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4個世界環境日之際,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就我國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對策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表示,粗放型增長方式及環境法制不到位、環境保護機制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暢等因素,使得我國目前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從現在到2020 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環保工作的關鍵時期,要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以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核心,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解振華說,我國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環境污染十分嚴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重要河流與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農村地區的群眾仍在飲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威脅居民身體健康;工業危險廢物、城市垃圾的數量在增加,無害化處理設施的建設滯后;噪聲擾民相當嚴重。
——生態破壞問題突出。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以及天然草原退化仍然在擴展;森林生態功能退化;一些北方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其中黃河、淮河、遼河開發利用率超過60%,海河超過90%,大大高于生態警戒線(30%—40%),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華北平原出現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未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工業化進程中,造紙、釀造、電力、化工等行業將繼續發展,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難度加大;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長期存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大量的垃圾與污水得不到安全處置,工廠搬遷后土地污染凸顯,沿海地區高強度的開發加大近岸海域的環境壓力;農業面源和農村環境污染加劇;社會消費轉型中,電子電器廢物、機動車尾氣、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內裝飾不當等各類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趨勢;轉基因產品、新化學物質等新技術、新產品將對環境和健康可能帶來潛在風險,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危害加重。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營造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解振華說,目前全國660個建制城市,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6%,卻生活著5.24億人。城市是人口、經濟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環境壓力最大的地方。我國將以113個城市為重點,全面帶動城市環保。重點治理城市污水、垃圾和顆粒物特別是細顆粒物的污染;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轎車;優先解決油煙和噪聲污染。
解振華說,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加大政策措施的力度,徹底改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狀況,盡快實現環境質量的好轉,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全民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把環境保護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公開環境信息,推進公眾參與。
二是統籌規劃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的分割,進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規劃。根據各地的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區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增長方式,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節約意識和環境意識,宣傳循環經濟理念。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治理污染產業化。
四是強化環境管理。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根據環境容量或控制目標的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對排污單位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強化環境準入,嚴格執行重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建立嚴格的產業淘汰制度,將保護環境作為重要依據來制定產業政策,公布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淘汰名錄。
五是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堅持和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執法監管體制
六是完善環境法治。進一步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
七是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堅持“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合理確定城市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標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鼓勵污染治理產業化,促進專業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環境咨詢服務業市場化進程。
八是健全環境經濟政策。研究探索和運用有效的經濟手段加強環境保護。
九是加強環境科研和能力建設。開展環境政策法規、重點地區和重點環境問題、環保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及技術示范;加大環境監測、應急體系、宣教能力建設的投入;建立健全國家環境監測網絡。
十是加強國際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承擔我國保護全球環境的責任,樹立負責任的國家和政府形象。通過履約和國際合作,促進我國發展方式的轉變,完善有關產品和生產工藝的環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