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初
危機
最新的全球FDI(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調查顯示,中國已取代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對FDI最有吸引力的國家。然而,在外商對華投資增長的同時,出現了明顯的獨資化趨勢:中外合資企業外商控股權明顯擴大;外商獨資全面超過中外合資合作;對華投資的外商紛紛將其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遷往中國。這一方面是對我國投資環境的認可,另一方面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
壓制國內廠商并擠占市場份額
外商通過并購企業、搶占市場,排擠產業內的我國企業,以達到占有市場的目的。外商以并購的方式大舉來華投資,導致處于困境的企業大量讓渡股權,低價甚至無償出讓品牌、原材料供貨渠道等無形資產,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資的門檻,并在極短時間內在同行業國內其他企業面前樹起了一個競爭巨人,使國內企業無法與之抗衡。
外商進入我國后,以技術、規模、資金等優勢筑起較高的進入壁壘,阻止我國當地潛在的進入者,并迅速占領了我國市場。在某些行業中,外資控股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資料表明,我國的通訊器材業、洗滌用品業、飲料業等特定行業的市場已被外資控股企業的產品基本占領。近年來,外商對華投資企業國內市場份額增長很快,對國內企業產生了極大的沖擊。
品牌流失阻礙優勢企業發展
先進的發達國家往往都具有一批明牌企業,如美國的可口可樂、微軟,日本的索尼、松下、東芝等。正是這些名牌企業帶動了其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我國企業的發展進程中,產生了許多著名品牌,但大量的國有企業為了解決資金短缺、企業效益不佳的狀況紛紛與外商合資的時候,國有企業的品牌不斷流失,逐步被外資品牌所替代。隨著外商對華投資獨資化趨勢的發展,將使國有品牌的流失速度加快。國有品牌的逐漸流失實際上是無形資產的流失,對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對于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還有一點,通過以往多年的競爭,我國已經形成一批有品牌、有競爭力,同時呈現出良好成長前景的優勢企業。但由于發展時間短和受國內整體經濟環境的制約,這些優勢企業與國際大企業的實力相比還有明顯差距。隨著外商對華投資獨資化趨勢的加強,使這些正在迅速成長的優勢企業面臨實力更強大的外商的競爭,處境困難,其中相當一部分很可能被迫尋求外方控股性的合資,作為求生存、求發展的途徑,從而打斷這些優勢企業向全球性大企業邁進的進程。
策略
鑒于外商對華投資獨資化趨勢給我國帶來的負效應,我們應對外商對華投資獨資化趨勢持審慎的態度,用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政策對這種趨勢加以引導,使其朝著有利于我國的方向發展。
構建規范監控體系
獨資形式可使外商的利益最大化,其獨有的跨國內部化交易及其避開監管和控制的能力向我國提出了挑戰。其中一個問題是:如何控制外商的“轉移價格”來避免稅收的減少。“轉移價格”就是外商內部銷售公司的價格,即公司一個分部向公司的另一個分部銷售時使用的價格,在進行內部跨國交易時,對交易的商品和勞務等進行價格操縱,將在低稅收國的分公司盈利提高,并將高稅收國的盈利壓低,以使外商的整體稅賦減到最小。所以,必須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建立監控指標體系,包括市場占有率、品牌擁有率、技術控制率和外資控股率等來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
發揮產業政策優勢并培育實力企業
隨著國際和國內環境的變化,外商越來越強烈地要求進入我國知識密集型行業尤其是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按照入世承諾,我國將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對外資開放。因此,要有效發揮我國產業政策的宏觀指導和調節作用,正確引導外商以合資、合作方式進入更多的具有吸引力的行業。比如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我國制定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通過制定鼓勵外商投資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拓寬外商對華投資的領域,外商對華投資的獨資化趨勢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這樣的經驗值得其它產業借鑒。
外商對華投資獨資化是一種整體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外商不再需要中國企業做伙伴,而是意味著外商將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選擇中國企業作為其合資伙伴,并以更加靈活的方式,來與中國企業建立“非束縛性”的伙伴關系。在外商獨資化的趨勢下,仍有很多外資愿意與中國伙伴合作,關鍵是中方伙伴的條件。比如要懂得國外企業的管理和文化,善于和外國人合作,特別是在觀念上對市場經濟有足夠的認知和把握,而不是過去那種依靠行政力量辦企業。因此,通過戰略重組和其它有效方式培育一批可以與外商合作的國內企業勢在必行。這樣的企業不僅限于國有企業,還包括那些制度規范、有實力的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