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國鋒
經過近幾年幾次實質性的期刊整頓(省級以下政府辦的期刊要做到人員與政府機關脫離,財務與政府撥款脫離,發行與政府行為脫離)后,我國期刊數量已相對減少,保留下來的期刊因“三脫離”的原則而使自己的生存面對一個全新的客觀環境,如何能在這全新的、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就是眾多期刊社必須要認真解決的問題了。
前幾年,我國的期刊社因體制所限,大多依附于政府部門。“吃喝”有人負責,發行有人“安排”,作為期刊社的負責人,只要管好自己社里的人員就行了,至于期刊的運行(通常指的是社會效益),根本少有經濟效益的概念。正因為如此,期刊社領導可以不顧及人員編制是否超員,更不在乎在編人員水平如何,反正工資由上級負責發放。筆者曾在一家期刊社看到,光稿件收發就安排了三個人。問社長;“一個人能完成的事兒,干嗎非要安排三個人?”社長回答的干脆:“不這樣安排,二個人就沒活兒干。”
當然,在期刊社的人員工資及相關費用都由上級“承包”的辦刊環境下,期刊社是感覺不到生存的壓力的。近幾年來,我國期刊社的體制發生了質的變化,除省級以上的黨報黨刊仍由政府給予資金支持外,其余的各類期刊都要與政府脫鉤,成為名副其實的“以報養報,以刊養刊”了。
正因為期刊的大規模改革首先將經濟來源的渠道從原來政府支持改為自負盈虧,這使得期刊社的經營能力突現出來。眾所周知,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期刊要擔負起黨的喉舌的作用,其宣傳方向不能背離黨的政策,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生沖突時,首先應當選擇的是社會效益,在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考慮期刊社的經濟效益,這無疑就給期刊社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工作內容,刊社負責人要將大部分精力放到維持期刊社正常運營的方面來。
筆者作為一家經濟期刊社的社長,從工作實踐中深知,要使經濟期刊不因經濟問題而影響運營,須從改變期刊生存觀念上下功夫。
一、改變期刊社的用人觀念
期刊社要敢于在人員安排上有所動作。如將經濟期刊社的一部分人員以“待崗”的形式另行安排。現今,經濟期刊社面對的現實問題,就是確立用人觀念的改變,實現“因崗聘人”。對經濟期刊社的超編人員,可以為他們成立獨立運作的除工資外其余運作費用都靠自己解決的廣告公司,這種依附于期刊社的廣告公司,由于廣告發布需要期刊這個平臺,所以和期刊社的廣告業務被某些社會上的廣告公司買斷期刊廣告業務不一樣,期刊社為分流人員成立的廣告公司可以與期刊社靈活合作,有業務時就可以由廣告公司利用期刊社這個媒體平臺,無業務時仍可以由期刊社自行安排廣告。本社經這種人員安排上的改革后,使期刊社的編輯工作相對集中,對提高期刊社的辦刊質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另外,期刊社還有目標地安排員工去學校脫產學習,針對經濟期刊的辦刊需要,參加學習的人員既要學習管理知識,又要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期間,社里為其發放全額工資,由自己暫時負擔上學時所有的費用,拿到畢業證后,可憑畢業證報銷學費和書費,同時還可以參加社里的競爭上崗。當然,在競爭中的失敗者既可以選擇去上學,同時也可以選擇離去另尋更適合自己的單位。由于每次安排學習的人員都需要三或四年時間,所以也保持了期刊社里工作的相對穩定。雖說期刊社有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但隨時都有一種競爭的壓力在無形或有形地存在著。正因為有了這種壓力,雜志社的工作這幾年大見起色,無論是廣告業務還是發行工作,大家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取得的成績一年比一年提高。
由于有了人員安排上的政策措施,原來有16個人的雜志社僅剩下6個人。實際經驗告訴我們,雜志社的合理定員(編輯)并沒有必須規定的人數標準,只要社里的工作安排合適就行。實踐證明,打破期刊社人員安排上的舊有觀念,樹立新的人員安排思想,就可以使期刊社的生存適應能力得到加強。
二、改變期刊溝通中的觀念
近幾年的期刊整頓,使其生存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靠市場生存成了其主要存在方式。隨著生存方式的改變,期刊社與社會的溝通也必須改變以前舊有的觀念。
前些年,由于期刊社受政府或其相關部門的支持,其發行工作也同樣有政府部門的照顧,所以期刊生存根本不是期刊社的責任人管的事,只要有領導說過話的稿子,期刊社往往都會“遵照執行”,尤其象經濟期刊,上級部門又都是管理部門,從上下級關系上說“不發不行”,從經濟支持上說“不能不發”,況且經濟期刊的稿件往往內容“撞車”的現象很多,這樣就讓期刊的總編輯常常話語權受到限制。當然,這對整頓之前的雜志社,尤其是經濟期刊,都構不成生存的障礙。現在再用這種生存方式延續和發展雜志社就是不可能的了,因為生存環境改變了,所以,做為經濟期刊來說,其社會溝通中的觀念必須隨之改變。
1、必須堅持期刊的文章質量。用高質量的文章保證期刊在讀者中的認知度,這既是對廣大讀者負責,也是對作者負責,更重要的是對黨的事業負責。因為期刊必須起到黨的喉舌的作用,為黨的事業“搖旗吶喊”。只有這樣,才會使經濟期刊在發展中結交下真正的朋友,認可期刊的企業在給經濟期刊以經濟支持時,才會因為期刊的社會認知度而與經濟期刊保持聯系。那么,是否就此而忽視社會溝通的作用及不再顧及溝通中的相互關系呢?畢竟維系與社會上眾多企業的相互交往的關系,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該如何在保持期刊質量的同時保持與企業的友好關系呢?對企業主動投到雜志社的稿子,安排專門的編輯負責審稿。若稿子質量有欠缺,由編輯幫助作者將稿子改合格為止。做為經濟期刊,應當就不同的內容,結合多年對合作企業的實際情況的了解,有計劃地向他們約稿,這樣就可以使期刊和關系單位保持友好的發展關系。
2、學會利用經濟期刊的無形資產。本來經濟期刊做為一種媒體,是通過文章和廣告宣傳企業及改革經驗的。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期刊自然就成了文化產品,其在保持和發揮黨的喉舌作用的同時,必須體現自己的市場性質,既在自身做為媒體的同時,也要尋找相應的媒體為自己的社會形象做宣傳,借此擴大經濟期刊的影響,并借這種影響開展自己的社會公關活動。這種活動是可以為雜志社帶來經濟效益的,這種經濟效益是支持雜志社發展的先決條件,不容輕視。所以,市場經濟條件下,期刊的社會溝通觀念必須改變。
三、改變期刊社辦刊思路上的觀念
市場經濟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商品的優劣由市場評價,或說是由消費者決定。做為經濟期刊來說,它就必須通過讓讀者認可來完成以刊養刊的生存過程,如何以刊養刊,這就是我們經濟期刊必須要盡快解決的問題。而堅持辦刊思想觀念的改變,搞經濟期刊的大眾化,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大家經常聽中央臺的廣播,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可要問誰能說清楚什么是“房屋指數”、“什么是物價指數”,可能沒幾個人能說清楚,這就是為什么在我國的暢銷書中很少有經濟類書籍的原因。加之我們的一些經濟學家和研究管理的學者們,十分熱衷的是張口閉口的CEO、“核心競爭力”等時髦的管理名詞,不少期刊社又常以刊登這些經濟學家們的充斥著“洋思想、洋經驗、洋碼子”的文章為榮,甚至比著看哪家期刊社能“挖”來更多的“名人”的稿子為實力。其實,這往往使不少經濟期刊離廣大讀者漸遠,不少期刊:甚至還以這種“陽春白雪,曲高合寡”為獨特。殊不知,經濟改革是需要全國人民積極參與的,如果你的經濟期刊的文章總給讀者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自然就會被眾多讀者冷落,沒了讀者,你該如何生存。再者,經濟期刊絕不是僅辦給少數理論家們看的,而是眾多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管理思想、落實管理方法的企業管理者們,這也是經濟期刊的定位。同樣,經濟期刊要爭取到盡可能多的讀者,就必須要使經濟期刊走大眾化的路子。只有放下架子,才能爭得更多的讀者,經濟期刊的生存才會解決的主動。
經濟期刊大眾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文章內容要盡量結合實際把理論說透,語言應做到通俗易懂。②文章題目應明明白白,不要用那些讓人費解的“洋碼子”、“時髦詞”。⑧文章不要趕潮流,應踏踏實實做期刊。
相信,經濟期刊大眾化會極大地拉近期刊與讀者的距離,使經濟期刊的生存有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經營與管理》雜志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