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索薇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講過這樣的話:“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他這一論斷在中國正在上演。
2005年6月8日,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中國年會在中國深圳舉行。近300名國內外著名物流企業領導者和物流業專家共同探討物流業外來發展的方向。同日,國家發改委有關官員透露,我國將重點建設東北、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區等五大糧食現代物流通道,進一步推進糧食流通方式變革、盡快完成我國主要糧食物流通道的布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供應鏈已成商業領域最核心問題
歷來流通有大流通與小流通之分。大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總和;小流通——指內外貿,批發與零售。在全世界的物流發展中,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即傳統物流、配送物流、綜合物流與供應鏈物流。
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成為綜合國力重要標志。在國際上,像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整個物流成本在GDP的比重是10%左右,美國大概是一直在10%,有的時候達到9.9%、9.8%,有的時候超過10%,10.1%、10.2%。中國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根據世界銀行給中國的估算是20%左右。如果說我們現在GDP已經達到十萬億人民幣話,就是兩萬億物流成本。
據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2004年工業企業流動資產年周轉率為2.1次,流動資產年周轉率為2.6次,庫存商品周轉期為28天。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04年的抽樣調查,制造企業產成品存貨占銷售量的20%。企業的平均訂貨周期為20天。在組織生產過程中,從原材料入庫到投入生產平均超過15天,最高的要達二個月。這些指標與國際上的先進水平相差很大。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表示,中國物流業近年有了很大發展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中國物流業同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著20~30年的差距。
中國的企業家對供應鏈管理很不熟悉,但從總體講,已經起步。埃森哲中國公司的專家稱:“供應鏈已經成為中國企業首席執行官及高層管理人員明確關注的重要問題。事實上,在亞洲各國,供應鏈服務的市場需求正以23%的速度逐年遞增。”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柯斯汀·萊特娜女士指出:“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正迅速成為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商業領域中最核心的問題。”
企業未足夠重視“鏈條經濟”
經濟的全球化,加上信息化,使企業的運營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企業不可能生存在真空中,也不可能生存在固定的模式中。知識經濟、區域經濟、網絡經濟給企業以極大影響,現在還要加一個“鏈條經濟”,比如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服務鏈、資金鏈、信息鏈等等。企業往往生存在由縱向或橫向形成的各種鏈條中。
丁俊發指出,近幾年來,國內各地都在進行物流園區(基地)的規劃與建設,但真正做成功的,能夠作為樣板的基地實在是非常少。他指出,企業一直受到這樣一些問題的困擾:
供應鏈管理開始受到重視,但供應鏈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在加強企業管理方面,供應鏈管理名列第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對采購與供應鏈管理開始重視。但對供應鏈管理如何建立,建立什么摸式的供應鏈,本企業處于供應鏈的哪部分,以及當前抓的重點是什么,大部分企業相當模糊。一些企業把供應鏈只當成是一種從上游到下游的物流移動,是一種連接,并沒有當成一種戰略關系與增值過程,并沒有認識到是從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到最終用戶的網聯結構,而認為是一種臨時的短聯結構。
開始重視與供應商、分銷商的關系,但還沒有進到戰略伙伴關系。絕大部分的企業把供應商視為本企業商業運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設立了專業人員管理供應商關系。但價格因素仍是最主要因素,80%的企業認為客戶關系最為重要,是企業的衣食父母。許多供應商只停留在賣買關系上,并未進入生產領域與銷售領域,上下游企業追求的是自己的贏利,而不是共贏。經濟利益共同體還沒有真正建立。
實施采購與供應鏈管理戰略在實際運作中仍不理想。比如,采購計劃往往要用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的計算機軟件系統十分落后,采購后的訂單完成率達到95.9%,但準時交貨率只有89.6%。從收到訂單到組織生產平均需要14天,最長的需要50天。平均產成品庫存占銷售量的20%,有32%的企業產成品發貨前庫存要超過15天。
物流外包比例增加,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滿意度仍然較低。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供應鏈中不僅有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還包括物流商,第三方物流企業成了供應鏈中不可缺少的一員。但是一些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中,選擇外包的只占一半。在物流供需方面,一方面由于受“大而全”、“小而全”商業運作模式的影響,物流需求的攝放不快,有效需求不足。但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參差不齊,一體化服務功能差,有效供給也不足。除少數企業外,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客戶滿意度普遍不高,主要差距在于信息化程度、服務理念與一體化運作水平。
21世紀需要電子采購戰略
進入21世紀,物流產業一個最有影響的變革,是電子商務模式給物流帶來的變化,電子商務發展等于對整個物流進行了一個重新定義的過程,對物流所有的環節和所有的方面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網上采購也叫電子采購。2002年全球B2B網上采購額達到8234億美元,到2004年,已達到2.4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70%。2002年中國網上采購額10242億人民幣,其中產品類交易額4890億元,服務類交易額為5352億元人民幣,產品類交易額主要是B2B的采購交易。
有人預測,在未來10年,國際貿易額的1/3將通過互聯網進行。據了解,美國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三家汽車公司每年2500億美元的零部件采購全部在網上進行。國內的著名家電企業如海爾,著名的石油化工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著名的鋼鐵企業,如寶鋼,都在實施網上采購,并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海爾集團自1998年開始進行企業內部流程再造,成立物流推進本部,實行統一集中采購,采購人員從1000多人減少到100多人,供應商從2336家優化到840家,2002年,全球500強中44家是海爾的供應商。由于采購制度的變革,使1999年的采購成本下降5億,2001年下降7億,2002年下降10億。
中國的采購環境正在不斷改善
有關專家預計,2005年是中國物流業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以后5至10年內,我國將形成10個左右全國性的中國物流領軍企業,并開始走向國際。
現在是國際計委、發改委正在研究一個總體規劃,國家經貿委現在也到了發改委,正在研究物流發展的產業政策。財政部也在怎么給物流財稅政策,也把現代物流到十五重大工業項目,把物流專業作為專業也已經開始招生,已經成立研究會,信息產業部、國家民航總局等等都把物流業的發展提到議事日程,有三十多個城市做的物流的總體規劃,已經出現物流業的政策,應該講對物流業政府推動政策不小的。
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和促進全球采購商加大采購力度。目前已經和即將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按照入世承諾,有序擴大一般商品的批發、零售、物流配送等商業流通領域對外開放。已頒布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批發、零售貿易業列入鼓勵類;《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政府的管理行為和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經營行為。
(2)不斷改善商業流通領域的經營環境,為全球采購出口創造更加公平、透明并且可以預見的市場環境。
(3)鼓勵全球采購商在中國設立采購中心。對采購中心在出口退稅、商品檢驗檢疫、信貸標準、外匯管理、稅收政策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
(4)促進中國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國際競爭力。通過國家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推動出口企業提高商品檔次,使出口商品質量、服務等更加符合全球采購商的需要。
背景鏈接:
歐美日三方物流的比較
現代物流產業的興起是美國經濟發展中,企業市場化運作的核心體現。通過完善的合同法體系,工商企業用戶與物流服務提供者簽訂合作合同,不用顧慮物流市場的運作和商業秘密的泄露問題。用戶將貨物集運、庫存管理、條碼標簽、分揀挑揀、訂單執行等業務,包括售后退貨、修理更換、貨物回收銷毀以及電腦裝配等銷售渠道完全交付給物流合作戶,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日本物流產業的發展,體現出較強的政府主導作用。政府采取“流通據點集中化”戰略,在大中城市的郊區、港口、主要公路樞紐區域規劃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同時提倡發展“城市內最佳配送系統”,將城市內無規則的貨運要求加以匯總,實現混載配送,提高配送效率。此外,日本政府還提出了“綜合物流管理”的觀點,即把生產以及生產以前的過程,物理性的流通過程、售后服務、銷毀回收等全過程,設定為一個系統過程進行綜合管理,使日本物流業的現代化進程更進一步。
歐洲的物流產業與美日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歐洲的不同市場差異較大,不同市場對服務的要求不同。在法國、荷蘭和德國,提供精確的外包物流服務,重點在于技術性和供應鏈;在地中海國家,公共交通設施不如上述國家發達,服務的重點在于運輸和倉儲;在東歐國家,公共交通和通訊設施不發達,企業需要的第三方服務只是基本的運輸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