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家養了一條寵物狗,平時十分溫順,但自從生了小狗狗后就變得十分警惕和厲害。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
其實這種情況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會發生。無論多么溫順的動物,它們在哺乳期間因為護子會變得十分警惕和厲害,甚至有的雌性動物會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自己的幼崽,這是雌性動物產子后的本能反應。
生物學家把母親不顧一切保護自己子女的行為稱為母性攻擊行為,這種行為的生物機制究竟是什么以前并不清楚。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在雌性動物哺乳期間,一種被稱為“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的物質將會減少,而這種物質可以促進另一種物質——腎上腺皮質激素(簡稱“皮質激素”)的釋放。皮質激素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使動物(或人)產生害怕和焦慮的情緒,從而做事小心翼翼;一旦皮質激素減少,就會使動物變得具有攻擊性。
科學家做了這樣的實驗:在實驗母鼠分娩后第六天,他們給不同的母鼠分別注射含皮質激素和不含皮質激素的生理鹽水,連續注射4天,然后把這些母鼠和小鼠放在一起,再放入一些十分強壯且喜歡傷害小鼠的公鼠。通常情況下母鼠們會憤怒地攻擊公鼠,但那些被注射了高劑量皮質激素的母鼠們卻顯得小心翼翼,并不會為了保護幼子而去攻擊比自己強壯得多的公鼠。
從這一實驗科學家得出初步結論:雌性動物在哺乳期間,體內促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的降低,將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從而使雌性動物具有很強的攻擊。
為了免遭受動物母親的攻擊,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去招惹那些正處在哺乳期的雌性動物的幼崽。
問: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外出旅游,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最能防曬?
在人們的常識中,淺色(如淺黃、淺藍、米色和白色)服裝最涼爽,而且可以反射陽光。專家指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專家提示,陽光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具有穿透性,是造成人們皮膚老化、表面長斑點,以及患包括皮膚癌在內的各種皮膚疾病的主要原因。為了防止太陽光過度爆曬,除了使用防曬霜及其他防曬產品,穿什么顏色的服裝也十分重要。
最近,英國輻射防護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該報告利用新的標準,對各種織物在不同條件下的防曬作用進行了評估。結論是:防曬作用最差的是淺黃色棉織品,它的防曬系數僅為7;米色棉織品的防曬系數為9;白色棉織品的防曬系數雖然達到33-57,但它仍然有可能使紅發者或其他敏感性皮膚的人被紫外線灼傷(特別是一種白得耀眼的棉質服裝,因含有熒光增白劑,會把有害光反射到沒有保護的臉上);防曬系數最高的要數化纖織物、針織尼龍和彈性纖維織品,如用藏青色化纖與彈性纖維制成的服裝其防曬系數為178,而用尼龍和彈性纖維制成的紅色服裝的防曬系數更高達222。
因此專家提醒人們,在紫外線輻射相對強烈的夏季,要改變一下以往的著裝習慣,多穿深色化纖織物制作的服裝。
問:我們食用的肉類經常會被一些致病和有害因子如瘋牛病、禽流感、口蹄疫、豬鏈球菌、激素、農藥等污染,但是我們又不能不吃肉。有沒有什么辦法取而代之呢?
食用肉類污染的情況在全世界都有發生。歐美等國曾報道,個別人因進食患瘋牛病的牛肉而感染上該疾病。因此,衛生檢疫成為預防我們進食污染肉類的最后一道防線。即便如此,我們仍可能進食一些“不放心”的肉類。
最近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給我們帶來希望——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就可以吃到從工廠生產出的“人造肉”。這種“人造肉”是由各種動物的肌肉細胞“制造”出來的真正的肉類。這種“人造肉”的制造方法與我們在大棚里種蔬菜有些類似,只是技術含量更高而已。
科學家的做法是,將某種動物的部分肌肉細胞分離出來,然后在專門的肉類生產車間里用營養液培養這些細胞,讓肌肉細胞不斷地分裂繁殖,直至長成一塊塊指定規格的肌肉為止。目前,科學家已經利用魚類細胞獲得了“人造魚肉”。有科學家推測,大量制造“人造肉”也許不久就可以成為現實。不過,要讓它吃起來更像普通的肉類食品則還需要時間。
科學家認為“人造肉”將為人類帶來很多益處。首先是可以控制肉類中的營養物質,可以調配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并添加一些對人類有益而肉類中沒有的脂肪酸。同時,食用“人造肉”可以減少飼養牲口所造成的污染,也不需要使用激素類藥物對動物進行催肥,還能節約大量的糧食、草料,有利于環境治理。
如何能讓“人造肉”變得實用呢?現在培養出來的肌肉組織比較單一,而不少人喜歡吃瘦中有肥、肥中有瘦的“五花肉”,還有人特別喜歡吃骨頭上的肉,因此接下來需要解決的是如何使肉的形式變得多樣化,解決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等問題。
問:當今計算機科學發展相當快速,是否有可能在將來完全代替人腦?
對這個問題,你只要將計算機與人腦進行一番比較,就不難找到答案了。
先來看看我們的大腦都能做些什么。大腦可以讓你穩妥地騎在自行車上,可以讀書,可以理解笑話的幽默,可以記住朋友的電話號碼,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主宰你的情緒、口味、睡眠、心率和呼吸。一句話,是你的大腦使你成為了你而不是別人!
那計算機能做什么呢?理論上講,只要給計算機安上相應的軟件,它就能完成人們想要它做的工作。比如,受計算機控制的感應器可以測量某臺設備周圍環境的溫度、濕度和光線強度等,并且可以根據接收到的信息對這臺設備的工作狀態如暖氣、燈光等進行調整。
如此看來,計算機和大腦都具有調控周圍環境的能力,而且計算機做數學題的能力更是勝人一籌,既快又準確。因此,有專家認為,如果計算機技術進一步發展的話,人們的許多工作都可以用計算機來替代。
但是,專家也指出,計算機永遠無法代替人腦。因為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大腦具有意識,而計算機沒有。
盡管計算機能夠進行高速度、高難度的計算,可是它沒有感情,沒有夢,沒有思想,而這些都是構成人的基本要素。有不少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學家試圖研制出具有情感的智能機器人,但他們能制造出像人類那樣感情細膩有血有肉的“機器人”嗎?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