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20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七位。中國走的是一條趕超型工業化道路和經歷壓縮型過程,資源環境問題迅速累積,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人與自然的矛盾也日趨尖銳、緊迫。據世界銀行估算,中國1995年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的8%,據中國2001年西部生態狀況的調查報告,西部九省區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當年的GDP的13%。
“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是造成中國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根本原因。我國單位產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國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國的2.1倍,印度的1.65倍;我國單位產值消耗的銅、鋁、鉛、鋅、錫、鎳等有色金屬是日本的7.1倍,美國的5.7倍,印度的2.8倍;我國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為0.35,不足國外先進水平的1/2;資源、能源的高消耗,不僅造成效益低下,還帶來了污染物高排放。單位GDP排放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8倍,德國的16倍,美國的6倍;單位GDP排放二氧化硫是日本的60倍,德國的26倍,美國的6倍。2003年,中國消耗了世界鋼鐵總量的30%、水泥總產量的40%、煤炭總產量的31%,但GDP僅占世界的4%。單位GDP的環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生產效率的提高并沒有抵消資源投入和污染產出總量的增加。據世界銀行和國內有關機構測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有2/3是靠透支生態環境實現的。
我國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資源,3%~4%的森林資源,養活22%的世界人口,到2020年我國人口預計達到14.5~14.9億,經濟總量將達到35~36萬億,壓力比現在還要大。如果延續傳統發展模式,環境負荷將是2000年的3.6倍,僅二氧化硫排放量將超過環境承載能力1.6倍。我們的國土是難以承受的。中國的發展不會停止,也不能停止。如何使用有限的資源,使脆弱的生態環境承受住快速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呢?從中國的資源環境看,發展循環經濟有其必然性;從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看,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國內外的實踐表明,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對生態環境的免費使用必然達到極限。人類要繼續發展??陀^上要求我們轉換經濟增長方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并對被過度使用的生態環境進行補償,循環經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的變革和挑戰。傳統經濟是以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為特征,以人類征服自然為進步的標志,以支持當前發展和當代人經濟和利益的最大化為特征,以高經濟增長、高消費、最大限度的創造社會財富為目標,忽視生態環境的要求和限度,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線性發展模式;而循環經濟以人類與自然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為目標,在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內,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統一,是一種與生態系統類似的多層次的網狀閉環結構,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態型的生產和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一種公共財富階段的新技術經濟模式,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的最大化為目標的新的經濟形態。
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之一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
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之二是延長和拓寬生產技術鏈,將污染盡可能地在生產企業內進行處理,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排放。
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之三是對生產和生活用過的廢舊產品進行全面回收,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
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征之四是對生產企業無法處理的廢棄物的集中回放、處理、處置,擴大環保產業的資源再生產業的規模。
從實踐來看,循環經濟通??稍?個層面展開:
企業層面: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選擇清潔生產工藝,建立生產全過程的環境管理系統,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實現最終排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產品生態設計。
區域層面:區域內企業或行業間建立生態產業群落,上游企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作下游企業的原料,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在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化的服務業內實現廢棄物資源化。
社會層面:以生產鏈為紐帶,統籌規劃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實行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逐步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運用循環經濟理念調整、優化、指導城市的經濟結構、產品結構將是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