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從陽 李克海
摘要:從歷史淵源來看,執政合法性首先是作為一個倫理學命題提出來的。從當代政黨執政的實踐來看,政黨執政的合法性是指人們內心的一種認同態度,這種態度取決于政黨的執政既要是合乎法律的,更要是公正的,合道德性的。失去了執政的道義基礎,任何所謂合法的法定程序都挽救不了政黨失去執政資格的命運。
關鍵詞:執政合法性;執政道德;執政合法性體系中圖分類號:D0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10-0033-04
一、道德與執政合法性的歷史淵源
從歷史淵源來看,執政合法性首先是作為一個倫理學命題提出來的。執政合法性問題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和法律問題,不如說是一個道德問題。因為中外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對統治集團的統治合理性進行論證或辯護時,都毫無例外地發軔于倫理學。
在西方,合法性問題最早萌芽于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在其名著的《理想國》中,從理念論出發,把“正義”原則作為最完美的理念,來論證合法性:合乎正義原則的社會政治,是“善”的政治;反之則是不“善”的政治。亞里士多德認為政治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種“至善”,即政治追求的終極目標是道德,其實質在于為民眾謀取“優良的生活”。在這里,亞里士多德認為合法性是滿足人的“人天生是政治動物”的天性,而“優良的生活”則是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處于一種擁有適量的財產、健康的體魄、高尚的道德和對公共事務的義務的狀態中。西方后世的思想家們繼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辟的合法性論政傳統。一是“理念論”得以繼續發展,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等價值理念豐富和深化了正義原則,并為西方政治制度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理念基礎。天賦人權、人是目的、社會契約論等思想觀點,構成了近現代合法性理論的新內容。二是在合法性形式上,在堅持道德價值的基礎上,逐漸重視合法性的程序化,即關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價值理念的統一,發展出了價值和制度相統一的思想,符合價值和制度相統一的生活即是“優良的生活”。這一合法性模式的確立,使人類政治和“人的生活”真正得到了統一。
我國的執政合法性思想最早可以溯源于西周時期就已經形成的“修德配命”和“敬德保民”的思想。周朝統治者認為,他們統治權獲得于“天”,而其之所以獲得“天命”的垂青,乃在于“聿修厥德”。和殷人“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天命絕對觀不同,周人看到了天命的相對性,認為“天命不于?!?,是根據執政者能否“修德”、“敬德”而轉移的。執政者只有“修德”才能保持“天命”站在自己這邊,也只有“敬德”才能保持統治權,才能“永保民”。周人的“德”有三重含義:“敬祖”、“敬天”(對祖宗和上天要恭敬謹慎地祭祀);對于自身,要“勤用明德”、克勤克儉等;對于民眾,要“惠民”、“德教”、“慎罰”。透過其神秘的天命觀,可以看出周人在執政思想上的進步色彩,他們直覺地意識到了執政權力的合法性問題,以“修德配命”的思想為自身合法性進行辯護,并提出用“修德”的方法來保持執政合法性。周人關于執政合法性的“敬德”思想為后來的儒家學說所繼承,成為儒家“德治主義”的思想根源,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仁者愛人”,認為統治者保持合法性的關鍵在于實行“德治”、“仁政”,并把統治者自身的道德素養作為非常重要的因素。孟子主張“施仁政于民”,他指出:仁與不仁,是統治者能否“王天下”的關鍵。行仁政之所以可以得天下,則是因為能“得民心”。而行仁政的手段則是“惠民”,給民以恒產,使民富足。孟子把民心向背作為統治者保持權力、獲得合法性的重要因素,無疑是一個進步。儒家經典《大學》則以“明明德”、“親民”、“至善”三綱領為主線,勾畫出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藍圖。在其中“明德”是前提條件,親民是實踐途徑,通過親民,達到“至善”的盡善盡美的境地。這一理論也為以后儒家思想的發展規定了“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是對后世歷代統治者進行合法性評判和辯護的理論基礎。董仲舒構造了一個“三綱五?!钡姆饨▊惱淼赖麦w系,朱熹更是把這套倫理道德體系上升為本體論意義上的“天理”,來論證統治者執政合法性的必然性和道德的客觀性,由此在合法性問題上產生了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的循環論證。
通過以上歷史考察可以看出,東西方古代思想家均高度重視合法性的價值層面和道德意義,把“善”、“德”作為政治的最高追求,區別之處只是在于合法性形式。西方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摸索出了價值和制度規范相統一的道路,以理念構建制度,以規范的制度保證理念的實現,發展出了西方現代民主政治;我國古代思想家則更為關注執政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素質,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道,注重執政者的道德表率和自律,認為“其身正,不令則行”。顯然,沒有制度的范規,僅靠統治者的自律,要實現“至善”的政治,只能是善良的思想家的一廂情愿罷了。因此,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不可能孕育出現代民主政治。
二、當代政黨執政合法性問題及其道德底蘊
近代以來,作為政治學重要概念的合法性問題,興起于憲政運動中的法哲學研究,其本意為國家權力、政治制度和統治程序的“合乎法律性”。立憲運動中的法律理性主義者高度重視成文法在現代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并傾向于將合法律性原則的統治等同于合法性統治。最先把“合法性”作為核心概念提出的馬克斯·韋伯認為:“最普遍的合法性的形式是對法定性的信仰,即接受形式上正確并按照法律制定的法規。”在他看來,現代國家統治只要合乎法律的程序,就足以體現政治的合法性??枴な┟滋卦谡劦胶戏ㄐ詴r認為:“法的特殊表現形式就是法律。對國家強制的特殊表現形式就是合法性?!币簿褪钦f,法律理性主義所青睞的現代國家是立法型國家(規范化支配的國家)。在這種類型的國家中,實行統治的不是人和政治角色,而是非人格的規范(法律)。法定即合法,這就是西方憲政理論中“以法立權”的合法性理念。
在“以法立權”的合法性理論中,法律(主要是指合乎法律的程序規范)成為統治的合法性基礎。但這個觀點在當代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以法立權”合法性理論在現實政治實踐中面臨著無法克服的困境。在實踐中我們看到,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完全取決于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執政黨的地位也不是僅僅靠法律規定就能保證得了的。例如,在1977年通過的蘇聯憲法第六條中明確規定:“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蘇聯政治制度以及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核心,蘇共為人民而生存,并為人民服務?!钡?,當人們看到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蘇共并不是為人民而生存、并不是在有效地為人民服務時,蘇共執政的合法性就受到了普遍質疑,此時,憲法的這個條款不僅未能保全蘇共,反而成為萬箭齊射的靶子。修改憲法第六條便成為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的一個聚焦點。有鑒于此,當代政黨執政的合法性
問題在關注執政合法性形式要件的同時特別要把“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千古流傳至今的道德訓誡突出出來,實際上,這才是政黨執政合法性的核心。江澤民同志在談到這一問題時特別強調:“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政黨執政的合法性是指人們內心的一種認同態度,這種態度取決于政黨的執政既要是合法的,更要是公正的,合道德性的。失去了執政的道義基礎和民眾的認同,任何所謂合法的法定程序都挽救不了政黨失去執政資格的命運。
當代政治是政黨政治。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特定階級或階層中政治上最活躍分子為維護和實現本階級或階層的根本利益,旨在取得或維持政權,或影響政治過程而結合起來的政治組織,其本質是特定階級或團體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的最高代表,其追求執政權是以追求本階級或團體的利益為最高目標,超階級的政黨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政黨的社會利益代表性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但執政是一種支配,執政是指操縱公共權力從而實現對國家和人民進行統治和支配的一種事實狀態。按照現代民主政治價值理念看,執政是一種行使國家權力的公共性行政行為狀態,以服務于社會公眾利益為其存在的目的,執政者若有悖于這一道德價值理念標準就是非法的。這樣的執政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公眾利益的要求問題就產生了,這也即是當代政黨政治條件下執政合法性問題的緣起。
從當代政黨執政合法性問題的產生、現代政黨政治的民主理念、以及政黨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的關系看,政黨執政的合法性是指執政黨具有的、在實際執政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應被社會認同的一定程度的社會利益的代表性及代表能力和符合現代社會的民主政治理念等好的執政品質,進而其執政地位被社會認同的客觀狀態。形式上看,這種認同表現為社會公眾對政黨執政權獲得途徑的認同,對政黨執政權行使與運用程序的認同,但從本質上看,這種認同是建立在執政道德基礎上的。具體表現在:在本質上社會公眾對政黨的代表性及其代表能力的認同,表現為社會公眾對政黨在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并促進社會公眾利益增長的基礎上追求本團體利益的認同,對政黨掌握國家公共權力以謀取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執政地位的認同;對政黨的以謀求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執政目的的認同;對政黨執政所取得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公眾利益的客觀的執政成效的認同。政黨執政不合法,主要看一個政黨在執政過程中對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和實現的道義基礎如何。執政權力的獲得和鞏固若不具備法制依據,沒有健全的由人民委托授權的法制程序,就不具備法制上的合法性,但法制上的合法性總歸不過是合法性的形式要件。因此,雖然政黨執政合法性問題和道德問題分屬不同的領域,但執政合法性的底蘊卻是道德,和執政道德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執政黨的道德狀況是社會公眾對現存政權認同、接受的重要依據,是執政黨合法性的基礎性因素。
三、執政道德與我們黨執政合法性體系的構建
從加強執政道德的角度來審視執政合法性,在我國當代的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是因為在我國注重從道德形象看待政黨執政行為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心理基礎,而且更因為,中國共產黨執政是和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直接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主義是為全體人民謀福利的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為道德的社會制度,人民對我們黨執政道德的認同不僅關系著黨執政的成敗,而且關系著社會主義前途和事業的成敗。因此,加強執政道德建設是我們黨構建執政合法性體系的價值核心。
構建執政合法性模式,包含三個方面的要素:價值、制度和人。執政價值理念是前提、是目的,規定了執政制度的對象、結構和特點,同時也決定了,執政行為主體所需要具備的思想品質及需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執政制度和執政行為主體則為執政價值理念的貫徹和實現提供制度和人力方面的保證,是執政價值理念及其所代表之利益的“擔當者”,規范的執政制度和具有高度主觀能動性的執政行為主體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執政理念,兩者互為補充,彼此制約而又相得益彰,統一于執政理念的至善目標之中。三者共同構成完整的合法性體系,缺一不可。筆者認為,這三個方面要素的建設和我們黨執政道德建設的展開具有一致性,或者可以說,執政道德建設深化的過程同時就是執政合法性體系構建的過程。
執政價值理念是政黨執政合法性的基礎。執政價值理念,即執政的終極目的和最高追求,是政黨執政合法性道義層面的詮釋,即在意識形態上是否可以為執政合法性提供道義上的支持,以解決執政為什么的問題。一個執政黨要獲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就必須提出一套廣為民眾接受和認可的思想理論體系,它必須符合多數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就是執政理念。一種執政價值理念是否合乎道德,取決于它對人民的態度。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執政宗旨。面對變化發展了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時代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決定了它必須把服務于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為價值取向,這是我們黨執政的價值的充分體現和集中表現。中國共產黨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處處體現、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順應歷史潮流和時代要求,完成黨的神圣使命,激發人民的政治忠誠,從根本上維系黨的執政合法性。
執政方式和程序是政黨執政合法性獲得的制度支撐。就執政合法性中的制度層面而言,主要是看執政方式和程序是否能體現并服務于執政理念中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在制度層面為執政合法性的實現提供保障,即解決如何執政的問題。它包含兩個層面的道德意義:其一是政黨如何執政才符合道德?其二是政黨如何執政才能保證政黨執政道德的實現?政黨執政的合法性模式是價值與制度的統一,執政價值理念寓于執政制度中,制度程序體現并保障執政合法性。當代民主法制社會對政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程序提出了民主、科學、法制的要求,執政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程序只有體現這一原則要求,其執政才是道德的,才能順乎民心、合乎民意。所謂執政方式,是指執政黨采取什么方式開展執政活動,執政合法性對于執政方式的要求是科學性、合理化。科學、合理的執政方式是執政黨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也是取得良好的執政績效的必要條件。執政合法性對于執政程序的要求是規范化、系統性。程序的公正、嚴格、規范是執政目標實現的保證。執政黨在施政過程中遵循嚴格而公正的程序,將增強公眾對執政黨的期望和信心,從而產生信任感和認同感。就我們黨的執政而言,要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價值觀落到實處,就要在制度層面保證執政方式的科學和執政程序的規范,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同時要堅持從嚴建黨,完善民主集中制,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平和公正,才能真正保障和實現人民的權利和利益。
執政行為主體(個人或組織)在執政活動中是否遵循了體現執政價值觀的道德準則及執政行為主體是否具備相應的道德品質。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執政合法性如何,與執政行為主體的道德狀況如何有密切的關系。高尚的執政價值理念的實現、科學的執政方式和規范的執政程序的貫徹實施,都要求具有高度道德自覺自律的執政行為主體。執政道德準則規范著執政行為主體的執政行為,也是執政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執政行為主體的道德品質則是執政核心價值觀和執政道德規范的道德內化,兩者共同為執政行為主體合理使用權力,解決執政活動中的各種矛盾,提供了正確的道德原則和根據。執政行為主體的道德狀況是執政合法性構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民對執政黨進行評價和認同、擁護的重要依據。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執政黨都十分注意維護自身在社會民眾中的道德形象,一個有著良好道德形象的執政黨才能獲得公眾的支持,贏得民心,具備穩固的執政合法性基礎。執政黨如果不注重執政道德建設,不具備良好的道德形象,腐敗現象嚴重,官僚主義盛行,就會失去執政的道義基礎,失去民眾的支持和認同,從而失去合法的執政地位。特別是,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德治”傳統的國家,道德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民群眾尤為看重執政主體的道德表現。因而在我黨長期執政的過程中,必須時刻注意克服脫離群眾、輕視群眾等官僚主義傾向,從而保持和發揚我黨執政的道德優勢。一方面要加強執政道德規范建設,建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執政道德準則,探索執政道德建設制度化的道路,增強執政道德規范的約束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塑造新時期的執政道德理想人格,塑造具有高度政治責任感和道德修養的政治家風范,促使執政道德準則內化為執政行為主體自覺自律的道德品質,激發執政行為主體提高自身道德品質的內在熱忱,提高執政道德的感召力。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