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紅軍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科學處理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重點。把握群體性事件的特點、正確對待群體性事件,是新時期我國政府構建和諧社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和諧社會;群體性事件;人民內部矛盾;科學治理
中圖分類號:C9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10-0059-04
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各類群體性事件,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所不得不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重大課題。這一社會問題解決得怎樣,直接關系到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認同度的問題,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長久大計,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解決。
一、正確把握新時期群體性事件本質及其特征是科學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前提
群體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由一定數量人參與并形成一定組織和目的的集體上訪、集會、阻塞交通、圍堵黨政機關、靜坐請愿、聚眾鬧事等,并對政府管理和社會造成影響的群體行為。從其社會根源看,它是我國現階段由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利益重組、制度真空等特殊原因造成的社會深層矛盾的外化現象和表現形式。其具體表現形式有:集體上訪、集會、阻塞交通、圍堵黨政機關、靜坐請愿、聚眾鬧事等群體行為。治理群體性事件,需要抓住其本質,也需要科學把握其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標本兼治。應該說,群體性事件的特征是比較復雜的,概括起來講,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的“相結合”。
第一,公開性與秘密性相結合。這一特點,主要是指針對群體性事件的活動規律而言。事件的組織、策劃、預謀期多處于秘密狀態,事件的暴發、產生社會轟動性則是公開狀態的集中表現。群體性事件一般都是以公開為事件的高潮。
第二,漸進性和突發性相結合。群體性事件常常事發突然,擴展迅速,使人猝不及防,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孕育、滋生、發展、暴發的過程,一般而言,事件規模越大、涉眾越多,醞釀過程也就越長。例如大規模群體上訪事件,一般都經過從來信到來訪,從初訪到重訪,從逐級訪到越級訪,從個體訪、群體訪到集體訪的過程,或跳躍性地經過這一過程的若干個環節。由于群眾反映的矛盾沒有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而積重難返,結果釀成群體性事件。
第三,一致性和差異性相結合。群體性事件的主體是特定的、具有共同利益的社會群體,其建立的基礎比較明確,即有著特殊的共同利益,利益訴求比較一致,群際矛盾比較明朗。但是,又由于不同的群體性事件利益主體和利益形式的不同,其反映的問題和參與的群體往往差異也較大,體現了新時期社會轉型和社會改革進程中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
第四,內容的復雜性與危害的嚴重性相結合。群體性事件涉及的內容既有民事、經濟的,又涉及治安、行政的,內容復雜。如損害賠償、舊城舊村改造中的拆遷安置,內容往往涉及兩個以上;還有一些事件發生后,一些人推波助瀾,人為造成復雜性;有些群體性事件由于是歷史遺留下的積案,久拖不決而越來越復雜。由于群體性事件內容的復雜性很容易導致其危害的嚴重性。主要有:一是危及人身安全,影響社會治安。如發生群體性械斗輕則雙方互有人員受傷,重則造成人員死亡,由民事案件激化為刑事案件。二是干擾機關正常秩序,影響社會政治穩定。如群體性上訪牽涉了黨政領導的精力,影響了機關工作秩序的正常運行,尤其是各級“兩會”期間的群體上訪,干擾了會議正常進行,影響很惡劣。三是淡化黨群、干群關系,影響黨委、政府形象。群體性事件得不到妥善解決,群眾對黨委、政府的滿意程度、信任程度將大大削弱,黨群、干群關系將日益緊張,不利于黨委、政府對群眾的行政管理和各項工作在群眾中的落實,影響經濟、文化等建設的發展。
第五,原因的多樣性和凸現權益性相結合。引起群體性事件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主要表現有:(1)由生產經營引起的。(2)由損害賠償引起的。(3)由意外事故引起的。(4)由房屋宅基地引起的。農村建房、續建、擴建,由于通風、采光、排水、通道等問題沒有妥善解決和受舊習俗影響(前座房不能高于后座房屋),經常導致建房戶與四鄰之間的糾紛,并發展到各自糾集親朋好友以武力相對峙的局面。(5)由封建迷信活動引起的。(6)由債權債務引起的。特別是農村合作基金會問題,當事人取不到存款,就成群結隊到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集體上訪,要求解決。(7)由環境污染引起的。個別民營企業因為排污問題沒有解決好,影響群眾生產、生活,遭到周圍群眾圍攻,造成生產無法進行。(8)由土地新一輪承包引起的。因對新一輪承包方案意見不一致,曾發生過群體性上訪。(9)還有舊城、舊村改造拆遷安置、違章建筑拆除、下崗職工再就業、大學生畢業分配等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事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類型越來越多。他們往往因為某個問題或要求無法解決、滿足,就利用現代通訊工具,串聯召集群眾到各級黨委、政府機關上訪、請愿等,這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群體性事件的新熱點、難點問題。綜合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各種原因來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定程度上都凸現了群眾的維權意識。每起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共性的問題都是與群眾權益被侵犯息息相關(暫不論這種權益的合法與否)。人民群眾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就要求保護,當得不到有效保護或解決時,他們往往在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信多不信少、信鬧不信法的錯誤思想的支配下,糾集群眾,鬧大事態,甚至群體上訪、暴力對峙,希望通過激進的行為來引起領導的重視,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保護他們的權益。
二、科學治理群體性事件需要糾偏幾種不和諧的做法
綜合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和社會實踐來看,群體性事件體現的是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雖然其中也有可能出現暴力對抗性質的事件,但那是“犯法分子”的行為,與“壓迫人民的敵人”的行為是應該區別開來的。這一點,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早就作過分析。毛澤東同志在文中論述時,還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人民內部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但是如果處理不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生對抗。”可見,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理也是麻痹不得的。實踐中,處理群體性事件應糾偏以下幾種不和諧的做法:
一是內部矛盾擴大化。現在從中央到地方,視穩定為“壓倒一切”的大事,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理都很嚴肅、也很認真考慮到了其中群眾正當合理的利益,這使我們黨在認真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果。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些干部在面對群體性事件的時候體現的那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動不動就認為“有破壞分子”、“有敵對勢力”在支持群眾搗亂的現象仍然存在,忽視了對人民群眾正當利益的維護,面對群
體性矛盾容易頭腦發熱,容易導致內部矛盾擴大化,把人民內部矛盾錯認為是敵我矛盾。這種意識在一些干部頭腦中的存在,有急功近利的原因,也有我們對黨員干部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二是害怕矛盾顯現化。在面對群體性事件時,還有一種現象看似正確,而其實質卻是極為有害的,那就是我們有些干部面對矛盾打著“早發現、早處理”的旗號,采取了“捂”矛盾、藏矛盾的處理方法,等待他們的將是更加尖銳的矛盾的暴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許多人不敢公開承認我國人民內部還存在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向前發展。”不理解矛盾是事物發展和前進的動力,不懂得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是在一步一步的矛盾解決中發展前進的,害怕矛盾、在矛盾面前縮手縮腳,是對矛盾對立統一哲學的無知,在工作中會“處于被動地位”。
三是反映矛盾層級化。通常來說,群體性矛盾主要發生在基層。而信息的傳遞從基層的社區(村)到街道(鎮)到區(縣)到市、省、中央,都是靠一級一級的上報來取得的,否則就叫做“上交矛盾”。不可否認,這種單向的信息反映機制在要求基層獨立處理矛盾、增強工作能力方面有其合理性,但時至今日,條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傳播方式的快捷化,這種機制的弊端日現。為此,我們需要構建適應網絡時代的快速的信息反映機制,多層面、多角度、多手段、多方位地收集信息、傳遞信息,這樣才能使人民內部矛盾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四是處理矛盾簡單化。在處理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我們有的干部針對不同階段的不同參與對象總結了四字訣的處理方法,即“堵、圍、追、壓”的公、檢、法聯合執法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對于及時處理社會突發性事件、安定人心、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快速治療的作用。可是如果僅滿足于此的話,則是犯了簡單化處理矛盾的錯誤。有效的處理方法是在事件處理過程中,一定要慎用警力、警械和強制措施,防止激化矛盾,釀成事故。要做好事前的、事中的和事后的說服教育工作,穩定群眾的情緒,對群眾反映合理的也能夠解決的問題,要盡快表態,盡快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要說明情況,拿出逐步解決的辦法;對不合理、不合法的,要堅持原則,決不讓步。事件平息后,要乘勢而進,做好鞏固工作,消除深層次的不穩定因素,防止出現反復。總之,我們的干部在處理群體性矛盾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從社會長治久安的高度、從維護人民群眾長遠利益的角度,提高思想認識,認認真真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來做好,絕對不可以草草了事。
三、科學治理群體性事件的對策思考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科學地治理群體性事件。其實質,就是要提高政府各級官員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
第一,要形成正確認識。廣大干部要清醒認識群體性事件的性質是人民內部矛盾。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毛澤東同志就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內部還存在著各種矛盾,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必然會由此而產生各類矛盾,正如鄧小平所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么平平靜靜、穩穩當當”,群體性事件便是這種“不平靜”的一種表現。它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范疇。我們的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人民群眾的可承受程度協調統一起來,立足國家、兼顧個人,在改革和發展中實現穩定,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防止社會群體性矛盾的大量出現,解決好已經出現的群體性矛盾。
第二,要加強教育。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對干部的執政合法性教育。由于受不良傳統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有些干部民主意識淡薄、官本位思想較重,在具體的行動上體現為對上級負責,而不是對人民群眾負責;對自己的烏紗帽負責,而不是對廣大人民利益負責。在這種意識支配下,他們的眼中只有“暴民”,沒有“良民”;只有“敵我矛盾”,沒有“人民內部矛盾”;只有“官本位”意識,沒有“民本位”意識。忽視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最終損害的是黨的執政威信,削弱的是黨的執政合法性基礎。因而,處理群體性事件一定要堅持以毛澤東、鄧小平同志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如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的:我們“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第三,要堅持科學的工作方法。一切牽涉面較廣、涉及群眾利益較多的工作要以調研、宣傳教育為先導。很多情況下,一些牽涉面較廣、涉及群眾利益較多的群體性事件都是由于一些相關政策是由個別領導拍腦袋、憑經驗或者小范圍集體討論制定的,缺乏必要的前期調研和宣傳教育工作,沒有能夠準確地反映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致使群眾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最后引發群體性事件。此類事件如能事先有針對性地開展廣泛的調研和深入到群眾中去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四,要加大普法力度。深入開展普法、依法治理是正確解決各類群體性事件的根本。要進一步加大普法、依法治理的力度,應在以下三個方面再下功夫:一是要在普法、依法治理的廣泛性上下功夫。不斷加大基層普法、依法治理,克服薄弱環節,消滅普法死角,切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二是要在普法、依法治理的針對性上下功夫。普法、依法治理的內容要緊密結合基層實際,緊緊圍繞基層和農民問題,學好常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使群眾掌握法律、法規,遵守法律、法規,并能自覺運用法律、法規。三是要在普法治理的關鍵性上下功夫。干部的法律政策水平和依法治理能力是防止、減少和治理群體性事件的關鍵。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狠抓干部學法、用法的落實,提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于部因違法行政、違法管理,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第五,要正確引導媒體。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積極作用,相關政府領導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媒體,引導媒體正面、客觀、積極地介入報道。在如何正確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問題上,客觀、公正、積極的報道很容易在全社會形成妥善解決群體性事件的氛圍和渠道,而片面、歪曲的報道則容易激發矛盾升級,引起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群體性事件的解決。在充分發揮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更要注重媒體在解決群體性事件這一人民內部矛盾上公信力作用的發揮。
第六,要健全基層民主,暢通人民群眾的利益表達機制。反思群體性事件(方式無論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群眾的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基層民主建設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信息向上傳遞的渠道。在這方面,實踐中總結的針對特定群體的臨時代表制度、現場聯合辦公制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缺乏經常性的群眾利益表達機制或制度是不爭的事實,這有待于我們人民代表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的進一步健全。如建設人民代表常任制、職業代表人制度、作風監督代表制等等,可以有效地使人民的心聲得到及時的反映,為避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提供制度支持。
第七,要注重信息技術在科學治理群體性事件過程中的運用。健全信息采集渠道、構建現代群體性事件信息傳遞網絡。如前所述,信息反映機制的落后,導致我們不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防止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因而構建現代的群眾信息反映機制就十分的必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建立面向公眾的現代信息反映渠道。在已建立的信訪機制基礎上,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的快捷、方便、保密的特點,利用媒體向公眾公布投訴電話、投訴網站、投訴E—mail等現代信息采集手段,形成全方位、多手段的網絡式群眾利益表達渠道,改變以往的單向的信息報告制度。(2)在信息收集的基礎上,建立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處理中心,形成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由信息處理中心協同有關部門共同化解矛盾糾紛的良好工作機制,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好、保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3)建立群體性事件治理情況的信息反饋機制。這主要通過建立檢查、監督、公告制度來實現。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得怎么樣,我們的干部執法執紀的公正性情況如何,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推廣等等,這些問題都要通過檢查、監督和公告的環節得以體現,最后還要把信息處理結果再反饋給社會。這樣,就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社會信息傳遞網絡,可以及時有效地化解或處理各類群體性矛盾。
總之,對群體性事件,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它既有對政府管理、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有客觀上促使社會改革和不斷進步的積極作用。各級政府和人民,既不必緊張害怕、驚慌失措,也不可熟視無睹、聽之任之。而應當采取積極的態度,分析緣由,尋找對策,綜合治理,妥善解決。
責任編輯: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