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俊
[摘要]筆者在管理會計教學中對長期投資決策方法的研究很重視,現將涉及的幾種長期投資決策方法作個比較,分清利弊,以便根據投資的實際情況靈活加以運用。
對長期投資決策的研究,自始自終是管理會計學的一項主要任務,人們普遍習慣于對單個的決策方法進行研究,實際上長期投資決策的幾種方法各有利弊,在運用時,必須結合長期投資的具體情況如投資額大小、投資人對風險的承受程度等靈活加以運用。
一、幾種決策方法的特點
(一)凈現值法
凈現值法是指投資方案生產經營各年現金凈流量的現值與投資額的現值之間的差額。凈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凈現值=生產經營期各年現金凈流量的現值-投資額的現值
凈現值是一個正指標,該指標越大,說明投資方案的經濟效益越好;該指標越小,說明投資方案的經濟效益越差。當凈現值>0時,說明投資方案產生正效益;當凈現值=0時,說明投資方案按現值來看不盈不虧,正好保本。因此,只有當投資方案凈現值>0,投資方案才可以接受,否則只能拒絕該方案。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投資備選方案的凈現值均大于0時,應選擇凈現值最大的方案。
凈現值法的優點是:1.充分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使不同時間發生的現金流量的差異得以體現;2.項目計算期內的全部現金凈流量都被列入了計算范疇,避免了回收期法的缺點。
凈現值法的缺點是:此方案只能應用于各備選方案投資額相等的情況。如果各備選方案投資額不相等,則單純看凈現值的絕對額不能作出正確評價。因此在投資額不同的情況下,不同方案的凈現值不具有可比性。
(二)回收期法
貼現的回收期法,是指按投資項目設定折現率,折現的生產經營期現金流量補償原始投資現值所需的全部時間,也就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投資回收期。
貼現的回收期法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投資方案。但仍無法揭示回收期后繼續發生的現金流量變動情況,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內含報酬率法
內含報酬率法是指投資方案實際可望達到的報酬率,它是在生產經營期現金凈流量的現值正好等于投資額的現值的假設下所求出的折現率,也就是使投資方案的凈現值等于零時的折現率,也叫內含報酬率。
企業進行投資所需的資金如果是借入資金,其貸款利息就是資金成本,如果是自有資金進行投資也存在資金成本問題。貸款利息作為投資方案的機會成本,也就是投資方案的資金成本。
內含報酬率法的基本原則是:當一個投資方案的內含報酬率高于資金成本時,說明該方案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情況下,收回投資后還會產生剩余的現金凈流量,此時,該投資方案的凈現值為正值,投資將會產生盈利;若內含報酬率低于資金成本,說明該方案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情況下,投資不能全部收回,此時,該投資方案投資的凈現值為負值,投資將會產生虧損;若內含報酬率等于資金成本,則投資方案的凈現值為零,投資不盈不虧。
在采用內含報酬率法進行決策分析時,應根據下列標準進行決策:內含報酬率大于資金成本時,方案可??;內含報酬率小于資金成本時,方案不可取。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方案的內含報酬率均大于資金成本時,應選取內含報酬率最高的方案。
二、凈現值法與回收期法的比較
假如有一筆投資100萬元,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
(單位:萬元,i=6%)

綜上分析,用回收期法來決策,方案B可以在第四年末全部回收投資的現值,而方案A要到第五年末才能收回,所以方案B的回收期短于方案甲,應選方案B。但從凈現值角度看,方案A:NPV=98.8萬元,方案B:NPV=88萬元,方案A好。這就出現針對一次投資決策,不同的決策方法出現兩種相反的結論。
在大多數情況下,凈現值法和回收期法的決策結果還是一致的。在兩種方法發生矛盾時,一般應以凈現值法為準,因為凈現值法考慮的時間范圍廣,考慮到了整個經營期的情況,而回收期法是不考慮投資回收后的收益的大小的。
但當環境不很穩定,現金流預測,特別是較遠期的現金流預測的可靠程度比較差時,投資人為了減少風險,則總希望投資能盡早回收。所以這時,決策者往往還是傾向于采用回收期法??傊趦烧甙l生矛盾時,喜歡擔風險的決策人偏愛凈現值法,而不愿冒風險的決策人看重回收期法。
三、凈現值法與內含報酬率法的比較
它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同一個投資方案。前者是計算和比較特定折現率時的凈現值,后者是計算和比較特定凈現值(NPV=O)時的折現率。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兩者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一)兩種方法得出相反的結論,往往是由于兩個方案的投資額相差較大造成的
假如現有一塊土地,有兩種投資方法,方案C是創辦農場,投資較少,但收益較快;方案D是蓋房子,辦旅館,投資多,收益慢,但盈利很高。現金流量預測為:(單位:萬元)

取i=0.08:方案C:NPV=79.2萬元
方案D:NPV=290萬元
如采用凈現值來決策,應取方案D;如按內含回收率法決策,應取方案C。關鍵在于機會成本率i=0.08是否可靠。如很可靠,當然應采用凈現值法,取方案D;如果不甚可靠,如今后的銀行存款利率可能會大幅度上升,或企業另外還有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時,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從方案D每年的現金流中減去方案C的現金流,得到一個新的現金流D-C:

再計算這個現金流的內含報酬率,得:內含報酬率=12.8%
當機會成本率i<12.8%,我們應采納方案D;i>12.8%時應采納方案C,把省下來的錢存入銀行或投入另一個投資機會,這樣可以獲得高額的收益;但當i>25%時,兩個方案都不可取。
一般情況下,折現率的偏差不會太大,所以,一般還是要以凈現值法為準。
(二)有時,投資額相同的互斥項目,也會發生兩種方法結果相反的現象
如方案E和方案F互斥,現金流分別為:(單位:萬元)
如以i=0.08計算
方案E:NPV=29.3萬元
方案F:NPV=28.1萬元
再看看NPV和i的關系:
也產生了兩種方法矛盾的情況,方案A的NPV大,而方案F的IRR大。從方案E中減去方案F,得E
可以算出這個現金流量的IRR=1018%,說明在i<10.8%時,應選方案E;當0.108
從圖可看出,方案E的NPV-i曲線傾斜得比方案F厲害,說明方案E的凈現值受i的影響更大些。這是因為方案E的遠期現金流C3、C4比較大,而遠期現金流受i變化的影響要比近期現金流大得多。
總之,凈現值可以反映出一個方案的收益大小,但不能反映收益率的大小;相反,內含報酬率可以反映收益率的大小,但不能反映收益額的大小,兩者各有長短。內含報酬率的計算同機會成本率無關,所以比較客觀。在確定了機會成本率以后,我們主要關心的是收益額,所以一般投資項目的決策都是以凈現值法為基礎,凈現值法適用范圍比較廣,而內含報酬率法有不少局限性,有的現金流沒有IRR,而有的則有幾個IRR,所以使用時必須多加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