題研究包括農村研究的前提性預設,研究者應對之進行充分的討論,而它正構成了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性條件。
二、全球性的資源約束與中國發展
建設節約型社會成為中國經濟生活中的關鍵詞,其中的原因,需要我們以全球性的視野加以認識。1950年到2003年間,全球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提高了3倍,對燃料的需求提高了4倍,肉類需求增長550%,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400%。與此同時,全球GDP增加716%,商品交易量增長1568%,全球廣告費支出增長965%,出境旅游人數增加2860%。1950年全球共有汽車5300萬輛,而到了2002年增加到5.65億輛;紙張消費在1961年到2002年間增加了423%,房子越住越寬敞,汽車越開越豪華。世界上約有17.28億人過著這種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占全球總人口的28%。其中,美國有2.42億人,占全國人口的84%;西歐有3.49億人,占該地區總人口的89%;日本有1.2億人,占該國的95%;中國有2.4億,約占全國的19%;印度1.22億,占全國的12%;俄羅斯6100萬,占43%;巴西5800萬,占33%;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只有3400萬人,僅占地區總人口的5%。全球工業化發達國家中共有8.16億高層次消費者,占這些國家總人口的80%,一個美國孩子的消費相當于125個印度孩子的消費,如果全球63億人都來效仿這17億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那么全球的水、能源、建材、礦藏、土地等資源將不堪重負。
全球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提出這一問題以來,日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西方的綠色運動已經有了較大的影響,但正如以上數據所揭示的,最為關鍵的問題是西方發達國家消費了絕大部分的資源,美國人占世界人口6%消耗了35%的世界資源,所以,從資源約束的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就只能有一個美國,中國人(或者說絕大部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農民)根本不可能像美國人那樣過上高消費的生活。撇開道德價值不論,也許中國大多數農民就只能過另外一種生活,也就是賀雪峰教授所講的“低消費、高福利”的生活,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傳統儒家所主張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更大膽地講,當資源問題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時,人類歷史的拐點就可能出現,而傳統儒家所主張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會成為全人類的選擇。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資源瓶頸效應日趨顯現,戰略性資源約束日益強化,雖然資源獲取的全球視野已經打開,但對全球資源的“獲取能力”呈現弱勢狀態。
三、中國農村實現城市化的方式
歷史上的中國大部分時期處于農耕文明的時代,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同構,很多在外做官的人退休后都會告老還鄉,在外發財的人一般都會回家買田置產,這種葉落歸根的表象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懷。也就是說,中國的城鄉之間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是互通的。在19世紀中后期以后,由于開放通商口岸,近代意義上的工商業城市開始發展起來,中國的農民也開始到這些城市經商或務工,開始了其城市化的歷程。人類學家楊懋春在描寫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沿海地區村落的著作《一個中國村莊:山東臺頭》中對這一問題也有所提及,山東臺頭村在膠東半島,離青島很近,當時有很多人到青島做工或經商,但他們并不放棄在農村的房屋和土地,老婆和孩子一般在農村,這些外出的人也經常往返于城鄉之間,在農村完成勞動力再生產,楊懋春認為這樣一種方式要比他在美國看到貧民窟式的城市化好得多。當然有人會說美國后來基本解決了貧民窟式的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中國也應該“鼓勵農民進城”,不用擔心所謂的貧民窟問題,但我們同樣應注意美國在當時整個世界體系中的位置。一戰后,美國開始成為世界格局中的主導性力量,擁有大量殖民地,可以把本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負面后果通過戰爭和不平等貿易轉嫁給殖民地國家,其他早發的現代化國家也都擁有這樣的條件,而今天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具有這樣的條件,相反,中國在整個世界體系中生存空間不僅不可能向外延伸,還時時受到擠壓,只能自己消化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另一個因素是今天的中國擁有9億農民,遠遠超出任何一個早發現代化國家的農民數,所以,中國的農民問題,中國的城市化問題,更復雜,更棘手,中國農村問題有自己的特殊性,就像韋伯在《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中所講的,德國的農村問題有自己的特殊性,德國的農村問題與美國的農村問題根本不是同樣的問題。那么,由于中國農民人口基數的龐大,城市就業機會的有限,9億中國農民在短時期內是根本不可能從農村迅速轉移出去的,中國的城市化就只能走城市建設與鄉村建設并行的道路,讓農民工能自由往返于城鄉之間,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建設鄉村而不是破壞鄉村,待農民在城市里呆不下去的時候,愿意并且能順利回到鄉村,“力避貧民窟式的城市化”,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一個穩定器。
四、中國人的哲學觀即中國人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看法
當代中國,市場和資本的邏輯開始無所不能地改造著這塊古老的黃土地,貨幣開始制衡價值標準,消費主義借著廣告的轟炸似乎要蕩平節儉和樸素這樣的傳統美德,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被“與自然為敵”的觀念所取代,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越來越“麥當勞化”和“好萊塢化”,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即我們新農村建設的基點在哪里,是追求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還是走一條中國式的發展道路?
放寬歷史的視界,我們會看到,以市場和資本的邏輯為主導的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圍內占據優勢地位也不過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而中華文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占有明顯的優勢地位,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市場、資本和消費的邏輯只是近代以來被建構起來的一種意識形態,這種建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表現得最為徹底,那時的西方早發現代化國家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當時的西方學者就表達了他們對現代性的憂思。德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齊美爾在其《貨幣哲學》中就認為,貨幣只是實現人生價值和目標所不可少的橋梁,而人終究是不能生活在橋上的。而當代西方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和綠色主義運動則是對所謂的現代性的某種反動。我們也會看到,在我國的人民公社時期,節儉和樸素的生活方式成了主流的生活方式,當時的人們并不以其為恥,而是以其為榮,撇開成敗不論,它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邏輯在現實世界中的推演,讓我們看到了意識形態與主體性建構之間的關系,所以,筆者認為,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能夠被建構起來,那我們也應該有信心建構起另外一種邏輯,就是我們所講的新農村建設的內核。
所以,新農村建設并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建設,更為根本的是鄉村文化建設,即提高農民精神層面的收益,提高農民的主觀福利,這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最有意義也是最有事情可做的領域,梁漱溟先生也是主張從文化入手進行鄉村建設的,他是文化守成主義的代表,他所主張的現代化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位的現代化,他所倡導的實際上是儒家所主張的生命理念和生活方式,是迥然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注重文化建設的新農村建設與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是有共同之處的,都是想重塑另外一種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走中國傳統本位的鄉村現代化之路。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