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方 陳夢濤
[摘要]科學發展現由最初的經濟增長論發展到可持續發展觀;與之相適應,企業財務目標也經歷了由利潤最大化到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演變過程。本文試圖通過對兩者的發展過程的分析,揭示其內在的邏輯關系。
一、科學發展現的演進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發展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世界各國致力于戰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人類在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跡的同時也引發了生態惡化,如:能源短缺,失業人口劇增,兩級分化嚴重,社會動亂頻繁等一系列嚴峻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避免的現象?發展究竟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思路?基于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先后形成了以下發展觀。
(一)經濟增長論。(發展=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以后)該理論依據于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研究發展中國家怎樣追趕發達國家,把國內生產總值(GDP)當作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尺度,認為實現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而經濟發展量的增長則是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第一標準,把發展單純歸結為物質財富的積累,結果造成了分配不均、兩級分化、社會腐敗、環境污染、社會動蕩等五大問題,在有些國家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甚至是“負發展”的現象。
(二)增長極限論。(發展=經濟增長+社會變革的發展觀,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以后)該理論在肯定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上,更多地注意到發展中質的變化,認為發展不只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包括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雖然這一發展觀沒有考慮到后代的發展空間問題,但它比單純追求經濟發展的經濟觀要全面成熟些,它不僅看到了經濟增長的有益面,同時也看到了經濟增長帶來的負效應,表明人們的發展觀開始由單一性、片面性向多元性、全面性轉變。
(三)循環經濟發展觀。(發展=合理+可持續的發展觀,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循環經濟一詞,指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所構成的一個大系統,在資源的投入、企業的生產、產品的消費過程中,要把消耗的資源依靠生態性資源循環發展。該理論的提出,使得生產的投入最少地破壞資源,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體現了新的經濟觀;強調自然資源也應該形成循環,體現了新的價值觀;把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利用科技促進科學技術、自然、生態的自然修復,體現了新的生產觀,即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提倡適度消費,層次消費,體現了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發展觀雖然僅僅是從經濟的層面考慮發展,沒有解決給后代人留下必需的發展空間的問題,但是它為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多次開發資源打開了窗口,無疑是一種進步。
(四)綜合發展觀。(發展=以人為中心+社會綜合發展的發展觀,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該理論把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與經濟的合作作為主題,強調的是經濟與政治,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應該是“整體的”“綜合的”和“內生的”,提出發展應以人的價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社會每位成員的全面發展。顯然綜合發展觀是人類發展觀的又一大進步,它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創造了前提條件,但它也有局限性:只關注我們這一代人的利益,而忽視了后代人的發展空間。
(五)可持續發展觀也稱科學發展觀。(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以人為本,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該理論肯定了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只有發展才能使人擺脫貧窮,所以各國政府。必須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揭示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提出環境保護需要技術資金,環境保護的好壞也應該成為衡量發展質量的指標,發展的可持續性取決于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性;提出了代繼公平的問題,認為后代人和我們享有同等的生存權,在代際公平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代內公平的概念;發展中國家應當對環境的治理負更多的責任,發達國家對環境的治理盡更多的義務。總之,該理論強調以未來的發展規范人類的行為,換句話說,要使發展成為理性的。
二、企業財務目標的演化
企業財務目標既是財務管理理論框架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財務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制度的變遷而發展,財務目標的確定取決于企業價值導向,企業價值導向的發展又演繹著財務目標的發展。企業的價值導向經歷了從股東利益向相關者利益演進的過程,與此相適應,企業財務目標也經歷了由利潤最大化向實現企業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發展過程。
(一)股東至尊的價值導向。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前,企業的價值導向是面向股東的,認為“股東至尊”,學界、商界和公眾普遍流行的看法是,企業的一切組織活動圍繞著股東利益開展,董事的權力只有在為了實現和維護股東的利益時才能使用。作為企業價值導向的具體體現,此階段的財務目標也以股東利益為主體而提出,如利潤最大化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這種財務目標的主要根據是資本強權理論和股東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統一理論。資本強權理論認為,資本的專用性、非流動性、稀缺性和信號顯示功能等,決定了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和所有權”天然地歸資本所有即股東所有,“資本雇用勞動”是最合理的企業制度,因此企業財務目標自然也應當視股東利益為基本取向,追求利潤最大化。股東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統一的理論則認為,最大限度地為股東賺取更多的錢,就能極大地增進社會福利。換句話說,為股東賺錢與社會責任之間,沒有任何沖突,只有管理者把股東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每個人最大限度地受益。這種理論帶有濃厚的單邊治理的色彩,忽略了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這些利益相關者就是目前主流經濟學中所關注的“真實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出資者、債權人、職工和政府),“即使在美國這樣極端的市場經濟社會里,許多人也認為單純追求股東價值都過于狹窄和冷酷無情,不管股東價值如何度量,我們都需要一種推進公司管理的新方式,這種方式基于以下認識:公司不僅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且是將不同利益者群體寓于其中的組織。”
(二)企業價值導向的過渡爭論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后期,是企業價值導向的一個過渡爭論階段,由于30年代經濟大蕭條,誘發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關于公司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的學術論戰,人們開始對“股東至尊”的企業價值導向產生質疑。企業到底是誰的?公司經理人員應該對誰負責,應該對他們承擔哪些責任,公司的目標到底是什么等等。人
們開始關注企業除股東以外其他相關者的利益,并在1939年美國著名的Petter.Letton法案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體現了關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使人們開始接受相關者的價值觀念。不過,從總體看,股東價值取向的觀念仍然居主流地位,法律認可的仍然是正統的股東本位主義的觀念。
(三)相關者利益的價值導向。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美國由于“敵意收購”運動及其對企業利益相關者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使股東利益最大化受到了挑戰,那些一直主張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們紛紛改變了自己的立場,轉向利益相關者觀點。相關者利益導向的企業財務目標是以共同所有權理論,托管責任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為基礎的。在現代社會,企業的經濟本質是“一個難以被市場復制的專用性投資的網絡,是一種治理和管理著專業化投資的制度安排”,“公司并非簡單實物資產的結合,而是一種法律框架結構,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業的財富創造活動中做出特殊投資的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按照共同所有權理論的觀點,既然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的專用性投資締結的合約網絡,那么其財務管理目標就不能只考慮股東的利益,而應當涵蓋所有向企業提供專用性投資的利益相關者。托管責任理論的代表人物約翰·凱解釋,“公司是一種社會組織,擁有社會責任和公共利益”。公司董事會的成員是公司資產的受托管理人,而不是股東代理人,他們的職責是保護公司的資產,并公正地平衡各種利益關系,他們所關注的“是利益相關者群體——投資者、雇員、供應商、顧客和管理者等的廣泛利益,而不是僅關注其中的某一類”。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董事作為公司各類利益關系者的受托管理人而積極實施利他主義的行為,以履行公司在社會中的應有角色義務”。因此利益相關者導向的財務理論否定了“股東單邊治理是最優治理結構。的傳統觀念,強調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企業財務治理與管理的多邊治理結構。
三、科學發展現與企業財務目標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經歷了由利潤最大化到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演變過程,其關注的重點由單純的經濟增長轉變為關注人類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與此相適應,企業財務目標也經歷了由利潤最大化到相關者利益價值最大化的轉變歷程,由單純追求股東利潤到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平衡,表明“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公司的目標都在實現相關者的共同利益(也即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由此不難看出,作為指導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發展戰略的科學發展觀,在經濟領域中最明顯,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影響了企業財務目標的價值選擇,這是因為企業是國家經濟的命脈,而企業財務目標是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綜合反映,是企業的中樞神經,是各種利益關系的焦點,所以掌握了企業財務目標,就等于控制了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財務目標轉向相關者利益,體現了對利益關系的平衡需要遵守公平和正義原則,需要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結合,“與公司活動有著利益關系的不同群體——工人、顧客、當地社區等等應該得到與此相稱的準所有權”。企業要為各利益相關者服務,而不僅僅是為股東服務;企業的利益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而不僅僅是股東的利益;每個利益相關者都有平等機會分享企業所有權,而不是把企業所有權集中地分配給股東,這正是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思想所在,是構建和諧社會所要達到的目的所在,其最終結果是使構成社會的各方,參與社會發展的各方都能獲得雙贏互利,而不是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獲得利益。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社會進步的總體方針,企業財務目標是引導企業生存發展的具體目標,二者是一般與個別,抽象與總體的邏輯關系。所有的具體目標都必須服從整體目標,而具體目標又是圍繞總體目標制定的,因而,“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根本不同,你能側量具體目標,但不能測量總體目標,一個最后的總體目標,是一種哲學力量,正是我們整個行動的先驗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