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麗

近一二年,改裝車群體呈上升趨勢,追求個性、講究時尚也表現在他們的愛車上。每當這幫人聚到一起,他們會對自己的愛車裝什么樣的天線、用什么音響、裝飾什么圖貼……津津樂道,改裝經驗成了廣交朋友的一種獨特方式。有關部門應該順應市場的需求,讓這些汽車發燒友也能“心想事成”。這也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第四個年頭時汽車產業相關企業應該正視的課題。
“改裝族”的個性化特征
熱衷于汽車改裝的群體相對于普通在用車消費者來說是個不大的數目,在北京也就20萬人左右。他們數量雖少,但影響力卻很大,而且增加的趨勢十分明顯。這部分人按對車輛改裝的需求程度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癡迷的“發燒友”。這部分人很專業,把車看成自己的“另一半”,對車相當熟悉,包括工況、發動機、音響等。說起改裝設想來頭頭是道,而且有經濟實力,能把改裝的夢想變成現實。這群人追求時尚,喜歡挑戰,有主見,動手能力強,生活比較另類。
第二類:追求“回頭率”。這部分人對車況一知半解,相應的對改裝的要求也沒有第一類人那么強烈。但求新求變的心理讓他們不滿足現有的車況,于是換個“火花塞”增強點動力,裝個“排氣筒”找找“跑車”的感覺。改裝費用要求適中,有動感,視覺能“煥然一新”即可。這部分人表現欲極強,不拘于現狀,善于創新,他們在改裝車人群中屬于多數,可占60%以上。
第三類:陶醉的“自我派”。這部分人只對車的外觀動腦筋,從嚴格意義上講不屬于“改裝”,只能叫“裝飾”。在車身上五顏六色的貼個“紙貼”,或加幾根天線,天線上裝點小彩條,尋求飄逸的感覺。這部分人對車的結構不太了解,收入不高,年輕人居多,喜歡與眾不同。
變“堵”為“疏”,理順改裝車流程
1.定標準,規范改裝車市場。據天龍汽車汽配城的金順達裝飾店經理譚金介紹:“現在來給車做改裝的人熱情很高,但怎么改?基本上都沒有一個整體的方案。有些車主憑個人喜好,單獨追求大馬力,不考慮整車的協調性、操作性和安全性,往往留下事故隱患。希望相關管理部門加強正確的引導。”賣方市場的最大特點就是消費者說了算。既然有人對車的改裝“情有獨鐘”,不如順應市場需求:明示能夠開展此業務企業的入門資格;出臺“大改”或“小改”、“改內”或“改外”的系列套餐標準,針對消費者求新求變的心理,從多角度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
2.售前改裝,推行按“需”造車。有人說,21世紀是“個性化”的世紀,改裝車體現了車主的審美情趣和個人愛好,滿足需求就得抓源頭、規范改裝車市場,由廠家的改裝車部或改裝公司接受消費者的“個性化訂單”,實行“特車特價”。根據整車的制造原理,結合消費者改裝的意愿,生產出一輛輛個性化的汽車,既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又占領了市場掙得了利潤。一汽大眾已率先在全國推出個性化訂單,奧迪A6占了先機。
3.事后改裝應“有章可循”,滿足對車的個性化裝扮。就汽車產業的規律而言,批量生產是現代大工業的特征,滿足消費者對車個性化的需求只能因人而異、因車而異。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決定了對車型內外要求的多樣性。據了解,目前改裝車的范圍一般在燈光、天窗、音響、前后保險杠、車身漆、排氣管等方面,改裝費用從幾千到十幾萬元不等。“美女經濟”可以轟轟烈烈,"改裝經濟"同樣也能大放光彩,抓住了機遇就贏得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