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考古學家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發現了一間古埃及法老時期的玻璃廠。這一發現證明古埃及人已經掌握了初級的玻璃制造技術,并且把這種在當時極其寶貴的材料——玻璃通過地中海運送到其他地方。這家古代玻璃廠是在皮拉梅塞斯城發現的,這里曾經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期的都城。科學家通過一些屬于那個時期(公元前1250年前后)的古代器物,推想出當時的玻璃制作方法。首先,把壓碎的石英石倒入一些舊酒罐內,同時在其中加入一些燃燒當地沼澤植物所產生的灰燼。這種灰燼中含有大量的堿,在玻璃形成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然后將這些混合物加熱至產生粗玻璃。弄破酒罐,將里面的粗玻璃碾磨成粉末狀并進行清洗。在加入諸如銅之類的染色劑之后,將粗玻璃粉倒入一個瓷罐再次加熱,直至變成塊狀。這種玻璃塊在化學構成和形狀上與在一艘古代海底沉船中發現的某種物質完全相同。這艘船從土耳其出發遭遇海難。科學家最初認為這些玻璃塊是從美索不達米亞用海船運往其他地方的,因為美索不達米亞一直被認為是玻璃制造術的起源地,但是古埃及玻璃廠的發現暗示,很有可能是玻璃塊被運往美索不達米亞。(實習生杜薇)
海豚的文化傳承
科學家最近發現,澳大利亞鯊魚灣的野生海豚在海底覓食的時候,竟然會把自己那長長的、敏感的嘴巴套在海綿里(就像人類戴手套一樣),以此避免海底的石頭或其他東西劃傷嘴巴。科學家同時發現,海豚能夠把這種技巧遺傳給自己的下一代。此前,除了人類之外,猩猩是已知能通過社交認知而學會使用工具的惟一的哺乳動物。現在,海豚成為已知惟一具有這種能力的海洋哺乳動物。為查明海豚怎樣傳遞這種技巧,科學家分析了來自鯊魚灣的185頭寬吻海豚的線粒體DNA,這種遺傳物質只能通過母體遺傳給下一代。結果發現,其中會使用海綿的12頭雌海豚,很可能都是一頭生活在幾代之前的雌海豚的后代。科學家由此推測,這頭雌海豚很可能最先發明了使用海綿的技巧,并且傳給了下一代,此后就代代相傳。小海豚是優秀的模仿者,而且它們常常要和母親在一起待4到5年,這就進一步暗示上述猜測可能是正確的。雄海豚不大需要用海綿來保護自己,這是因為它們把多數時間都花在了追逐生育力強的異性方面。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表明,火山灰可以通過增加微生物的數量而使全球氣候變冷。
火山爆發時,除了濃煙和煙灰,還會噴發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氣體,這些氣體隨后以酸雨的形式落回到地面。在沼澤等潮濕地帶,過量的硫化物導致一些食硫細菌的數量急劇增長,而這些細菌會抑制一些可以制造并釋放甲烷(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的細菌的增長。科學家在蘇格蘭的一個沼澤中對甲烷進行測量,然后加入一定數量的硫磺,以此模擬火山噴發后的效應。三年之后,他們再次進行測量,結果發現甲烷的量減少了40%。
科學家指出,火山爆發釋放的大量含二氧化硫的火山灰可能會比工業生產導致的酸雨有更強的令氣候變冷效應。在此之前,還有研究顯示,火山灰可以通過反射太陽光來降低氣溫。
(實習生杜薇)
火山灰能阻止氣候變暖
一項針對貓兒基因的最新研究發現,貓兒缺乏感受糖滋味的有效味覺感受器(也稱受體)。因此,對貓兒來說,生活可能不是那么甜蜜。
扔一根骨頭或一顆糖給狗兒,兩者它都會喜歡。人類也喜歡吃糖。這是因為大多數哺乳動物的舌頭上都有專門的味蕾感受器,能感受甜味,并向大腦發送一個愉悅的信號。這些感受器都含有T1R2和T1R3蛋白質,它們兩兩相接。當糖與這些受體接合時,會在細胞內引發一系列的活動,最終產生一種甜美的刺激。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已觀察到貓兒對糖不感興趣的現象,但一直不能破解其中的原因。最新分析顯示,貓兒的T1R2基因實際上是個假基因(即已經喪失功能的基因),缺乏247個DNA堿基對,也就是說,貓兒的這種蛋白質根本不能工作。科學家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一個物種的生存而言不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總是會累積更多的變異,人類的嗅覺基因就遭遇了這樣的命運,這也就是人類的嗅覺比其他動物差得多的原因所在。因為貓兒是標準的食肉動物,所以味覺對它們來說根本不重要。
科學家指出,雖然貓兒有時候也會對高糖植物感興趣,但它們感興趣的不是植物中所含有的糖,而是植物的質地。此外,科學家也發現老虎和印度豹等家貓的近親也有和家貓類似的基因缺陷。現在,科學家正調查家貓的遠親——土狼的T1R2基因是否具有同樣的缺陷。
貓兒為什么不愛吃甜食
“卡西尼號”探測器在2004年拍攝的一系列照片顯示,土星的最大衛星——泰坦上面可能有一個規模可觀的大型湖泊。科學家發現,這個“大湖”大約長235千米,寬75千米,色調偏暗,呈腎臟形狀,其地貌在“卡西尼號”拍攝的圖像上非常引人注目。如果這果然是一個湖泊,它就只比安大略湖稍小一點。從照片上看,它好像具有被水沖刷出來的“湖岸”,其中心部分可能是液態甲烷,這一成分在泰坦的大氣層中普遍存在。因為“大湖”位于泰坦的南極,所以這一地區上空的濃密云層可能會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湖水”——液態甲烷。
不過科學家還發現,這個“大湖”看起來并不反光。也就是說,它也可能不是湖泊,否則“湖水”就應該會反光。如果不是湖泊,又是什么呢?可能是一個已經干涸的湖泊所留下的沉積物,也可能是從泰坦的地殼沉積層中升上來的固態烴(碳氫化合物)。“卡西尼號”探測器將來還會經過泰坦多次,研究人員希望對泰坦作進一步的探索。屆時,泰坦上面是否存在湖泊將真相大白。
泰坦星表面可能有“大湖”
“模范丈夫”、“模范父親”是先天性的還是后天性的?這個問題目前已經引起一場沸沸揚揚的爭論。一些科學家聲稱已經發現了指向答案的線索。
科學家對雄性草原鼠進行研究,將它們作為父親的行為與它們具有控制功能的那部分DNA長度聯系起來,結果發現具有較長DNA控制段的雄性草原鼠會偏向于選擇“一夫一妻”式的單配生活,并且會成為花大量時間陪伴其幼鼠的疼愛孩子的好父親;相反,控制段較短的雄性草原鼠則更容易“花心”,會去挑逗其他的雌性鼠,并且不會花很多時間呆在家里。
有趣的是,相同的控制段在人類的基因中至少有1 7種不同的長度變化。這種控制段基因能為一種稱為“后葉加壓素”的激素的受體編碼,而后者正是許多生物控制其社會行為的一種生理激素。女性可能會對用這種基因測試來考察自己的結婚對象的方法感興趣,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判斷并不能完全依靠這種測試,因為后天的文化和教育在男性身上也會起很大作用。(實習生杜薇)
“惠更斯號”探測泰坦星生物
泰坦表面存在生物嗎?或許我們很快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了——只要這些生物呼出的是甲烷。歐洲太空局發射的“惠更斯號”探測器已在2005年1月登陸泰坦,也許它在登陸過程中所記錄的信息里就包含著微生物的“化學指紋”。
泰坦的大氣中大約有5%是甲烷。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么多的甲烷可能是來自于產烷生物(即產生甲烷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呼吸氫(而非氧),以從泰坦上層大氣中飄落下來的有機分子為食,其中包括乙炔、乙烷和一種被稱為“梭林”的復雜的黏性有機物。在地球上,乙烷和梭林能供應產烷細菌所需的最低能量,而乙炔所能提供的能量則為乙烷或梭林的6倍以上。
科學家進一步推算出,假如泰坦表面不乏產烷生物,那么其表面附近的氫濃度就只有大氣層中其余部分的千分之一。一旦探查到這一差異,就是泰坦上存在生物的有力證據,因為泰坦上沒有任何已知的非生物過程能夠如此強烈地影響其表面附近的氫濃度。
在探測器向著泰坦表面下降的過程中,“惠更斯號”上面所攜帶的儀器記錄下泰坦大氣層中各個高度的化學組成,不過要想透徹分析這些信息還需時日。
越多樣就越來越多樣
世界上為什么會有豐富多樣的物種?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并認為答案不是惟一的。現在,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個原因,就是多樣性本身。
科學家研究了夏威夷群島和加那利群島(一組西班牙島嶼,位于非洲西北海岸的大西洋)上的昆蟲及植物種類,其中一些物種分別只存在于其中一個島上。研究人員發現,在那些物種越多的島上,其獨有物種所占全島物種數的比例也越大。科學家相信,島上的物種越多,對食物和棲息地的爭奪就越激烈,物種之間你死我活的殺戮也更血腥,自然會逼迫某些物種加緊適應殘酷的競爭環境,從而導致這些物種變得越來越多樣。比如,在那些物種豐富的島上,一種貪婪的掠食者——食蟲虻都出現了只在各島上獨有的變種。不過,這些島上最早是怎樣開始擁有豐富物種的寧科學家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