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貴祿
黨和政府提出構建和諧社會,那么,作為民營企業家應該如何確定自己的位置,怎樣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筆者認為,其中重要的一點是要將“和諧”二字貫徹到企業經營實踐中,著力從五個方面抓落實見成效。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的原則,夯實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系都得到合理協調的社會,是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社會。就民企而言,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處理好企業內部的勞動關系,這是“和諧社會”的前提。從目前看,在民營企業勞動關系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比如有些企業壓低克扣工資、超時加班加點、福利待遇低下、不尊重員工等現象還大量存在,由此引起的社會不安定問題持續上升。因此,作為一名民營企業家,一定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時時處處尊重和善待員工,提高員工的政治地位;要依法建立工會組織,積極推進民主管理,保護員工的各項合法權益;要盡快建立健全勞動合同和勞動保障機制,為職工提供醫療、養老、失業等保險,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這方面,本公司這幾年做了一些工作,不僅成立了工會組織,而且從多方面盡量改善員工的待遇。單就工資講,我們實行了基本工資、基本工資加獎金、基本工資加獎金加技術特種工資三種工資制,獎金不封頂,貢獻大獎金多,基本做到了員工的收入和企業的收益同步增長。目前,榮民集團在編員工年收入最少也在8000元以上,最多的達10萬元,平均收入超過當地同行業職工的收入,增強了員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無論任何一個企業,當你善待員工的時候,員工才會拿出心來回報企業,真正實現“利益和諧”,形成“雙贏共同體”,才能不斷做強做大企業,為整個社會的和諧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第二,堅持“顧客至上,誠信為先”的原則,營造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有人曾問過我,說榮民集團為啥會保持穩定發展的態勢,我的回答只有八個字:“誠信為民、奉獻為榮”。我們把“誠實守信”看得很重,一直堅持以對自己、企業和用戶高度負責的態度做人、做事和經營企業。重合同守信用,嚴格履行質量數量標準契約。本著“寧愿少賣一套房子,也不得罪一個用戶,不失去一家人的信任”的誠信原則,公司實現了連續五年無大的質量安全事故、無大的違法違規案例、無信用失缺投訴,最終得到了用戶一致認同、信賴,企業始終保持了內部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經濟效益年年看好。由此,我感悟到“失信釀禍,守信孕福”。誠信既是企業發展之本,也是社會穩定和諧的起碼條件。仔細想一想,現在一些地方出現的不和諧因素,很多方面與不講誠信有關,比如,目前存在的侵犯知識產權、制造假冒偽劣產品、隨意撕毀合同、惡意坑害欺詐等現象,就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引起了群眾強烈反響和不滿。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所以,在全社會倡導誠信友愛,就顯得十分必要,而且是十分迫切。民營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理應把講誠信作為企業立足于社會的起碼義務,認真開展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以誠信為本、公平競爭的價值取向。增強信用觀念意識,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誠信經營準則、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風險防范體系,做到依法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不生產銷售不合格產品。堅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及時足額繳納稅款,自覺接受執法部門的監督管理,努力樹立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中的良好信用形象,做誠信經營的領頭羊,以實際行動構建和諧社會。
第三,堅持“義利兼顧,盡職盡責”的原則,積極創造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利條件。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里,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但很多民營企業家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往往舍不得花錢搞公益活動,認為那對實現利潤最大化,構建和諧社會沒有什么幫助。其實不然。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造血細胞,并不是簡單的盈利工具,它還承擔著“為營造和諧社會氛圍而服務”的責任。這幾年,我們在提高效益的同時,更多地關注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先后拿出400多萬元,投身扶貧開發、就業和再就業以及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為社會和困難群體做了30余種實事、好事,特別是為社會提供了3600多個就業崗位,為保持社會穩定盡了自己的一份責任,在不斷地善行義舉中,不僅使我們的思想得到提升,心靈得到凈化,進一步增加了對社會的一份親情、友情和愛心,而且也彰顯了榮民財富“善”的光輝,樹立了自己企業公民的較好形象。事實表明,作為民營企業,與社會融合度越高,為社會和人民盡職越多,就越能不同程度地消除一些人仇富的心理,化解不和諧因素,企業的基礎也就越牢靠,發展環境也會越好,這是雙向共贏的舉措。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中,民營企業家要多想想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應盡的社會義務,在國家的法律、政策框架下規范企業的各種行為,千方百計發展生產,多為城鎮失業人員提供就業崗位。要懂得感恩圖報,自覺納稅,主動支助社會困難群體和邊緣群體,多為公益慈善事業做貢獻。這無疑對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起到“安全網”和“減震器”的作用,也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更加和諧,企業才能興旺發達。
第四,堅持“攜手而行,合作共贏”的原則,努力創造同行業間內部和諧的小環境。市場經濟是一種智慧經濟,就一個企業和企業經營者而言,再精明也不可能對市場一覽無余,明察秋毫,只有相互團結合作,才能互相提高,共同發展,搶占市場制高點,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可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在民營企業之間,往往不是攜手而行,和氣生財,合作聚寶,而是在暗潮涌動下彼此對立,相互挑撥,明爭暗斗,甚至無中生有,極力中傷,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這也是影響民營企業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不利因素,應引起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多種手段,教育引導民營企業家理性地對待同行業,懂得“殺人三千,自損八百”這一道理,明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本事再大,渾身都是鐵也打不了幾個鉚釘,從思想深處真正確立謙虛和團結合作的心態。在這方面,我們是有切身體會的,如這幾年我們就與多家企業聯合,共同開發建設了“榮民購物商廈”和機械廠商住小區;正在西安建設的“榮民國際商務中心”、“榮民大酒店”兩大項目,也是采取強強聯合開發的辦法。合作就是生產力。通過這種聯合,達到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相提高,共同前進的目的。
第五,堅持“保護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保持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從陜北看,一些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無序開發建設,不僅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而且出現了地表沉陷、地面水滲、植被死亡等現象,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突出問題。不少地方群眾反映,河里的水不敢喝,甚至連莊稼都沒法澆,一澆就死,個別地方的居民早晨連窗戶也不敢開,因為外面的空氣比室內的還難聞。試想,這些問題不解決,群眾怎能對政府沒有意見,對企業怎能和睦相處,怎能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所以,民營企業家一定要以長遠的眼光認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把保持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作為最高行為準則,盡量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盡量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環境代價小的產品和產業,以此體現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社會效益,切實擔負起保護自然環境的道德責任。當然,也應承認,環保從短期看將增加企業的負擔,導致生產成本上升,但從長遠利益考慮,你占領了市場,贏得了群眾,獲得了信譽,企業將是最大的受益者。據統計,國內外許多企業品牌迅速發展壯大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始終堅持環保的信念,生產、產品使用過程均達到國家相關的環保標準,消費者使用起來放心,自然成為首選產品。從事房地產開發產業也一樣,你提供的商品房符合綠地、陽光等環保標準,就會供不應求。總之,一個企業在致力于環保事業的同時,企業也可以從中尋求到廣闊的市場前景,與國、與企、與民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