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方
如今,許多原不把心理問題當回事的人,已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產生了主動求助于心理醫生的愿望。但不少人對心理咨詢的認識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產生了一些曲解,使心理問題不能較好地得到解決。
心理問題≠精神病
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對這些問題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釋,問題就能順利地解決;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這樣看來,心理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就這些問題求助于心理咨詢并不意味著什么不正常或有見不得人的隱私,相反,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透過心理咨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認問題,混混沌沌虛度一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精神病是瘋子,其實人們所說的精神病與一般的心理問題和輕度心理障礙有很大區別。絕大部分精神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沒有自知力,更不會主動求醫。
心理學≠窺視內心
兩個久未謀面的老同學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個知道對方是心理治療師,就讓他猜一猜自己現在心中想些什么。許多來訪者也有類似的心態,他們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只要簡單說幾句,咨詢師就應該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詢師水準不高。其實心理治療師也是人,他們沒有什么特異功能窺見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只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來訪者提供的一定資訊,進行討論和分析,進行咨詢與治療。因此,來訪者需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幫助醫患雙方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有利于治療師作出正確的診斷并進行恰當的治療。
心理咨詢≠無所不能
許多來訪者將心理咨詢神化,似乎咨詢師無所不會,無所不能,就像一個“開鎖匠”,什么樣的心結都能打開,所以常常求診一兩次,沒有達到所希望的“豁然開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來了。實際上,心理咨詢是一個連續的、艱難的改變過程。來訪者需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心理醫生≠救世主
一些來訪者把心理醫生當做“救世主”,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醫生,以為醫生應該有能耐把它們一一解開,而自己無須思考、無須努力、無須承擔責任。多年來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就是:病人看病,醫生診斷、開藥、治療,一切由醫生說了算,要求病人絕對服從、配合。因此,來訪者自然而然地把這種舊的醫學模式帶進心理咨詢。然而,心理醫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促進來訪者改變的作用,他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愿望強加給來訪者,更不能替來訪者改變或作決定。來訪者需認識到,“救世主”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戰勝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達到理想目標。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消極被動,推卸責任,只會一事無成。
心理咨詢≠思想工作
來訪者中還有另一種極端的認識,就是認為心理咨詢沒有多大用處,無非是講些道理,因而忽視或未意識到心理問題是需要治療的。一女孩因強迫癥痛苦異常前來就診,家人反對并干涉:“你就是死鉆牛角尖,想開點就會好。”也不讓患者服藥。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內心很絕望,從而影響到治療的連續性和效果。心理咨詢作為醫學中的一門學科,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式,它與思想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另外,某些心理障礙同時具有神經生化改變的基礎,需要結合藥物治療,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希望來訪者能透過上述幾個“不等式”了解心理咨詢的性質和工作方式,打消顧慮,敞開心扉,積極主動地與心理醫生進行配合,幫助自己解除痛苦,營造積極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