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春明
近年來,揚州市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瞄準市場謀發展、集聚產業創特色,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壯大農業優勢產業,形成了產業特征明顯、產業集聚加快、產品競爭力較強的縣域特色農業。寶應荷藕、高郵鴨蛋、江都花木、儀征風鵝、邗江江鮮等特色農業發展成為運河邊上的一串明珠。全市農民收入近三年年均增幅8.8%。2005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718元,增長16.1%。
一、堅持規劃引導,立足資源育特色
揚州市是傳統的優質商品糧基地和畜禽水產品的主產區,為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我們把發展縣域特色農業作為增強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一是深入基層摸實情。為因地制宜,培育區域特色,促進農民增收,近年來,揚州市多次專題部署,深入調研。從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先后組織開展了農民人均增收千元、“再干三五年、實現新跨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加快建設“全面小康村”等綜合調研,從而摸清了實情、明晰了思路。
二是制定規劃定目標。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2003年,制定了《揚州市農業優勢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了“農民人均增收千元、全面奔小康”的計劃,提出3-4年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的目標。今年初,根據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制定了推進“全面小康村”建設的意見,明確到2009年全市80%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美元。
三是各擅其長求發展。全市各地圍繞總體規劃,立足本地資源特點,各打各的優勢仗,加快形成區域競爭優勢。寶應縣充分發揮水資源豐富和良好的農業生態資源優勢,巧打有機牌,大力發展“有機四水”(水產、水禽、水稻和水生蔬菜),荷藕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總產量20多萬噸。高郵市做足“綠”文章,大力發展“綠色五業”(鴨業、鵝業、米業、漁業和林業)。高郵鴨的飼養量達到400多萬只,年加工蛋品10億枚。儀征市依托山丘資源,大力發展優質茶葉、經濟林果、食草畜禽,特種經濟林果面積達到5萬畝、揚州鵝飼養量達300多萬只。邗江區推進沿江開發,大力發展江鮮水產和無公害蔬菜。江都市明確了“生態五特”(花木、糧油、蔬菜、水產和畜禽)的發展目標,花木發展到10萬畝。
二、堅持龍頭帶動,集聚產業強特色
揚州市把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增強縣域特色農業的關鍵。
一是圍繞特色建園區。高起點規劃:全市市、縣、鄉三級著力推進園區建設,規劃建設各類園區123個,其中,核心區面積在500畝以上的64個。高科技入園:充分依托農業科研優勢,加快科技成果的引進、示范、推廣,提高園區科技含量。儀征丘陵山區科技示范園聘請十多位專家進行科技指導,已形成核心方1000多畝,輻射面積近萬畝,帶動農戶2000多戶。多元化投入: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唱戲,不斷加大園區的資金投入。江都萬畝現代花木產業園吸引臺灣楊林園藝科技開發公司、香港建得企業公司等20家單位和100多花木大戶進園投資1億元,成為國家標準化農業科技示范園。
二是依托優勢引“三資”。包裝項目引資:全市市、縣兩級建立了農業招商項目庫,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去年以來,全市新增“三資”開發農業項目700多個,實際利用“三資”30多億元。打造平臺引資:三年來,全市組織和參加市級以上各類農業招商活動十多次,落實簽約項目160多個。依托資源引資:發揮我市農業和生態資源優勢,推進農業沿江和沿河開發。寶應縣發揮荷藕特色,引進臺灣永慶置業有限公司等投資2000萬美元發展荷園生態旅游觀光項目、荷藕特產加工項目。邗江區吸引連云港客商投資6000萬元,建成集長江水產開發、垂釣、餐飲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基地。
三是做大龍頭興產業。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全市建成江蘇高郵鴨集團、江蘇荷仙集團等47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利稅、出口創匯連續三年增長20%以上。拉長農業產業鏈條: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開發新產品,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全市形成以高郵市雙兔米業、寶應寶泰米業為龍頭的優質稻米產業鏈,以江蘇高郵鴨集團、揚州饞神食品公司為龍頭的禽類加工產業鏈等八大特色農業產業鏈。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形成“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全市已建成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312個。
三、堅持市場拉動,打造名牌揚特色
揚州市堅持用工業的理念運籌農業,組織實施了農業“三品三創”(品種創新、品質創優、品牌創響)工程。
一是瞄準市場需求創新品種。推廣主打品種:全市重點推出了優質水稻、弱筋小麥、揚州鵝、高郵鴨、羅氏蝦等30個主打品種。推廣主推技術:全市重點推廣應用了麥套稻輕型栽培、畜禽安全高效飼養、水產健康生態養殖等50項實用技術。推進短平快項目:圍繞“五增”(增產、增養、增值、增效、增收),大力發展35個市場好、見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項目和品種。
二是立足質量安全創優品質。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全市制定了糧油、畜禽、水產、蔬菜、林果、特種經濟作物等6大類40項主要農產品的市級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市建立了羅氏沼蝦、無公害優質稻米、無公害蔬菜等26個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14萬畝。強化認定認證:全市認證認定無公害農產品168個、綠色食品89個、有機食品15個。今年7月,寶應縣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國內首家“國家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示范縣”。
三是突出市場開拓創響品牌。創建品牌:揚州市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引導各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注冊農產品商標300多個,高郵鴨蛋制品、寶應蓮藕成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整合品牌:按照“縣有特色、鄉有特品”,加強品牌的整合力度,全市注冊了“高郵鴨”、“寶應荷藕”、“綠楊春茶葉”等集體品牌。放大品牌: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參加知名商標評比,擴大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寶應湖”大閘蟹獲得全國十大名蟹稱號;“雙兔”牌大米榮獲優質稻米十大金獎;儀征市“綠楊春”茶葉多次榮獲全國茶葉評比特等獎;高郵“紅太陽”鴨蛋多次獲中國農博會金獎。
四、堅持政策推動,強化服務扶特色
揚州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強“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強化領導,落實政策,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抓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黨委、政府一條線的組織指揮體系,并明確30個部門參與縣域經濟發展,推進“全面小康村”建設的職責。各縣(市、區)也強化組織領導。寶應縣專門成立了寶應湖有機農業開發區管委會,高郵市對“綠色五業”逐個制定政策。
二是抓政策扶持。我們在向上爭取資金的同時,設立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科技示范園和農產品質量建設市級專項資金,對效益好、潛力大、市場前景廣、還本付息能力強的項目,在資金、信貸規模等方面優先安排、集中扶持。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區域特色發展跑道。全市“通達工程”農村公路改造2928公里,農村“碧水工程”疏浚縣級以上骨干河道441條,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
三是抓服務到位。揚州市按照“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的要求,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開展“為農服務五到戶”(扶持政策落實到戶、法律法規宣傳到戶、實用技術指導到戶、市場信息傳遞到戶、職業技能培訓到戶)行動,提高為農服務到位率,充分調動廣大農民調整結構、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