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近代以來,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在社會的文明化進程中,人們根據不斷的思考及總結,擬定了公司這種主體,以滿足社會生產、經濟生活的需要。在今天,公司已經成為社會的必需品。法律賦予公司法人有參加民商事活動的資格,然而在公司發揮重要作用時,公司擁有自然人一樣的權力嗎?法律對公司權利能力有什么限制?本文將系統論述這些問題。
一、公司權利能力因公司性質上的限制
公司作為創設主體,具有創造性、社團性,而不具有自然人的自然屬性。公司團體人格的基礎是抽象的財產集合體,而自然人人格的基礎是生命現象的人。在本質上,公司的團體人格決定了公司不可能享有自然人有自然屬性的權利。這些自然屬性的權力主要表現在自然人的生物性質形成的權利,公司法人不能也不可能享有。比如:公司不能享有自然人基于生命存在為前提的人格權,包括生命權、身體權、肖像權、自由權和隱私權等,公司也不可能享有自然人因其血緣親屬關系所生之權利,包括親權、配偶權、繼承權等。公司也不可能承擔上述自然屬性權利有關之義務。
二、公司權利能力受法律的限制
公司為法律所創設,公司的權利能力也為法律所賦予。由于公司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大影響和作用,為保護整體利益,公司法人的權利的具體范圍受到法律的限制。不僅受到公司法的限制,也受到相關法律如民法、證券法、破產法的限制。
(一)對公司權利能力期間的限制。公司權利能力始于公司成立、終于消失。即公司只有其成立后、消失前的存序期間內具有權利能力。與自然人不同,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自然人的出生、死亡是自然現象,而公司的成立、消滅卻是人的行為所致。具體的成立時間、消滅時間各國法律有不同規定。我國《公司法》第27條、95條規定“公司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公司成立日期。”《公司法》第197條規定“公司清算結束后,清算組應當制作清算報告,報股東會或者有關主管機關確認,并報送登記機關,申請注銷公司登記,公司公告終止。”可見,我國以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公司成立日期,即權利能力起始時間,以注銷公司公告的時間為公司終止時間,即權利能力終止之時。所以公司只有營業執照簽發之日到注銷公告之日的期間內享有權利能力。此外,如果公司因違法行為而被登記機關吊銷營業執照的,公司則在公告吊銷之日喪失其主體資格,從而導致公司權利能力終止。然而,在公司的設立階段和清算階段,公司的權利能力怎樣?對于設立中的公司而言,通常認為其不具有公司的權利能力,不得以公司名義從事活動,其內外關系均適用合伙的有關規定。那么,股東或發起人對于公司設立期間發生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除非事后得到公司追認。處于清算期間的公司,由于其主體資格即將喪失而又未喪失,因此國家為了保護債權人和交易相對人的利益,對清算期間公司的權利能力加以限制。如果不加以限制,清算期間的公司在交易活動中,欺騙交易相對人與其從事交易,而其自身又無交易條件與能力,即對交易相對方造成損失。因此,我國《公司法》第195條規定:“清算期間,公司不得開展新的經營活動。”可見我國清算期間公司只能在清算事務范圍內享有權利能力,不能從事清算事務之外的活動。
(二)對公司成為合伙企業合伙人的限制。設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在我國公司即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們都以有限責任為前提。股東投資于公司也是以有限責任為前提。而公司一旦成為其他企業的無限責任成員,無疑加大了投資風險,打破了公司作為風險的屏障,將損害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在我國不存在無限公司和兩合公司,承擔無限責任的企業只有合伙企業。而《民法通則》和《合伙企業法》均規定合伙僅指自然人合伙。因此在我國,公司法人是不可以成為合伙企業合伙人的。
(三)對公司轉投資的限制。我國《公司法》第12條第一款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并以該出資額為限對所投資公司承擔責任。”我國允許轉投資是因為轉投資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但由于公司的資本維持原則,為了保護公司資本的充實,以滿足自身生產、經營的需要,同時有充裕的資產對外承擔責任,有必要對其轉投資總額加以限制。很多國家對公司轉投資總額都有限制。如果不對轉投資總額加以限制,公司若將大部分資金轉投其他公司,自身生產經營便無法進行,也不符合公司設立的目的,自身公司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有必要對其轉投資額加以限制。我國《公司法》第12條第二款規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計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百分之五十,在投資后,接受被投資公司以利潤轉增的資本,其增加額不包括在內。”可見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公司的轉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百分之五十,同時還規定了公司轉投資最高比例限制的兩個例外:(1)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不受上述比例限制。這種規定是由于投資公司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其作為公司的目的便是投資,所以無限制必要。而國務院規定的控股公司則是因其特殊地位決定的。(2)公司在投資后,接受被投資公司以利潤轉增的資本,其增加額不包括在投資總額內。這是因為公司所接受的利潤轉增為資本實際上是投資公司獲得的股息收益,并非投資公司自身資產的輸出,與資本維持原則無關,無限制必要。
(四)對公司借貸、但保等行為的限制。公司的借貸、擔保等行為都涉及處分財產。處分財產的行為關切股東的利益,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影響公司的存亡。公司的借貸影響公司財產的充實與否,從而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公司的擔保使公司的財產處于不確定狀態,可能導致公司資產的流失。根據公司資本維持原則與資本確定原則,公司不能隨意借貸、擔保。為了更好的維持公司的生產經營,保護股東的利益,有必要對此加以限制。各國公司法對公司的借貸、擔保都有限制。我國《公司法》第61條規定“董事、經理不得挪用公司資金或者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本為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公司法主要限制了董事、經理的私自處分行為,保護了小股東的利益,也保護了公司的利益。
三、公司權利能力受公司目的范圍的限制
公司目的范圍就是公司所從事營業活動的范圍,既經營范圍。那么,能不能取消公司經營范圍這一限制呢?是不能的。確立公司目的范圍有重要意義:其一,使投資者知道其所投資資金的使用范圍即風險承擔范圍。只有在確定這一點后,投資者才會投資。其二,使董事、股東知道其行為的界限,董事、股東只能在經營范圍的界限內管理公司事務。其三,使交易相對人知道其交易是否在對方的交易范圍內,增加交易安全。
我國最近出現了規定“越權行為”并不當然無效的趨勢。我國《民法能則》42條規定“企業法人應當在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49條規定“超出登記機關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法定代表人也要承擔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公司法》第11條規定“公司應當在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然而,由于交易的頻繁,不可能每個交易相對人對公司的行為是否超越目的范圍有所了解,而這種行為又一概無效的話,極不利于保護交易相對人的利益,限制了公司的活力,降低了交易效率。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明確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的除外。”可見,我國現在立法和司法解釋中對公司超越經營范圍實施的行為,區分為兩種:當其超越經營范圍實施的行為屬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禁止經營的范圍時,屬無效;當其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只有不在核準經營范圍內時,則不應認定其無效,當屬有效。
(作者單位:西北有色地質機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