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芬 葉梅萍
電療在疾病的康復保守治療中可起到多種作用,是較為有效和常用的物理療法。包含有中波電療、短波電療、超短波電療、間動電療、微波電療、離子導入療法、感應電療、音頻電療、干擾電療、經絡導平治療等,根據其應用電流的情況,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低頻電療法:
1.離子導入療法:應用直流電向體內導入各種中西藥物,用于治療頸椎病、腰腿痛及其他骨科勞損性疾病,有一定效果。這些藥物包括鹽酸普魯卡因、碘化鉀、陳醋、冰醋酸、威靈仙以及其他的一些中藥等。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頸項腰背肌肌肉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使用直流電陳醋導入或陳醋加威靈仙同時導人,對緩解疼痛、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而對于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不明顯,對于腰椎管狹窄癥療效也欠佳。
2.感應電療法:感應電流對神經有顯著的刺激作用,可使肌肉收縮。在一定強度下,使人發生像螞蟻爬行樣的感覺,強度增大有針刺感或痛感,短時間作用有興奮作用,長時間作用有止痛作用。適用于知覺障礙、末梢神經麻痹、肌萎縮、小兒麻痹癥等。
二、中頻電療
使用頻率為1-100千赫的正弦交流電做治療的方法。有低頻率調制的中頻電療法(包括干擾電療法和正弦調制的中頻電療法)和不調制的音頻電療法。中頻電流無陰陽極之分,因此不產生電解作用,不損傷皮膚。與直流電相比,可用較大的電流強度作用到較深的組織。治療后局部皮膚痛閾提高,有良好的鎮痛作用。
1.低頻調制中頻電療:具有低、中頻兩種電療的特點,有明顯的止痛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可使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溫度上升,能治療關節炎及軟組織損傷、頸椎病和肩周炎、骨化性肌炎、肱骨外上髁炎、慢性關節肌肉風濕癥、坐骨神經痛、周圍神經損傷或炎癥引起的神經麻痹和肌萎縮等;對胃下垂,習慣性便秘等胃腸平滑肌肌力不足的疾病也有較好的效果。
2.音頻電療:有明顯鎮痛、促進局部血循環和淋巴回流等作用。臨床上常用以松解粘連、促進瘢痕組織軟化和消除瘢痕瘙癢灼痛等,治療手術后遺癥、腸粘連和外傷后遺癥。在音頻電療的電極下加一藥墊,藥墊內浸有10%碘化鉀溶液。碘離子有軟化瘢痕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好。
三、高頻電療法
用高于100千赫的交流電治療疾病的方法。
1.共鳴火花電療法:頻率在150-1000千赫的一種斷續性減幅振蕩電流,無明顯溫熱作用,也無肌肉收縮作用。常用的電極是玻璃電極,內含少量氬氣,治療時由于氣體被電離,產生青紫色光,并吱吱作響而得名。適用于治療頭痛、神經痛、脫發、耳鳴、局部瘙癢、凍傷、潰瘍、雷諾病、神經衰弱、失眠等。
2.超短波療法:在超高頻電場作用下,人體內除了離子移動之外,主要是組織細胞的分子隨著高頻率電場產生電磁波的改變發生振蕩,在組織內產生溫熱效應。開始毛細血管充血,隨之大血管擴張,組織的血液供應得到改善,能促進胃液的分泌,加強免疫功能。小劑量超短波對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治療時電極無需接觸皮膚,適應證廣泛,如耳、鼻、喉、鼻旁竇、皮膚軟組織和關節、內臟的炎癥,以及肌痛、關節痛、神經痛等,都可用此法治療。
3.微波療法:比超短波的波長更短的一種電磁波,與超短波相似。主要利用它的溫熱作用,人體內離子移動和組織分子振蕩生熱。人體經微波輻射后毛細血管呈現現持久的擴張,血流量增加,所以微波能改善組織營養,促進炎癥吸收,緩解血管痙攣。對神經系統的作用和超短波類似,適應治療種種炎癥,關節痛、癰、乳腺炎、膽囊炎、膀胱炎、盆腔炎、肌腱炎、肩周炎以及神經痛、肌痛等。
電療有其適應證與禁忌證,切忌盲目使用,如進行了內固定手術的病人除冷熱敷外,一般不能進行超短波、離子導入等局部電療。治療前醫生會根據病情選用不同的電療方法,一般和其他理療方法合理搭配,采取2-3種組合。
(咨詢電話:1303309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