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東亮
[摘要]成本管理作為一種現代管理方法,是通過對企業資金耗費及價值補償過程進行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成果,挖掘潛力,節省勞動耗費,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一種管理方式。但是,一些國有企業成本管理意識還比較淡薄,成本管理人員素質偏低,缺乏現代化成本管理手段,致使企業成本信息失真,存在很多問題。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成本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成本管理歷來倍受企業管理者的重視。但在一些國有企業的實踐中,其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現代成本管理的推行。
第一,宏觀成本管理體制不完善。很多企業在成本核算上隨意性很大,人為調節資料,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而且長期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控制,這是當前企業成本管理弱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目前國家指定的企業經濟效益考核和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中,反映成本指標的數量、權重明顯偏低,致使成本對內涵效益的主導作用不能明顯表現出來,不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解決企業面臨的困難中,采用租賃、拍賣、兼并、破產等“外科手術”多,而真正著眼于加強科學管理,建立成本管理運行機制,從企業內部管理解決問題的“內部治療”少,這種“重外輕內”的傾向,也是嚴重影響建立企業內部成本管理運行機制的因素之一;第三方面,由于主管部門監控不力,使宏觀管理流于形式,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壓力和動力。
第二,企業經營機制不健全。企業在轉制過程中,舊的機制被打破而新的機制尚未建立,出現了一些管理上的“空白”,使企業經營活動無章可循,客觀上削弱了成本管理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不再直接下達成本計劃指標,使企業失去了外部成本壓力;企業內部成本自我約束機制、激勵機制尚未健全,過分偏重于效益總量,忽視效益質量;承包經營責任制并未將成本水平高低與企業及經營者的利益掛起鉤來,股份制改造未取得其應有的效果,從而使企業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成本管理運行機制。
第三,成本管理在內容上仍局限于傳統成本觀念,只重視產品生產過程的成本管理,忽視全面成本管理,造成企業非制造成本失控,總成本水平直線上升;在方法上許多企業只有事后成本分析,缺乏事前成本預測和決策,事中的成本控制和調節也不及時,現代管理會計中成本性態分析、本量利分析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成本管理責任不明,企業內部責任會計制度不完善。
第四,成本效益意識淡薄,成本管理人員素質偏低。企業目前成本管理工作僅限于少數財會人員,其他部門和人員認為與自己無關,而成本管理人員素質低、視野狹窄,只抓事后的核算,忽視成本預測與控制。而且成本管理基礎工作薄弱,成本管理責任制不健全。企業只注重進出廠物資管理,忽視工序間計量,導致消耗數據不準,使成本管理工作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
第五,受傳統成本管理觀念的束縛。多年來,我國企業在成本管理方面已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采用定額成本管理法對材料、工資、費用等進行控制;實行成本技術分析,推行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等。這些方法曾對企業提高經濟效益起到過積極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這些經驗已顯露出了許多局限性,比如:它只注重在生產領域的成本分析,忽略了事前預測和決策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就必須涉及流通領域;要在市場中提高競爭力,就要對其產品不斷創新,不斷提高其質量,也必然涉及技術領域。但由于人們受傳統成本管理觀念的束縛,往往很難涉及到這些方面。
第六,成本管理意識還比較淡薄。重產值輕效益,重投入輕產出,重攬輕管,以包代管,負盈不負虧的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有些項目經理和施工隊領導只講生產,不講成本,只重視產值、工期,不重視成本核算和質量、效益。因而形成只關心產值指標,不注重成本指標的怪現象。有些企業領導對開展責任成本管理重視不夠,組織不力,工作還停留在一般的號召和文件轉發上,職工對責任成本核算知識知之甚少,只干不算,沒有充分調動職工參與成本核算的積極性,使成本管理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第七,工程項目預算分割滯后、過程控制不嚴、經濟關系不順、責權利結合不緊、上交指標比例測算核定不科學、考核依據不充分等。上級對下級(項目)的考核偏重于產值和上交款的完成情況,而忽視經濟效益,造成潛虧。管理機制存在缺陷,一些企業缺少自己的作業層,主要靠分包來完成工程任務,自己只掙點管理費,造成企業效益流失。
第八,經濟核算的基礎工作差,成本管理制度、辦法不健全,成本核算資料不規范、不完善,成本核算工作流于形式。同時,隨著核算的不斷深入,工作不斷細化,核算人員不足、配合不好的弊端日漸突出。
上述問題的存在,與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要求很不適應,影響和制約著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根本的是要抓管理,練內功,為企業增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