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圣 王曉梅
10月22日,在我國廣西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一東盟博覽會和中國一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勝利閉幕,這標志著中國在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邁出了新的步伐。自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定以來,中國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開始出現“邁大步、看多步”的戰略轉變。2004年在老撾舉行的第八屆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標志著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ACFTA)進程的全面啟動。其后,我國在2004年和今年10月先后舉行了兩屆中國一東盟博覽會,促進了中國與東盟政界、商界的交流合作,促進了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有力配合了中央“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外交政策的落實,推進了中國與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中國參加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既渴望通過自由市場競爭獲益,又擔心自由市場競爭給自身帶來傷害。這種矛盾性使得各國一方面加強同其他國家的經濟交往,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競爭,另一方面,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在尋求與同處一個區域的國家實現一定程度的聯合與協調,確保本國經濟利益能夠得到區域經濟組織的保護,從而使世界經濟呈現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征。據統計,截至2001年底,在WTO注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就有170個,目前55%~60%的世界貿易是在貿易集團內部發生的。可見,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互相促進,互為因果,主導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進程。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世界大部分國家在采取積極措施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同時,又積極參加區域經濟一體化。這既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地緣條件加快自身的發展,也是為了更有效地參與世界經濟競爭。
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呈現出比較穩定和快速的特點。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的進一步擴大,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和交往將更加密切。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1547億美元,貿易依存度已經由1978年的9.8%上升到70%,居世界大國之首。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也使中國經濟的發展面臨著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尤其是一體化程度較高的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組織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只有融入經濟一體化之中,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為自己營造—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而提高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高層次上發展。
就目前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情況來看,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程度已經相當高,中國所在地區東亞的區域經濟合作已明顯滯后。在東北亞地區,中日韓之間的區域合作雖然區位優勢和經濟效益明顯,具有很好的合作空間和發展前景,但東北亞地區復雜的歷史糾葛和現實的地緣政治情勢使區域經濟合作一時很難有大的突破和發展。而在東南亞地區,由于中國與東盟的政治互信與日俱增,雙方之間的經濟融合進一步加快,因此,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筑在中國地緣經濟戰略中便處于優先地位。
中國與東盟經濟一體化的現實需要
對于中國與東盟來說,實現雙方的經濟一體化有著許多現實的需要。
1、有利于提高彼此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后,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不僅包括貿易投資部門自由化目標,還把政治目標作為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內容。因此,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有助于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政治、外交和經貿關系,使中國和東盟睦鄰互信的伙伴關系進一步深化,在國際事務中相互理解和支持。這不僅有助于中國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而且也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上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影響。對于東盟國家來說,也可以此加強自己內部的整合,提高自己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
2、東盟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金融危機的爆發和日本經濟的衰退使得“東亞奇跡”風光不再,東盟各國迫切需要對內調整產業結構,對外加強經濟合作。“9·11”事件使尚未從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的東南亞經濟又遭遇一次嚴冬。為了恢復和發展東南亞經濟,要盡快擺脫困境,必須減少對美國和日本的依賴,加強同中國的合作。而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加入WTO,將為包括東亞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合作機會。而東盟與中國特殊的地緣關系和文化聯系,將首先從中獲益。
3、有利于促進雙邊貿易合作與經濟增長。眾所周知,在開展雙邊經濟合作中,中國和東盟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近幾年,中國和東盟國家的貿易關系發展十分迅速,雙方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很強,擴大雙方貿易規模的潛力巨大。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進一步促進雙方的產業優勢互補和產業內的合理分工,使中國和東盟國家區域內貿易朝著更高層次的產業內貿易發展,從而消除各種貿易壁壘,雙邊的貿易關系將得到進一步拓展,彼此經濟發展的空間也將進一步擴大,有利于雙方的經濟繼續保持持續與健康的增長。
4、增強雙方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利于加快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步伐,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推動東亞乃至整個亞洲的各種力量進一步加強協調與合作,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目前,中國和東盟各國都對某幾個發達國家的市場依賴很強。一旦它們的經濟發生波動,出口乃至國內經濟都會受到嚴重影響。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所形成的市場規模很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雙方對發達國家市場的過份依賴。
中國—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存在的困難與挑戰
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乃至實現中國與東盟的經濟一體化是雙方為了適應世界經濟新的發展形勢所作出的戰略選擇。雙方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在貿易區的建立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困難與挑戰。
1、成員國關系的定位與協調。東盟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既有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又有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如老撾、柬埔寨等。這使得各自的發展目標和承受能力不盡相同,極大地限制了各成員國相互協調經濟政策的余地。一些東
盟國家擔心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之后,大量廉價的中國商品會涌進東盟市場,對東盟國家的一些工業造成沖擊,他們需考慮如何處理好促進區域內貿易與保護本國產業的關系,因此主張循序漸進,不宜過快。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既要考慮東盟的整體利益,又要根據東盟各國的不同情況發展雙邊關系,大大增加了運作成本。
2、雙方存在競爭,貿易依存度低。中國和東盟都屬于發展中國家,國與國之間、國內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產業階層及總體發展水平類似,產品存在同構性,基本處于相同的國際分工階梯之中,使得雙方在國際市場上一直存在著競爭。就中國和東盟的具體情況來看,比較優勢都形成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因此形成了出口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結構,這不僅不利于獲得貿易創造效應,而且在區域以外的第三方市場上形成激烈的競爭。從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伙伴結構來看,雙方的貿易依賴度還相當低。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貿易依賴度為5.2%,而東盟對中國僅有3.6%。目前雙方貿易還處于低水平狀態,不僅數量值低,而且多數產品仍為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低。
3、經濟利益的分配與平衡。區域經濟合作建立在區域所有國家共同利益一致的基礎之上。對于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來說,經濟利益的分配和平衡相對容易做到。如果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發展水平差異大,經濟利益的分配和平衡就顯得比較困難。在中國與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中,雙方或各成員國之間建立互利互惠的關系是雙方合作的基礎。但由于東盟本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會給區內某些國家特別是較弱的國家帶來損失。若區內缺乏對受損國家的補償機制,則會使它們在合作過程中采取消極態度,甚至為保護本國市場和民族工業而進行抵制。如何處理東盟各國內部的分歧和建區后的利益分配直接影響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后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就東盟整體來說,除新加坡之外,其他東盟國家的總體國際競爭力已經并可能進一步落后于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設計和實施關稅減免的進程和標準以達到利益平衡,對建立貿易自由區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4、區內需求不足。建立自由貿易區要求各個國家的市場容量達到一定程度。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將使區內擁有一個具有18億人口、2萬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和1.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超級大市場。但市場的擴大只是為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前提條件,最終能否實現還取決于區內專業化分工的程度和區內市場的現實需求。區域內的消費水平由區內各國國民人均收入水平決定。自由貿易區內只有新加坡和文萊屬于高收入國家,人口僅占0.19%。其余都屬于中下等收入國家,購買力有限。有限的市場容量使進口產品很容易對國內產業形成沖擊,從而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同時,市場容量有限使得中國與東盟各國都以美日為主要貿易伙伴。這種多區域外市場的嚴重依賴會削弱自由貿易區的凝聚力,且不利于談判各方將建立自由貿易區放到戰略地位看待。
5、東盟“大國平衡”外交戰略的干擾。東盟一向奉行“大國平衡”外交戰略,在大國之間制造力量平衡。東盟在與中國進行經濟合作的同時,也加強了與美日印等國的聯系,而這些國家出于各自戰略利益的考慮,也愿意與東盟展開了密切的經濟合作。于是,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后,區域內外涌現出了各種雙邊和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尤其是日本,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日本感到近40年來在東南亞的經濟主導地位將受到威脅。日本希望通過構建日本與東盟的合作框架,包括日本式的自由貿易區方案,建立更廣泛的緊密經貿關系,來平衡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這使東盟國家在參加區域自由貿易談判中提高自己的地位,要價過高。這種情況會影響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