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清
銀企在相關問題上的認識偏差
正如有關專家所說,當前的經濟形勢是“松貨幣緊信貸”,其實銀行也在著急,銀行的信貸并不是緊,銀行也想把款放出去,現在遇到什么矛盾呢?銀行想進行產品銷售,包括貸款也是產品銷售,通過產品銷售來占領市場,獲得盈利,可是在企業方面,或者是從數據方面看,很多人都感覺到銀行的貸款是很緊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銀企雙方在“什么樣的標準下才能放出貸款”這樣的問題上存有差異。在銀行方面,銀行希望放貸的客戶是一些比較優質的客戶,同時也希望客戶的風險管理水平很高,客戶也希望銀行滿足他對資金的需求,但在這里,標準有不一致的地方。
所以,銀企之間應協調、溝通,對于銀企雙方怎么樣得到貸款,怎么樣得到銀行的服務,應該有一個一致的東西,這樣我們的工作才好做。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環境不單是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進行精細化的管理,企業的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銀企雙方怎么來進行戰略合作、怎么來實現雙贏,的確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問題。
我在香港工作過。香港的企業認為銀行是天晴就送傘,落雨就收衣——因為銀行在企業困難的時候并不支持企業,在企業資金稀缺的時候不斷地將企業的貸款取消。前面講到銀行資本約束的問題,其實企業也有資本約束的問題。如果企業搞了一個好的項目,有自有資金,資本結構比較固定,那么銀行也是愿意貸款的。銀行的資本約束可能更嚴,因為銀行是一個高負債、高風險的行業。其實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很低的,只有8%,8%是什么概念?就是銀行所有的資產通過風險加權后,自有資本只有8%,這在每一個企業都不是這樣一個比率,包括外國企業也都不是這樣的比率。
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現在越來越嚴了,中國銀監會在這方面監控得非常緊,今后還得進一步監管。其實,從另一方面看,還不單純是資本充足率的約束問題,銀行盈利模式的改變,銀行追究盈利的目標也在這里起作用。銀行并不是要把貸款卡得很緊,就是今后銀行實現了盈利模式的轉移,大力發展中間業務,貸款仍然是銀行的主要業務,銀行仍然希望把自己的資金和籌集到的資金放出去,以獲得收益。銀行和客戶都是企業,無論怎么談合作,包括銀行要怎么樣以客戶為中心,怎么樣創新,歸根結底銀行是要盈利的,銀行盈利一方面為客戶做貢獻,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做貢獻,銀行要養活它的職工。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銀行在股份制改革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貸款的標準比原來要審慎。這就是目前為什么會出現松貨幣緊信貸的局面。但實際情況并不完全是這樣。比如現在的短期融資券的問題。其實短期融資券是銀行資產形態的轉移。為什么這樣講呢?大企業過去是用比較高的利息的貸款,但是現在不用了,企業向銀行、向機構投資者發行短期融資券,利率比銀行的貸款低,對于銀行來講,由過去的貸款的資產,轉變為一種債券投資,銀行在同樣的風險狀態下得到的收益減少了,所以這種短期融資券使得銀行之間的競爭加劇了。
另一方面,關于中小企業貸款,對銀行也有一個誤解。我們銀行并不是要放棄中小企業貸款,只要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機制基本完善,資本結構完善,銀行風險管理的要求能夠達到,中小企業是能夠貸到款的。現在,企業這邊強調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銀行這邊強調對企業營銷很困難,其實這都是標準上的誤差。我們知道“二八定律”,就是20%的客戶,帶來80%的利潤,其實這種“二八定律”針對我們大企業的戰略合作來講是有道理的。但是從另外的角度看,這種“二八定律”現在正在面臨著一個挑戰,就是說不一定這20%的客戶能夠帶來80%的利潤,銀行要面對千家萬戶的客戶,關鍵在于產品創新,客戶群不斷擴大,在這樣的情況下80%的客戶也能帶來80%的利潤。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銀行現在強調對中小企業服務,強調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當然這種支持不完全是信貸的支持,還有很多的金融產品。銀行現在不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都正在進行兩個轉型:第一個轉型是金融機制的轉型,這個大家都看到了;第二是正在進行盈利模式的轉型。目前,盈利模式都是80%來自銀行、20%來自證券業務,今后這個格局一定會發生變化,包括擴大中間業務的比率,這個方向應該是堅定不移的。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我們銀企雙方要找到共同點。
風險管理和銀企合作的關系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已經有兩個年頭了,這種改革以兩家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和注資為標志,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只能用一次,不能多次使用,未來商業銀行要通過建立自己風險管理的模式,來構建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商業銀行的轉型,目前最困難的是銀行自身識別風險的能力、評價和控制風險的能力要提高,使得銀行在市場競爭當中能夠把握風險,能夠得到盈利。所以無論是未來跟企業的合作還是自身的盈利增長,都要打造和完善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
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著眼于銀行資本、規模、速度、風險、效益持續動態的平衡,是具有內在自我完善功能,在銀行持續經營中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風險管理運行機制。風險管理長效機制要解決風險管理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等三個問題,它涵蓋風險管理的偏好、戰略、組織架構、政策、制度、決策、監控、考核評價機制等各個方面。
在目前來講,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應該包括這么十個方面:第一,符合股東價值的風險平衡;第二,明晰科學的風險管理戰略;第三,垂直化、扁平化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第四,專業化的授信審批機制;第五,嚴格的貸后管理;第六,細化的評級和撥備體系;第七,強有力的信息系統;第八,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第九,反映風險成本的績效考核體系;第十,卓有成效的創新機制。我想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制定明晰、科學的風險管理戰略。關于銀行的風險管理戰略,我們把它概括為六個方面,即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全元的風險管理文化,全面的風險計量模式。
第二,建立垂直化、扁平化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在新的公司治理機制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要面臨不斷調整的三個階段:一是要實現扁平化;二是要實現邏輯集中;三是要條線管理、堅固SBU(戰略業務單元),最后是向全方位、全國程的風險管理架構。的模式。
其次,我們要打造細化的風險評價體系和風險成本的量化體系。過去我們的貸款是沒有分類的,后來進行了“五級分類”,在目前情況下財政部已經要求我們不單進行“五級分類”,也要按時撥備,撥備的方式也不是過去完全按照25%、50%、100%的比率,而是按照國際準則貼縣現金流的方法來進行。
第四,我們要打造一支專業化的風險管理隊伍和客戶營銷隊伍。這幾年我們感覺銀行最缺的是客戶的營銷
隊伍和風險管理隊伍,有了這樣一支隊伍,我們才能夠進行專業化的銀行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是深化銀企合作關系的重要保證。可以這么講,銀行要求自身加強風險管理,銀行也選擇風險管理水平高的企業來進行戰略合作,愿意把這些資金貸給那些風險管理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企業,因為債權的認購和轉移,意味著銀行把自己的資產交給別人來經營,這個時候一定要交給放心的人。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對銀企合作的重要意義在于,有利于商業銀行服務范圍的擴大,有利于豐富商業銀行的產品和服務等。
第一,加強和改進風險管理有利于擴大商業銀行服務范圍。由于所在行業、所在地區、產品經營理念的不同,企業的運作模式千差萬別,承受風險的能力也不盡相同。商業銀行只有提高風險的識別能力,才能真正篩選出產品適銷對路、自主創新能力強、品牌優勢突出、財務結構合理、風險管理水平高的企業,與他們共建密切的合作關系,進而更好地幫助客戶改善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的承受能力和規避風險。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商業銀行的發展才有可能與宏觀經濟周期保持相對的合理,準確的把握自身的經營環境和企業的經營狀況,與企業共同應對經濟周期的波動,真正實現銀企雙方的合作。
第二,加強和改善風險管理,有利于豐富商業銀行的產品和服務。目前銀行貸款是企業主要的資金來源,但是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實際上在逐步減弱,企業的金融需求日趨多樣化。如何滿足企業新型的金融需求是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
第三,加強和改進風險管理,有利于降低銀企合作的風險。銀企在合作當時可能會出現四種結果,第一種結果銀企雙贏,第二種結果銀行贏,企業虧,第三種結果銀行虧,企業贏,第四銀企雙方都失了。我們追求的是基本靜態,在追求基本靜態的時候,銀行希望把風險管理水平高的這樣一些客戶或企業作為自己的戰略伙伴。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企業選擇銀行的一個標準,為什么有的企業選擇大銀行,選擇一些管理水平高的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是銀行和企業選擇對方,并成為戰略合作伙伴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
當然加強和改善風險管理,并不是簡單地回避風險,企業有暫時的資金困難,銀行也要給予支持,但主要判斷這種困難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如果這種困難是長久的,對于銀行的長期發展有影響,銀行應該審慎對待。商業銀行要敢于幫一些暫時有困難的企業渡過難關,共同闖過風險。
構建新型銀企關系的關鍵
我們認為,構建和諧雙贏的銀企關系,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信用為紐帶,以雙贏為目標。
第一、銀企關系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銀行和企業都是平等的市場主體和市場單元,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銀行和企業都必須準確地把握宏觀趨勢,前瞻性地、動態地判斷市場面臨的問題。銀行要以長遠的眼光分析市場的變化,判斷企業發展的前景,企業也要以長遠的眼光把握市場脈搏,調整經營思路。銀行要根據市場狀況調整貸款政策,企業也要根據市場狀況安排合理的融資結構。
第二、銀企關系必須要以效益為中心。銀行的效益歸根到底來源于企業的效益,企業的效益不佳,銀行的效益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為銀行必須把資金投向有效的企業和行業,從而實現銀行效益的最大化。銀行客戶的選擇應以效益為標準,不應以地區差別、行業差別等等而有所區別對待。同樣的,企業在選擇和銀行合作過程中,也要堅持效益最大化的選擇。當然,對于企業而言,效益最大化不僅僅體現在銀行的利率、費率等表層的直接效益上,還包括銀行的晶牌優勢,銀企關系的融洽,銀行服務的效益和授信獲得的便利程度等,不止是短期效益,而是要追求持續的長期效益。
第三、銀企關系要以信用為紐帶。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主體在市場中安身立命的基石。國有商業銀行曾經因為部分企業不講信用有過慘痛的教訓,個別企業時至今日仍然存在逃債的想法或者行為。為此,商業銀行之間應該建立起信用聯盟,聯手制裁不守信用的企業;企業也要珍惜自己的信用,自覺斷絕不守信用的行為,特別是在改組、改制、兼并、聯合、租賃等過程中,更要充分考慮自己的作用行為。